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5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始终抓住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不放,把这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感教学的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二是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小学语文阶段既是语感训练的启蒙期,也是语感训练的黄金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语感实践为主,因此在训练小学生的语感时,要设计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呢?我认为要做好三个结合。
一、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涵泳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小学生来讲,大讲语感理论和训练技巧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小学生的向师性是很强的,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身体力行地成为孩子们语感借鉴的第一人。课堂上教师可以入境入情地范读,绘声绘色地领读,还可以加以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当孩子睁大了眼睛倾听时,当孩子怀着佩服的心情模仿时,那就是最成功的启蒙。不经意间,你的示范已经给了他们关于“语感”最好的暗示。所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从不会让录音、课件代替自己的范读。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丰富生动。喜欢具有形象感和情趣性的事物。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主要是通过生动可感的听觉和视觉形象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涵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画面。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一边让学生吟诵诗句,一边观看彩图或录像,想象出:一片油菜花阳光下金灿灿的,令人眼花;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花枝上,花瓣儿微微扇动,香味扑鼻,令人心醉。通过形象再现,把学生带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审美境界。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学生在朗读时才可能读出诗句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二、把朗读和背诵结合起来
培养语感的方法有很多,读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已是广大的语文教师的共识。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朗读”,语言材料的音质感、音量感,对语流中意义组块的整体感应能力和层次分隔的感悟能力,填补语言空白的敏悟性,捕捉语言主旨的能力,迅速伴随评价的意识等感悟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所以朗读不光有形式多样的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轮读、引读等,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不通的篇目的特点以各种语气读,以各种身份、各种立场读,深入角色读,多种形式比较朗读等。只有扎实、到位的朗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气象万千,才能真正让学生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和吸收。
背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通过背诵,可以很好地培养语感。背诵是一个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熟读、背诵的东西多了,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而且文章的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匠心独运的构思,作品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必须再三诵读,反复琢磨体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彻悟。特别是“意境”这个东西,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的分析固然代替不了,学生仅仅读一两遍,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只有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才能有所感受。于是乎徜徉乎其中,心悟其意,心融其境,产生妙不可言之感。
三、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感悟紧密地结合起来
关于联系生活经验,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来。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生活体验。如教《草原》一课,学生没有游览内蒙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生活体验,但是很多孩子却领略过新疆的丘陵似的草原,拿两者进行比照。即用学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类事物来与课文中描写的未曾见过的事物作比照,来引发学生的形象和情感体验。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始终抓住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不放,把这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感教学的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二是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小学语文阶段既是语感训练的启蒙期,也是语感训练的黄金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语感实践为主,因此在训练小学生的语感时,要设计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呢?我认为要做好三个结合。
一、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涵泳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小学生来讲,大讲语感理论和训练技巧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小学生的向师性是很强的,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身体力行地成为孩子们语感借鉴的第一人。课堂上教师可以入境入情地范读,绘声绘色地领读,还可以加以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当孩子睁大了眼睛倾听时,当孩子怀着佩服的心情模仿时,那就是最成功的启蒙。不经意间,你的示范已经给了他们关于“语感”最好的暗示。所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从不会让录音、课件代替自己的范读。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丰富生动。喜欢具有形象感和情趣性的事物。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主要是通过生动可感的听觉和视觉形象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涵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画面。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一边让学生吟诵诗句,一边观看彩图或录像,想象出:一片油菜花阳光下金灿灿的,令人眼花;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花枝上,花瓣儿微微扇动,香味扑鼻,令人心醉。通过形象再现,把学生带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审美境界。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学生在朗读时才可能读出诗句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二、把朗读和背诵结合起来
培养语感的方法有很多,读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已是广大的语文教师的共识。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朗读”,语言材料的音质感、音量感,对语流中意义组块的整体感应能力和层次分隔的感悟能力,填补语言空白的敏悟性,捕捉语言主旨的能力,迅速伴随评价的意识等感悟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所以朗读不光有形式多样的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轮读、引读等,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不通的篇目的特点以各种语气读,以各种身份、各种立场读,深入角色读,多种形式比较朗读等。只有扎实、到位的朗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气象万千,才能真正让学生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和吸收。
背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通过背诵,可以很好地培养语感。背诵是一个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熟读、背诵的东西多了,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而且文章的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匠心独运的构思,作品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必须再三诵读,反复琢磨体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彻悟。特别是“意境”这个东西,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的分析固然代替不了,学生仅仅读一两遍,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只有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才能有所感受。于是乎徜徉乎其中,心悟其意,心融其境,产生妙不可言之感。
三、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感悟紧密地结合起来
关于联系生活经验,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来。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生活体验。如教《草原》一课,学生没有游览内蒙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生活体验,但是很多孩子却领略过新疆的丘陵似的草原,拿两者进行比照。即用学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类事物来与课文中描写的未曾见过的事物作比照,来引发学生的形象和情感体验。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