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意象从属于意象,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定受制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化意象翻译中存在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李清照词中对文化意象的理解与英译为例,统计分析了李清照词的文化意象类型及其翻译策略,理解不同译者对中国古词中文化意象不同阐释,以期为后来学者带来有更好的研究。
关键词:文化意象;翻译策略;李清照;对比研究
1引言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部分构成,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现抽象的概念。物象是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存在的具体事物,是意义的载体。寓意是通过一定的物象使人联想到某一特定的意义,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文化意象通过语言这一文化载体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规律,体现特定文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性。本文拟对李清照词中的文化意象类型与翻译方法进行统计并进行探讨分析。
2文化意象理论
文艺美学中有个概念叫“意象”,意象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字面内容,总是用极为简略的“象”表达极为丰富的“意”。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1996:35-45)认为“意象”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五大感知模式來获取体验和经历,经过想象后以画面的形式在我们的大脑中生动地呈现出来的产物。由此,语言、意象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构成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即文化意象理论。
最早提出“文化意象”是谢天振先生(1999:135)。他说:“文学翻译要尽量保持源文本中的文化意象,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也对文化意象错落和扭曲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但是刘华文(2005)指出:为区分文化意象和意象,谢天振先生在“意象”前面加上“文化”,这可能是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但这个修饰语也有一些副作用,它可以扩大“意象”到无止境。笔者认为“文化意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文学术语。它不仅能间接的描绘出人们头脑中的想法,也能引起对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对于文化意向的类别,本文将侧重于文化意象的分类及李词的特点,将文化意象词分为:具有特定联想意义的词,表风俗人情的词,由熟语构成的词以及由专有名词构成的词。根据文化意象的不同分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有:文化意象的保留法、替换法、省略法、添加法和阐释法。
3李清照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在译者对译文的理解中,由于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等影响,李词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策略主要采用了归化、异化和跨文化转换策略等。
3.1类型统计
李清照(1084年—1156年),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本文主要将许渊冲《英译宋词》(2013)和王红公(Kenneth Rexroth)的Li Ch’ing-chaos’s poems(1979)中的文化意象进行统计比较。
对上表翻译法进行统计后,可得出上表。从表中可看出,中外翻译家都尽量保存原文,展示李词中原滋原味的文化意境,中国翻译诗词多偏向直译,西方多用异译法。其中替换法、省略法和添加法几乎持平,但是在保留法和阐释法中相差较大。笔者认为出现这个差距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中西学者在翻译中的视角差异性有关。
3.3翻译典型例证
汉英两种语言本质不同。汉语以字为本位,是语义型语言,英语是形态型语言。如在翻译李清照词中的拟声字的时候,王红公译本用了模仿物体声音的翻译,如Hsiao,而许的译本则是用带有声音象征。如:“萧萧”—《孤雁儿》“小风疏雨萧萧地”中“潇潇”。
Small wind, fine rain,Hsiao, Hsiao(王红公、钟铃,1979)
A drizzling wind and drizzling rain(许渊冲,2013)
两种译文中,相对王红公通过音译表达出原文音律而言,许译本对拟声词的翻译更能渲染作者感伤心情。
4结论
易安词在中西方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李清照词的文化意象进行了整理与分类,对比了王红公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的一些翻译策略的差别。
参考文献:
[1]Gary B Palmer.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e Linguistics[M].Austi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1
[2]Kenneth Rexroth.Li Ch’ing-chaos’s poems[M].Rexroth.New York:New Direction,1979
[3]刘华文.“文化意象”:对“意象”的一种消解[J],文景,2005(12)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许渊冲.英译宋词[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桑爱云(1991.4—),女,江苏盐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年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文化意象;翻译策略;李清照;对比研究
1引言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部分构成,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现抽象的概念。物象是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存在的具体事物,是意义的载体。寓意是通过一定的物象使人联想到某一特定的意义,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文化意象通过语言这一文化载体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规律,体现特定文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性。本文拟对李清照词中的文化意象类型与翻译方法进行统计并进行探讨分析。
2文化意象理论
文艺美学中有个概念叫“意象”,意象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字面内容,总是用极为简略的“象”表达极为丰富的“意”。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1996:35-45)认为“意象”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五大感知模式來获取体验和经历,经过想象后以画面的形式在我们的大脑中生动地呈现出来的产物。由此,语言、意象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构成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即文化意象理论。
最早提出“文化意象”是谢天振先生(1999:135)。他说:“文学翻译要尽量保持源文本中的文化意象,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也对文化意象错落和扭曲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但是刘华文(2005)指出:为区分文化意象和意象,谢天振先生在“意象”前面加上“文化”,这可能是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但这个修饰语也有一些副作用,它可以扩大“意象”到无止境。笔者认为“文化意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文学术语。它不仅能间接的描绘出人们头脑中的想法,也能引起对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对于文化意向的类别,本文将侧重于文化意象的分类及李词的特点,将文化意象词分为:具有特定联想意义的词,表风俗人情的词,由熟语构成的词以及由专有名词构成的词。根据文化意象的不同分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有:文化意象的保留法、替换法、省略法、添加法和阐释法。
3李清照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在译者对译文的理解中,由于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等影响,李词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策略主要采用了归化、异化和跨文化转换策略等。
3.1类型统计
李清照(1084年—1156年),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本文主要将许渊冲《英译宋词》(2013)和王红公(Kenneth Rexroth)的Li Ch’ing-chaos’s poems(1979)中的文化意象进行统计比较。
对上表翻译法进行统计后,可得出上表。从表中可看出,中外翻译家都尽量保存原文,展示李词中原滋原味的文化意境,中国翻译诗词多偏向直译,西方多用异译法。其中替换法、省略法和添加法几乎持平,但是在保留法和阐释法中相差较大。笔者认为出现这个差距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中西学者在翻译中的视角差异性有关。
3.3翻译典型例证
汉英两种语言本质不同。汉语以字为本位,是语义型语言,英语是形态型语言。如在翻译李清照词中的拟声字的时候,王红公译本用了模仿物体声音的翻译,如Hsiao,而许的译本则是用带有声音象征。如:“萧萧”—《孤雁儿》“小风疏雨萧萧地”中“潇潇”。
Small wind, fine rain,Hsiao, Hsiao(王红公、钟铃,1979)
A drizzling wind and drizzling rain(许渊冲,2013)
两种译文中,相对王红公通过音译表达出原文音律而言,许译本对拟声词的翻译更能渲染作者感伤心情。
4结论
易安词在中西方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李清照词的文化意象进行了整理与分类,对比了王红公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的一些翻译策略的差别。
参考文献:
[1]Gary B Palmer.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e Linguistics[M].Austi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1
[2]Kenneth Rexroth.Li Ch’ing-chaos’s poems[M].Rexroth.New York:New Direction,1979
[3]刘华文.“文化意象”:对“意象”的一种消解[J],文景,2005(12)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许渊冲.英译宋词[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桑爱云(1991.4—),女,江苏盐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年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