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凤头式”的导课,也要设计“豹尾”式的结课。一个好的结课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总结和回顾一堂课所学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启发思维、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一、“游戏式”结课——情智共生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比较枯燥的,在一堂课接近尾声时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都已经比较低下。在课尾,采取游戏的形式结课,能够又一次迎来学习高潮,让学生的学习情智共生。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进行结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这一堂课就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一张写有数字2的卡片):同学们,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学号,如果你们的学号是2的倍数,就可以先离开教室。
师(出示一张写有数字3的卡片):同学们,你们的学号里面有约数3,也可以离开教室……
师:现在教室里只有你们了,现在只要老师出示一张什么数字的卡片,你们就都可以离开教室?
生1:老师,您出一张数字卡片1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学号都是1的倍数。
……
上述教学,利用游戏进行结课,不仅有效地让学生巩固了约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情智共生。
二、“音乐式”结课——余音绕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音乐结课的方式主要有让学生进行听儿歌、编口诀等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结课中感受数学与音乐的和谐美。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我是这样利用音乐进行结课的。
师:同学们,在这一堂课的学习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在含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式子中,要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2:在混合运算式子中,加减法是一级运算,乘除法是二级运算,我们要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生3:我知道了在计算混合运算的题目时,一定要先把运算顺序分清楚,再进行仔细计算,算完以后还要认真检查。
……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关于混合运算,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十分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
多媒体播放儿歌,并出示字幕: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
这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把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包含在里面了。随着动听的音乐节奏,学生们高兴地跟着学唱起来。这样的结课,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新知,让课堂余音绕梁。
三、“点睛式”结课——突破时空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画龙,那么结课就是最大的点睛之笔。只有把这点睛之笔画好,整条龙才会活灵活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点睛式”结课,有利于突破有限的教学时空。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一课时,结课环节,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763-□-158。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让算式的计算简便。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争着回答。
生1:“□”里可以填42。
生2:“□”里可以填342。
生3:“□”里可以填842。
……
师:你们填得都对。同学们,在填的时候你是怎么写的呢?
生4:我们已经学过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在这里,我把1763-□-158这个算式先想成1763-(□ 158),所以我们只要把(□ 158)的和凑成整十整百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师:那么“□”里可以填哪些数,谁能说得更全面?
生5:“□”里可以填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1242、1342、1442、1542,填上这些数刚好和150凑成整百整千。
师:那么,能不能填上1642呢?
生6:不能,因为1642 158=1800,比被减数1763都要大了,不够减了。
师:那么“□”里还可以填哪些数,也能够使计算简便?
生7:我觉得“□”里还可以填63,因为1763-63-158在计算时,要先算1763-63,答案等于1700,也是整百数。
师:你的发现真好。同学们,根据这个思路,“□”里还可以填哪些数?能不能全部说出来?
生8:“□”里还可以填63、163、263……1563这些数。也就是说,用被减数减去第一个数,差要等于整百整千,再减去第二个数,这样也能够使计算简便。
……
在以上结课中,教师巧妙利用1763-□-158这个算式让学生填“□”里的数,从而让计算简便成为整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这样的结课,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用加减法的性质能使计算简便的算理,有效地拓展了教学时空。
四、“连环式”结课——层层递进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梯度性和坡度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连环式”的结课,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连续性,在思维上呈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连续状态。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的结课环节,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了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正常就学,我国启动了希望工程。现在为止,中国人已经平均每人为希望工程捐款五元。
生1:每个人平均才捐了五元,我每天的零花钱都有10元,我觉得捐得太少了。
师:真得真好!这里说平均每个人捐了五元,那是不是每人都捐了5元?
生2:不是的,每人捐的钱不一定是同样多的。
师:那每个人可能捐了多少呢?
生3:有的人可能比5元要多,有的人可能比5元要少,也有的人可能刚好是5元。
师:分析得真到位。平均每人捐5元,不一定每人都捐了5元。
第二环节: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世界的第6位,但是却是一个贫水国家,因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19位。
师: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4:为什么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很多,而人均水资源却这么少?
生5:那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虽然水资源总量很多,但人均水资源却很少。
师:看来,决定平均数大小,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平均分的份数。那么,从这里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6:平均数可以反映一项事物的整体水平。
生7: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平均数比总数更能准确地反映一个量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第三环节: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平均数的知识,你觉得自己小组在这一节课中的表现怎么样,我们自己给自己打打分,最高打10分。
学生经过商量给自己组的表现打分,各个组打的分数分别是8分、9分、9分、10分、8分、7分、9分、9分。
师:那么,我们班同学这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平均是多少分呢?请你们课后算一算。
……
在以上结课中,三个环节是紧紧围绕“平均数”这一知识点层层递进的。特别是第三环节的设计,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像一出戏的落幕,描龙画凤,贵在点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课结成句号,而应该巧妙地采用各种方式结课,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责编杜华)
一、“游戏式”结课——情智共生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比较枯燥的,在一堂课接近尾声时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都已经比较低下。在课尾,采取游戏的形式结课,能够又一次迎来学习高潮,让学生的学习情智共生。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进行结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这一堂课就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一张写有数字2的卡片):同学们,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学号,如果你们的学号是2的倍数,就可以先离开教室。
师(出示一张写有数字3的卡片):同学们,你们的学号里面有约数3,也可以离开教室……
师:现在教室里只有你们了,现在只要老师出示一张什么数字的卡片,你们就都可以离开教室?
生1:老师,您出一张数字卡片1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学号都是1的倍数。
……
上述教学,利用游戏进行结课,不仅有效地让学生巩固了约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情智共生。
二、“音乐式”结课——余音绕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音乐结课的方式主要有让学生进行听儿歌、编口诀等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结课中感受数学与音乐的和谐美。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我是这样利用音乐进行结课的。
师:同学们,在这一堂课的学习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在含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式子中,要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2:在混合运算式子中,加减法是一级运算,乘除法是二级运算,我们要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生3:我知道了在计算混合运算的题目时,一定要先把运算顺序分清楚,再进行仔细计算,算完以后还要认真检查。
……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关于混合运算,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十分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
多媒体播放儿歌,并出示字幕: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
这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把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包含在里面了。随着动听的音乐节奏,学生们高兴地跟着学唱起来。这样的结课,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新知,让课堂余音绕梁。
三、“点睛式”结课——突破时空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画龙,那么结课就是最大的点睛之笔。只有把这点睛之笔画好,整条龙才会活灵活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点睛式”结课,有利于突破有限的教学时空。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一课时,结课环节,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763-□-158。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让算式的计算简便。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争着回答。
生1:“□”里可以填42。
生2:“□”里可以填342。
生3:“□”里可以填842。
……
师:你们填得都对。同学们,在填的时候你是怎么写的呢?
生4:我们已经学过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在这里,我把1763-□-158这个算式先想成1763-(□ 158),所以我们只要把(□ 158)的和凑成整十整百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师:那么“□”里可以填哪些数,谁能说得更全面?
生5:“□”里可以填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1242、1342、1442、1542,填上这些数刚好和150凑成整百整千。
师:那么,能不能填上1642呢?
生6:不能,因为1642 158=1800,比被减数1763都要大了,不够减了。
师:那么“□”里还可以填哪些数,也能够使计算简便?
生7:我觉得“□”里还可以填63,因为1763-63-158在计算时,要先算1763-63,答案等于1700,也是整百数。
师:你的发现真好。同学们,根据这个思路,“□”里还可以填哪些数?能不能全部说出来?
生8:“□”里还可以填63、163、263……1563这些数。也就是说,用被减数减去第一个数,差要等于整百整千,再减去第二个数,这样也能够使计算简便。
……
在以上结课中,教师巧妙利用1763-□-158这个算式让学生填“□”里的数,从而让计算简便成为整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这样的结课,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用加减法的性质能使计算简便的算理,有效地拓展了教学时空。
四、“连环式”结课——层层递进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梯度性和坡度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连环式”的结课,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连续性,在思维上呈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连续状态。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的结课环节,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了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正常就学,我国启动了希望工程。现在为止,中国人已经平均每人为希望工程捐款五元。
生1:每个人平均才捐了五元,我每天的零花钱都有10元,我觉得捐得太少了。
师:真得真好!这里说平均每个人捐了五元,那是不是每人都捐了5元?
生2:不是的,每人捐的钱不一定是同样多的。
师:那每个人可能捐了多少呢?
生3:有的人可能比5元要多,有的人可能比5元要少,也有的人可能刚好是5元。
师:分析得真到位。平均每人捐5元,不一定每人都捐了5元。
第二环节: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世界的第6位,但是却是一个贫水国家,因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19位。
师: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4:为什么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很多,而人均水资源却这么少?
生5:那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虽然水资源总量很多,但人均水资源却很少。
师:看来,决定平均数大小,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平均分的份数。那么,从这里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6:平均数可以反映一项事物的整体水平。
生7: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平均数比总数更能准确地反映一个量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第三环节: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平均数的知识,你觉得自己小组在这一节课中的表现怎么样,我们自己给自己打打分,最高打10分。
学生经过商量给自己组的表现打分,各个组打的分数分别是8分、9分、9分、10分、8分、7分、9分、9分。
师:那么,我们班同学这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平均是多少分呢?请你们课后算一算。
……
在以上结课中,三个环节是紧紧围绕“平均数”这一知识点层层递进的。特别是第三环节的设计,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像一出戏的落幕,描龙画凤,贵在点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课结成句号,而应该巧妙地采用各种方式结课,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