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教师要引领整个学科教学在合作、反思中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合作;反思;生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57-01
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来看,大凡成功的典例都是精诚合作和不断反思的结果。课堂教学是特定条件下的交往活动,师生同样需要合作和反思,教师要引领整个学科教学在合作、反思中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的课题出示后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反思,让学生看到课题后能主动自我提问,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主动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编拟问题单,鼓励学生作自我反思:本节课我们应掌握哪几个方面的知识呢?这节课的内容与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能回忆起这些知识吗?我已经了解了什么?一般来说,学生看到课题总是能想到些什么的,刚开始学生的联想可能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应慢慢地引导示范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了解教的过程,与教师合作,从而实现学教统一,使学生和老师在情感和信息交流中达到高度的协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长久坚持下去,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习情感的增强具有非常有益的作用。例如《圆的周长》一课的探究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测量圆周长过程结束后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思:如何测出圆的周长?能不能直接用直尺量?我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在学生探求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如果有,变化规律是什么?我怎样用语言来叙述?在得出结论交流时作这样的思考:别人的做法与我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与正确的结论相比,还有哪些距离?主要问题在哪里?这种反思的直接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重视或忽视了对课堂的反思,或在课末就匆匆收场,我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认知体验和积累的最佳时机, 此时应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
一般学生的预习往往是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一遍,或只记住书中的公式和概念,预习效果不佳,甚至会影响到新课的學习。所以,在布置预习时,应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新课内容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小学生能做到及时回顾所学知识的人少,能自觉做到及时整理本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学生更少。他们都依赖老师和家长帮助复习整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间有何联系?我都理解了吗?我遇到哪些有困难的题目,现在会了吗?能像老师那样用表格或结构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做作业老师批改,孩子做作业家长检查,似乎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学生做完作业便大功告成,检查似乎和自己无关。老师要求检查也是敷衍了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自我检查中和在老师批改作业之后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
有的教师非常重视考试以及试卷的评析,但却往往忽视了评析后对学生的改错能力培养,部分学生只是根据老师的标准答案加以改正就好了,没有真正理解错误的原因。部分学生再次遇到这类题目时又犯错误,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可采用让学生填写“检测分析反馈表”和开展“讨论会”来检查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做到查漏补缺 。
叶圣淘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以往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独占课堂乃至课外时间,这很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中,更注重创新教育。
学生群体自学,是指以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的互相启发、互相更正、相互补充的合作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能更好地强化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许多教学任务都是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辩中完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课堂教学是通过语言完成的,以准确,精练而生动的语言吸引和启发学生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语言应该平中有奇,适时地撩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教师的语言应该流中有断,断出一段空白,任学生去填充涂抹,至于填充得是否实在,涂抹的颜色是否协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某些语言应该是值得学生模仿的,如警句、格言、幽默对话等;教师还应该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专业术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没有问题的教育会扭曲人性。导致畸形的人格。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读书要存疑。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三个要素:提问的时间、环境和问题自身。一言以蔽之,应在最佳的时间,最活跃的环境,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也同样要注意上面三个要素。教师课前要充分考虑,讲到什么时候让学生提出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不是学生一提出一个问题就立即回答,鼓励学生先连续的提问,然后有所选择的回答,而且发动学生互答。
辩论主要是双方对各自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他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或观点,这种活动如长期开展下去,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本剧或话剧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本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当演员主要是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渗透学生的个性。如学完《将相和》了解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后,请学生演一演这三个故事。学生十分投入,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令人惊讶得发挥,相当成功。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材是一个重要途径。但仅仅依赖教材是不行的,光靠课堂45分钟也是不够的。必须定期组织读书课,不定期的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周记。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踊跃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 合作;反思;生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57-01
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来看,大凡成功的典例都是精诚合作和不断反思的结果。课堂教学是特定条件下的交往活动,师生同样需要合作和反思,教师要引领整个学科教学在合作、反思中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的课题出示后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反思,让学生看到课题后能主动自我提问,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主动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编拟问题单,鼓励学生作自我反思:本节课我们应掌握哪几个方面的知识呢?这节课的内容与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能回忆起这些知识吗?我已经了解了什么?一般来说,学生看到课题总是能想到些什么的,刚开始学生的联想可能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应慢慢地引导示范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了解教的过程,与教师合作,从而实现学教统一,使学生和老师在情感和信息交流中达到高度的协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长久坚持下去,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习情感的增强具有非常有益的作用。例如《圆的周长》一课的探究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测量圆周长过程结束后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思:如何测出圆的周长?能不能直接用直尺量?我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在学生探求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如果有,变化规律是什么?我怎样用语言来叙述?在得出结论交流时作这样的思考:别人的做法与我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与正确的结论相比,还有哪些距离?主要问题在哪里?这种反思的直接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重视或忽视了对课堂的反思,或在课末就匆匆收场,我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认知体验和积累的最佳时机, 此时应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
一般学生的预习往往是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一遍,或只记住书中的公式和概念,预习效果不佳,甚至会影响到新课的學习。所以,在布置预习时,应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新课内容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小学生能做到及时回顾所学知识的人少,能自觉做到及时整理本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学生更少。他们都依赖老师和家长帮助复习整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间有何联系?我都理解了吗?我遇到哪些有困难的题目,现在会了吗?能像老师那样用表格或结构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做作业老师批改,孩子做作业家长检查,似乎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学生做完作业便大功告成,检查似乎和自己无关。老师要求检查也是敷衍了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自我检查中和在老师批改作业之后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
有的教师非常重视考试以及试卷的评析,但却往往忽视了评析后对学生的改错能力培养,部分学生只是根据老师的标准答案加以改正就好了,没有真正理解错误的原因。部分学生再次遇到这类题目时又犯错误,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可采用让学生填写“检测分析反馈表”和开展“讨论会”来检查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做到查漏补缺 。
叶圣淘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以往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独占课堂乃至课外时间,这很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中,更注重创新教育。
学生群体自学,是指以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的互相启发、互相更正、相互补充的合作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能更好地强化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许多教学任务都是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辩中完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课堂教学是通过语言完成的,以准确,精练而生动的语言吸引和启发学生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语言应该平中有奇,适时地撩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教师的语言应该流中有断,断出一段空白,任学生去填充涂抹,至于填充得是否实在,涂抹的颜色是否协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某些语言应该是值得学生模仿的,如警句、格言、幽默对话等;教师还应该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专业术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没有问题的教育会扭曲人性。导致畸形的人格。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读书要存疑。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三个要素:提问的时间、环境和问题自身。一言以蔽之,应在最佳的时间,最活跃的环境,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也同样要注意上面三个要素。教师课前要充分考虑,讲到什么时候让学生提出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不是学生一提出一个问题就立即回答,鼓励学生先连续的提问,然后有所选择的回答,而且发动学生互答。
辩论主要是双方对各自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他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或观点,这种活动如长期开展下去,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本剧或话剧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本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当演员主要是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渗透学生的个性。如学完《将相和》了解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后,请学生演一演这三个故事。学生十分投入,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令人惊讶得发挥,相当成功。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材是一个重要途径。但仅仅依赖教材是不行的,光靠课堂45分钟也是不够的。必须定期组织读书课,不定期的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周记。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踊跃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