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1
摘 要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中学体育教育和设置体育课程,不但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但是现在中学体育教育的现实与上述精神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中学体育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关键词 学生主体 体育意识 主体性教学 体育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本意是教师引导,诱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换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体育活动的主体。这时从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着手给体育主体性教学下的定义[1]。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也是发掘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一、目前影响体育主体性教学的因素
(一)学生体育意识淡簿
在普通中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将体育考核当作负担,只追求近期的锻炼目标,而无长远打算。这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缺失的学生主观因素,学生若没有参与锻炼的意识,则无兴趣,无趣则不乐学,不乐学则消极应对,至于教师上课的内容怎样、方法如何,根本从不关心。
(二)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健身知识技能较少
教师的教学设计事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所掌握的健身知识与技能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当教师的“教”无法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产生意义建构时,学生无从去想,不敢去表现。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课“无用”,这种“学习意义”的缺失,主地位的认同感模糊,使得知识技能的习得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三)教育观念陈旧
从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的和任务来看,我国一贯倡导体育教学应“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该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后又提出“全面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学生发展的权利与需要,将自己看作是知识与技术的权威,局限于各专项技术动作的传授与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不考虑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说,自从体育教学改革实施以来,虽然表面上教师的权威有所减弱,但是教师本身的传统观念却变化不大。体育教学中学生围着老师转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为主依然停留在口号阶段。
(四)教学模式落后
现有的体育课仍然采用的是没有多大改变的运动技术练习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讲解、示范、统一的练习,造成学生循规蹈矩,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及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被动、顺从的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目前也有不少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体育器械后,采用的是“放羊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但学生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储备上得不到提高,教师的主导地位无从谈起,也更无法根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重大原因之一。
(五)教学内容无特色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体育学者依据身体锻炼的价值、教学条件限制,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且大多数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动作的准确与完美,却忽略了内容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远离体育,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二、中学体育主体性教学的实施
(一)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让学生认同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死搬硬套大纲,一切为了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则是要让学生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用。通过体育保健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清楚体育锻炼的功能,明确“健康第一”的标准。让学生懂得体育的价值是其主动学习的力量源泉,是主体性发挥的前提。
(二)转变教学思想,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更是对受教者自主意识的发掘。体育运动就是“人”的运动,体育教学唯有启发起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才有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处于“强势”的教师,应该明白“主导”与“主体”的相互关系,真正践行现代教学理念,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展现自我,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自主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确立,使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7]因此,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个体的发展,强调灵活多样。所以,使学生真正拥有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权,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办法。自主选择、合理规划、自主训练、教师指导应该成为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四)调整教学方法,提供自主参与式学习环境
只有消除“教”“学”对立,促进“教”“学”协调,才能实现主体性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引导全体学生亲身参与,协同合作,体会运动中的快乐,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动作改进的策略,或将已学习过的动作自编为准备活动内容。
(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保障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考察,需要坚持科学、全面的原则。通过考核学习成绩、查看学生评价记录、了解学习态度、观察身心状况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方面,从多个角度,综合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且通过这种评价,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做出反思。
三、结论
综上所述,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教学必须顺应这一潮流。“主导”与“主体”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改革,不但要积极进行具体教学方法的有益探索,摆正“主导”与“主体”的位置,而且应该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辨析,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2):121-123.
[2] 欧阳锡禹,金育强,唐雪姣.论体育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9(1):99-100.
摘 要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中学体育教育和设置体育课程,不但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但是现在中学体育教育的现实与上述精神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中学体育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关键词 学生主体 体育意识 主体性教学 体育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本意是教师引导,诱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换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体育活动的主体。这时从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着手给体育主体性教学下的定义[1]。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也是发掘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一、目前影响体育主体性教学的因素
(一)学生体育意识淡簿
在普通中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将体育考核当作负担,只追求近期的锻炼目标,而无长远打算。这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缺失的学生主观因素,学生若没有参与锻炼的意识,则无兴趣,无趣则不乐学,不乐学则消极应对,至于教师上课的内容怎样、方法如何,根本从不关心。
(二)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健身知识技能较少
教师的教学设计事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所掌握的健身知识与技能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当教师的“教”无法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产生意义建构时,学生无从去想,不敢去表现。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课“无用”,这种“学习意义”的缺失,主地位的认同感模糊,使得知识技能的习得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三)教育观念陈旧
从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的和任务来看,我国一贯倡导体育教学应“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该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后又提出“全面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学生发展的权利与需要,将自己看作是知识与技术的权威,局限于各专项技术动作的传授与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不考虑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说,自从体育教学改革实施以来,虽然表面上教师的权威有所减弱,但是教师本身的传统观念却变化不大。体育教学中学生围着老师转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为主依然停留在口号阶段。
(四)教学模式落后
现有的体育课仍然采用的是没有多大改变的运动技术练习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讲解、示范、统一的练习,造成学生循规蹈矩,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及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被动、顺从的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目前也有不少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体育器械后,采用的是“放羊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但学生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储备上得不到提高,教师的主导地位无从谈起,也更无法根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重大原因之一。
(五)教学内容无特色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体育学者依据身体锻炼的价值、教学条件限制,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且大多数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动作的准确与完美,却忽略了内容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远离体育,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二、中学体育主体性教学的实施
(一)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让学生认同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死搬硬套大纲,一切为了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则是要让学生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用。通过体育保健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清楚体育锻炼的功能,明确“健康第一”的标准。让学生懂得体育的价值是其主动学习的力量源泉,是主体性发挥的前提。
(二)转变教学思想,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更是对受教者自主意识的发掘。体育运动就是“人”的运动,体育教学唯有启发起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才有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处于“强势”的教师,应该明白“主导”与“主体”的相互关系,真正践行现代教学理念,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展现自我,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自主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确立,使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7]因此,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个体的发展,强调灵活多样。所以,使学生真正拥有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权,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办法。自主选择、合理规划、自主训练、教师指导应该成为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四)调整教学方法,提供自主参与式学习环境
只有消除“教”“学”对立,促进“教”“学”协调,才能实现主体性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引导全体学生亲身参与,协同合作,体会运动中的快乐,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动作改进的策略,或将已学习过的动作自编为准备活动内容。
(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保障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考察,需要坚持科学、全面的原则。通过考核学习成绩、查看学生评价记录、了解学习态度、观察身心状况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方面,从多个角度,综合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且通过这种评价,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做出反思。
三、结论
综上所述,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教学必须顺应这一潮流。“主导”与“主体”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改革,不但要积极进行具体教学方法的有益探索,摆正“主导”与“主体”的位置,而且应该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辨析,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2):121-123.
[2] 欧阳锡禹,金育强,唐雪姣.论体育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9(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