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电类核心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两者并重的特点,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实行两阶段教学,精讲内容,嵌入式研讨,加强实验。理论讲授、研讨和实验三者互相结合、相互渗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使课程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关键词:电类核心基础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60-02
电类核心基础课程包含“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等课程,是电子信息及电气学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体现在课程内容包含了很多定理、定律、论证、推理和结论。学生通过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初步领略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二是课程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课程虽然研究的是电路(系统)模型,但却是从工程实际抽象出来的,学生还应通过学习探讨理论之间的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课程不同,它们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因此课程教学要求不仅要掌握相关理论,同时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处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通常先讲概念、理论和方法,然后讲例题,虽然也有总结归纳,但也是教师总结了给学生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而课程所包含的各知识点背后的联系以及它们工程应用的背景需要学生通过一个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才能达到。传统的教学只是解决入点、入面的问题,而探究、讨论可以达到入深、入宽的境界。在近两年来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依据大学教育转型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建设经验,积累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之路,在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大胆实践,在教学中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题目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了解理论与实践的曲径通幽之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使理论讲授、单元研讨和实践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延伸和补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课程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一、核心基础课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1]研讨式教学在学科基础教学中的目标是:营建平等的学术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求知欲望、主动进取和奋发向上精神,使他们从知识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激活书本知识、概念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理解而非被动盲从,有效引导学生进入以主动探索、平等交互、独立思考、体验成就为特色的快乐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核心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在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改变为讲授、课堂研讨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将课程体系优化整合为若干单元模块,每个单元的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知识为载体构建理论框架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用这理论框架,学习和拓展相关知识、应用的阶段。[2-3]第一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基于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必须有一定学时的理论讲授。第二阶段进行研讨和实验,研讨环节分散在每个单元,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讨论等过程打通各知识点的联系,了解其工程应用案例。而实验则与理论讲授和研讨三者互为补充和延伸,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研讨式教学设计
研讨式教学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形式,采取“课堂讲授+阶段研讨+习题课+阶段测试+实验”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例,具体两个教学阶段设计包含以下内容:
(1)第一阶段:整合内容,精讲少讲。将课程内容整合为4个单元知识模块,分别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分析4个单元,使课程内容体系简要鲜明,以实现课堂内容的精讲,减少讲授学时,在有限学时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进行研讨和实践。课堂讲授主要对每个知识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使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建立必要的知识框架。在保证知识框架完整的前提下避免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灌输式教学,留出宝贵的时间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2)第二阶段:单元研讨和实践。每单元模块至少进行一次研讨和实验,在模块学习之初下发研讨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和准备研讨材料;研讨课上充分进行交流互动,老师在研讨课上转变角色为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圣人。学生的发言可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但通过讨论都能得到相对正确的结论。实验内容与研讨内容有机结合,使实验教学环节既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达到与研讨内容互相补充与证明的目的。学生通过研讨和实践环节,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由于课时紧张,习题课和单元测试都利用辅导时间或自习时间进行,这两个环节的目的是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2.研讨组构成
发言和讨论是研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每位学生的发言频度和时间密切相关。研讨组的构成以20人为宜。针对实际教学班人数可能较多的事实,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时大班在一起,研讨课时,将大班每20人分为一组,每组有一位教员主持。
3.研讨题目设计
研讨题目设计合适与否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目标的达成质量。依据研讨教学的基本思想,研讨题目应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并充分反映重点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工程应用的概念性指导。教员在设计这些题目时应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尽可能充分的参考性结论。答案唯一或考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不宜作为研讨题目。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是整个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这部分研讨,我们设计的其中一个题目是:通过对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你认为两者变换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举例说明哪些性质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对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和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理解、对比、归纳和总结,同时还要查找资料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通过研讨达到了理解傅氏变换对信号与系统分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了解通信系统中调制、频谱搬迁、频分复用等概念,这对于初学者是非常有益的。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命题考试、平时作业成绩和研讨成绩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70%、10% 和20%,实验成绩单独核算。按四次研讨计算,每次5分,共20分。研讨成绩评价应特别注重鼓励主动性,只要积极发言,能获得3分(占每次研讨分的60%)以上的研讨分。
三、总结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环节,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课堂研讨作为课堂讲授的必要补充,转变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教员从讲台上的圣者,转变为讲台下的向导;学员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研讨式教学起到激发兴趣、活化知识、转变学习态度和角色的“催化”和“发酵”作用,为能力素质培养的更高目标服务。优化实验题目,使实验、课堂讲授和研讨,在内容上实现互为延伸、互为补充。实验教学由理论教员与电子实验中心的教员共同承担,改变了目前理论课教员不参与实验的现状,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验相互脱节的问题。
通过2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加强了课程建设。通过试点教学和问题研究验证了学科基础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完成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包括主讲、研讨、综合评价等过程和内容;探讨了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锻炼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了青年教师。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由于研讨教学环节占用较多的教学资源,使得全面铺开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引入研讨教学环节,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值得大家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2,(2).
[2]宋波,曲宗湖.双主二阶段式教学方法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5,
25(1):73-75.
[3]周巍,段哲民,等.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451-45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电类核心基础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60-02
电类核心基础课程包含“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等课程,是电子信息及电气学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体现在课程内容包含了很多定理、定律、论证、推理和结论。学生通过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初步领略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二是课程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课程虽然研究的是电路(系统)模型,但却是从工程实际抽象出来的,学生还应通过学习探讨理论之间的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课程不同,它们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因此课程教学要求不仅要掌握相关理论,同时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处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通常先讲概念、理论和方法,然后讲例题,虽然也有总结归纳,但也是教师总结了给学生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而课程所包含的各知识点背后的联系以及它们工程应用的背景需要学生通过一个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才能达到。传统的教学只是解决入点、入面的问题,而探究、讨论可以达到入深、入宽的境界。在近两年来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依据大学教育转型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建设经验,积累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之路,在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大胆实践,在教学中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题目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了解理论与实践的曲径通幽之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使理论讲授、单元研讨和实践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延伸和补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课程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一、核心基础课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1]研讨式教学在学科基础教学中的目标是:营建平等的学术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求知欲望、主动进取和奋发向上精神,使他们从知识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激活书本知识、概念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理解而非被动盲从,有效引导学生进入以主动探索、平等交互、独立思考、体验成就为特色的快乐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核心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在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改变为讲授、课堂研讨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将课程体系优化整合为若干单元模块,每个单元的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知识为载体构建理论框架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用这理论框架,学习和拓展相关知识、应用的阶段。[2-3]第一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基于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必须有一定学时的理论讲授。第二阶段进行研讨和实验,研讨环节分散在每个单元,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讨论等过程打通各知识点的联系,了解其工程应用案例。而实验则与理论讲授和研讨三者互为补充和延伸,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研讨式教学设计
研讨式教学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形式,采取“课堂讲授+阶段研讨+习题课+阶段测试+实验”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例,具体两个教学阶段设计包含以下内容:
(1)第一阶段:整合内容,精讲少讲。将课程内容整合为4个单元知识模块,分别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分析4个单元,使课程内容体系简要鲜明,以实现课堂内容的精讲,减少讲授学时,在有限学时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进行研讨和实践。课堂讲授主要对每个知识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使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建立必要的知识框架。在保证知识框架完整的前提下避免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灌输式教学,留出宝贵的时间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2)第二阶段:单元研讨和实践。每单元模块至少进行一次研讨和实验,在模块学习之初下发研讨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和准备研讨材料;研讨课上充分进行交流互动,老师在研讨课上转变角色为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圣人。学生的发言可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但通过讨论都能得到相对正确的结论。实验内容与研讨内容有机结合,使实验教学环节既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达到与研讨内容互相补充与证明的目的。学生通过研讨和实践环节,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由于课时紧张,习题课和单元测试都利用辅导时间或自习时间进行,这两个环节的目的是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2.研讨组构成
发言和讨论是研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每位学生的发言频度和时间密切相关。研讨组的构成以20人为宜。针对实际教学班人数可能较多的事实,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时大班在一起,研讨课时,将大班每20人分为一组,每组有一位教员主持。
3.研讨题目设计
研讨题目设计合适与否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目标的达成质量。依据研讨教学的基本思想,研讨题目应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并充分反映重点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工程应用的概念性指导。教员在设计这些题目时应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尽可能充分的参考性结论。答案唯一或考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不宜作为研讨题目。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是整个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这部分研讨,我们设计的其中一个题目是:通过对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你认为两者变换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举例说明哪些性质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对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和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理解、对比、归纳和总结,同时还要查找资料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通过研讨达到了理解傅氏变换对信号与系统分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了解通信系统中调制、频谱搬迁、频分复用等概念,这对于初学者是非常有益的。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命题考试、平时作业成绩和研讨成绩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70%、10% 和20%,实验成绩单独核算。按四次研讨计算,每次5分,共20分。研讨成绩评价应特别注重鼓励主动性,只要积极发言,能获得3分(占每次研讨分的60%)以上的研讨分。
三、总结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环节,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课堂研讨作为课堂讲授的必要补充,转变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教员从讲台上的圣者,转变为讲台下的向导;学员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研讨式教学起到激发兴趣、活化知识、转变学习态度和角色的“催化”和“发酵”作用,为能力素质培养的更高目标服务。优化实验题目,使实验、课堂讲授和研讨,在内容上实现互为延伸、互为补充。实验教学由理论教员与电子实验中心的教员共同承担,改变了目前理论课教员不参与实验的现状,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验相互脱节的问题。
通过2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加强了课程建设。通过试点教学和问题研究验证了学科基础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完成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包括主讲、研讨、综合评价等过程和内容;探讨了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锻炼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了青年教师。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由于研讨教学环节占用较多的教学资源,使得全面铺开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引入研讨教学环节,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值得大家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2,(2).
[2]宋波,曲宗湖.双主二阶段式教学方法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5,
25(1):73-75.
[3]周巍,段哲民,等.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451-454.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