“互联网+”时代水泥工艺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p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给当代水泥工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这就给大学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项目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针对水泥工艺学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 水泥工艺学 卓越工程师项目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2-02
  “互联网+”与水泥工业相结合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水泥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同时“工业4.0”对传统水泥制造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水泥混凝土行业的职业技能教育领域,相应的课程教育内容要持续更新、教育样式要不断变化、教育评价要日益多元化,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未来水泥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要求。
  洛阳理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我校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支撑,正在建设“建筑材料专业集群”,紧跟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等建材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而为建材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水泥工艺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学生在该课程开设前已经到水泥企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后续理论课主要有《水泥粉磨工艺与設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热工设备》、《混凝土工艺学》、《水泥厂生产控制》,实践课主要有《水泥性能检测》、《水泥生产模拟实训》,因而水泥工艺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水泥工艺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重点介绍胶凝材料的发展概况、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原料及配料、熟料煅烧原理、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硅酸盐水泥的性能、硫铝酸盐水泥及其他品种水泥、质量管理与控制,共40学时。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2],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加强互动,启发思考
  教学相长的关键就在于互动,而互联网络及其相应教与学支撑平台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加强教与学环节的交互作用。如:在传统无机胶凝材料部分,采用多媒体视频、图片信息介绍古代建筑用的胶凝材料,给学生以多渠道的刺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知材料的性能,并结合材料组分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膏、火山灰胶凝材料的优缺点,进而通过学习古人改善气硬性胶凝材料性能的智慧以及水泥的发明和发展历史,适时渗透与课程内容相关小故事、人文知识等启发学生思考硅酸盐水泥的组成特点和生产控制理论,同时结合当今节能、环保、绿色建材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现代无机胶凝材料的探索兴趣;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性能部分,结合当前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在水泥混合材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让学生从有关网站或期刊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组课堂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使命感。这种有“形”似无“形”的教育渗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感情饱满、充满人性化的学习氛围,也体现了卓越计划的人文关怀。
  二、建立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应用的知识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硅酸盐水泥组成及水化硬化性能部分,注意结合现代无机胶凝材料的科研动态和分析手段,融合前期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以及材料研究测试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建立硅酸盐水泥组成-结构-性能-应用的知识链。如:在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部分,从熟料矿物的岩相分析图片引出各矿物的形貌进而介绍各矿物的特性,通过模拟或图片形式形象化讲解水化硬化过程中的热效应、体积变化、形貌变化、力学性质等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探寻事物本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硅酸盐水泥性能部分,结合国家标准、大量的工程案例及企业生产实际重点分析标准稠度用水量、细度、凝结时间、强度、安定性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同时注意结合性能测试试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基础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探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科学的考核手段不仅能正确评判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互联网+”时代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不能简单地以唯一标准来衡量。考虑到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的要求,我们最终确定学生的评定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为70%,在试题内容上增加了结合理论基础分析生产现象的客观题和综合分析题,意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是小组作业和平时表现,所占比重为30%,主要考查学生平时课堂讨论情况或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团队协作、书写报告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互联网+”和水泥智能化制造技术发展时代,为了提高学生对水泥工艺学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纳分析以及探寻新知识的能力,并及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调整合适的授课方式和成绩评价方法,从而形成适合当前水泥工业发展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吕占斌,“互联网+ 水泥” 打造产业平台新业态[J].散装水泥,2015(4):58-64.
  [2]张欢,张玲等, 面向“卓越计划”的水泥工艺学教学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 2013(S1): 40-42+44.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课堂参与能力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怎样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能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参与能力 开放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70-01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全面提升学生
【摘要】高中阶段作为一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前提和指导,将数学这一基础学科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寓学于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初步研究,希望能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思维培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2-0
【摘要】在应用型大学转型中,一些地方新建高校在探索过程中面临很多难题,以历史专业古代汉语教学而言,对它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没有一本该专业的专用教材、教学方法跟不上转型步伐、考评方式单一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应该作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历史专业 古代汉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1-02  应用型大学经
【摘要】词汇是语言组成的重要部分,想要确保英语学习的质量,首要条件便是保证充分掌握英语词汇,英语词汇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总体效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英语词汇,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开展读、写、听训练。多数的初中生不爱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便是英语单词不好记,因此,想要将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效提升,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不断研究提升学生词汇记忆和运用能力的方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有效教学目的、内容、途径及方法进行总结。  【关键词】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途径 有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64-01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此
【摘要】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历史意识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目标追求和价值体现。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在提高学科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历史意识。优化史料教学,使史料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创造有历史感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真正引领学生在一个更为丰富和开阔的视野下用历史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历史意识,真正体现历史学科价值的追求。 
【摘要】拓展延伸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想要提高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率,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主要对拓展延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类似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 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3-02  拓展延伸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
中小学教学衔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是大家都关注的,也是很困惑的,更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工作。  一、中小学教学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  1.六、七年级教师虽然同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分属不同的学校,他们之间在工作上的联系、沟通、衔接很少,互不了解,教学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2.从小学六年级进入中学的七年级,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内容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