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湖县上冈镇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按照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将田块间的零散坑塘、沟渠全部填埋,同时对所有田块实施全面平整。项目建成后,形成大规模的条田化的整治区,提高了耕地的集中连片度,田块的规整度,形成一个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优质良田。
关键词:条田化;耕地细碎化;集中连片;土地综合整治
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如何在耕地资源趋紧的形势下,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成为当下亟需破解的难题。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耕地细碎化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浪费、农业产出降低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优化耕地空间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现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建湖属于里下河河网地区,耕地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耕地斑块面积缩小,边界形状日益不规则,且集中连片的格局被破坏。
由于地块过于分散,连片土地较少,使得农户在耕作期间需要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交通运输上;传统的耕作方式造成投入成本加大、收入降低,使农民难以从土地规模经营中得到实惠,同时随着项目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后期农民务农积极性会更低,极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粮食自给政策的实行与粮食安全的保障。其次,由于耕作地块细碎,机械在不同地块转移困难,抑制了农业生产对先进机械的采用,形成農业生产规模和机械化之间的现实矛盾,使得农民对农用机械的使用率降低,不利于未来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除此之外,土地细碎化导致田块数量多,且地块周边权属复杂,为了灌溉方便,每一户都会建立自己的机口(移动泵站),这样就造成了农业总体成本的加大,而且泵站所占的土地面积也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由于泵站数目多,极大的浪费了水资源,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建湖县上冈镇,涉及冈东社区树新村、洋中村。项目区分为一个片区,经纬度为东经119°59′32″~120°2′22″,北纬33°38′2″~33°41′10″。东起廖家沟,西临新康河,南至廖家沟,北到射阳县八份河。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22.7031公顷,扣除不参与整治292.5053公顷,则项目区建设总规模为1030.1978公顷。项目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规划将现状田块间的零散坑塘、沟渠全部填埋,同时对所有田块实施全面平整。项目建成后,形成条田化的田块面积为937.9386公顷。
二、条田化布局及设计
项目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实施后,项目区仍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规划为水稻-小麦轮作。保留项目区内的骨干水系,填埋田块内部的废弃沟渠、零星坑塘、断头河流以及拆除破旧居民点。重新构建项目区的灌排体系,有效催成“田成方”的高标准良田水系,田块内部按照标准布置沟、渠、路。确定本次土地平整采用全面平整的方式进行土地平整工程,主要包括整理复垦零散的沟渠、坑塘、农村道路和地面高程差较大的田块。同时将对田块进行标准化的条田处理,条田宽度固定为50~55m,田面高差不超过3cm。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三、景观指数选取
现选择一块典型区域,对整治前后耕地破碎度情况进行分析。拟采用地块平均面积、边界密度、地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这几个指标进行评价。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概括景观格局信息,反映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等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正被广泛应用于目前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中。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地块平均面积(MPS)。地块面积是最基本的空间特征,随着耕地地块面积不断缩小,农业机械费用、劳动力成本等都会增加,所以地块平均面积可用来表示细碎化程度。
MPS=
式中:A是耕地总面积,n是耕地地块数。
边界密度(ED)。边界密度是用来分析地块形状的重要指标,表示土地类型被分隔的程度,同样也是反映细碎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边界密度越大,则表示某用地类型被分割程度越高,布局越分散。
ED=
式中:E是耕地地块总周长,A是耕地总面积。
地块密度(PD)。地块密度是某用地类型在单位面积上的地块数量,这一指标可衡量该土地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其值越大,破碎度越高。
PD=
式中:n是耕地地块数,A是耕地总面积。
景观形状指数(LSI)。景观形状指数是通过计算区域内某斑块形状与相同面积的圆或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状复杂程度的。
以正方形为参照物:
LSI=
式中,E为景观中所有斑块边界的总长度,A为景观总面积。
四、分析与结果
选择的典型田块总面积为202.4458公顷,其中耕地地块个数为171个,耕地地块总周长为64652m,耕地总面积为128.0804公顷;整治后,耕地地块个数为49个,耕地地块总周长为64652m,耕地面积增加34.1461公顷,总面积为162.2265公顷。整理前后各项系数对比如表1所示,整治前后示意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表1所示,整理后地块平均面积显著上升,说明平均地块面积增加,越来越聚焦;边界密度下降显著,说明边分割程度降低,布局越聚焦;地块密度显著下降,说明破碎度下降;景观形状指数降低,说明地块形状越来越趋近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这种改变是非常利于大田机械化耕作。 五、结语
耕地细碎化受自然资源禀赋、生产利用方式、农村产权制度、经营管理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条田化进行土地整理,后期将统一流转给大户进行机械化运作,极大地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条田化整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提升项目区田块的连贯性。将项目区内的废弃水面、田坎等全部复垦为耕地,保留主要的灌排水系,使项目区田块最大限度的连贯起来。同时,也使每个独立的地块形成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尽量减少不规则地块的出现,便于灌排设施形成更为合理的工程体系。二是提高项目区田块的平整度。在将废弃水面、田坎等全部复垦后,全面對项目区的田块进行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对合理灌排、节约用水、改良土壤、保水保土保肥、科学种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作业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三是将田块全面实施条田化的灌排规划。考虑到后期项目区将全面实施机械化运作,必须打破现在的农渠、农沟规划,对田块重新调整布局。机械耕作对田块规划有一定的要求,为减少机器转变的时间和无效油耗,以提高机耕效率。
参考文献:
[1]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1996(03):31-36.
[2]王秀清,苏旭霞.农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2(02):2-7.
[3]谭淑豪,曲福田.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稻农技术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467-2473.
[4]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02):151-159.
[5]孙雁.县域土地细碎化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19-23.
[6]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7-120.
[7]李团胜,石玉琼.景观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9-91.
[8]吴志峰,等.基于GIS的广州市耕地资源多样性与破碎度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04):258-260.
(作者单位:南京江地土地开发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条田化;耕地细碎化;集中连片;土地综合整治
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如何在耕地资源趋紧的形势下,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成为当下亟需破解的难题。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耕地细碎化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浪费、农业产出降低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优化耕地空间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现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建湖属于里下河河网地区,耕地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耕地斑块面积缩小,边界形状日益不规则,且集中连片的格局被破坏。
由于地块过于分散,连片土地较少,使得农户在耕作期间需要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交通运输上;传统的耕作方式造成投入成本加大、收入降低,使农民难以从土地规模经营中得到实惠,同时随着项目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后期农民务农积极性会更低,极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粮食自给政策的实行与粮食安全的保障。其次,由于耕作地块细碎,机械在不同地块转移困难,抑制了农业生产对先进机械的采用,形成農业生产规模和机械化之间的现实矛盾,使得农民对农用机械的使用率降低,不利于未来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除此之外,土地细碎化导致田块数量多,且地块周边权属复杂,为了灌溉方便,每一户都会建立自己的机口(移动泵站),这样就造成了农业总体成本的加大,而且泵站所占的土地面积也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由于泵站数目多,极大的浪费了水资源,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建湖县上冈镇,涉及冈东社区树新村、洋中村。项目区分为一个片区,经纬度为东经119°59′32″~120°2′22″,北纬33°38′2″~33°41′10″。东起廖家沟,西临新康河,南至廖家沟,北到射阳县八份河。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22.7031公顷,扣除不参与整治292.5053公顷,则项目区建设总规模为1030.1978公顷。项目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规划将现状田块间的零散坑塘、沟渠全部填埋,同时对所有田块实施全面平整。项目建成后,形成条田化的田块面积为937.9386公顷。
二、条田化布局及设计
项目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实施后,项目区仍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规划为水稻-小麦轮作。保留项目区内的骨干水系,填埋田块内部的废弃沟渠、零星坑塘、断头河流以及拆除破旧居民点。重新构建项目区的灌排体系,有效催成“田成方”的高标准良田水系,田块内部按照标准布置沟、渠、路。确定本次土地平整采用全面平整的方式进行土地平整工程,主要包括整理复垦零散的沟渠、坑塘、农村道路和地面高程差较大的田块。同时将对田块进行标准化的条田处理,条田宽度固定为50~55m,田面高差不超过3cm。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三、景观指数选取
现选择一块典型区域,对整治前后耕地破碎度情况进行分析。拟采用地块平均面积、边界密度、地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这几个指标进行评价。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概括景观格局信息,反映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等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正被广泛应用于目前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中。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地块平均面积(MPS)。地块面积是最基本的空间特征,随着耕地地块面积不断缩小,农业机械费用、劳动力成本等都会增加,所以地块平均面积可用来表示细碎化程度。
MPS=
式中:A是耕地总面积,n是耕地地块数。
边界密度(ED)。边界密度是用来分析地块形状的重要指标,表示土地类型被分隔的程度,同样也是反映细碎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边界密度越大,则表示某用地类型被分割程度越高,布局越分散。
ED=
式中:E是耕地地块总周长,A是耕地总面积。
地块密度(PD)。地块密度是某用地类型在单位面积上的地块数量,这一指标可衡量该土地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其值越大,破碎度越高。
PD=
式中:n是耕地地块数,A是耕地总面积。
景观形状指数(LSI)。景观形状指数是通过计算区域内某斑块形状与相同面积的圆或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状复杂程度的。
以正方形为参照物:
LSI=
式中,E为景观中所有斑块边界的总长度,A为景观总面积。
四、分析与结果
选择的典型田块总面积为202.4458公顷,其中耕地地块个数为171个,耕地地块总周长为64652m,耕地总面积为128.0804公顷;整治后,耕地地块个数为49个,耕地地块总周长为64652m,耕地面积增加34.1461公顷,总面积为162.2265公顷。整理前后各项系数对比如表1所示,整治前后示意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表1所示,整理后地块平均面积显著上升,说明平均地块面积增加,越来越聚焦;边界密度下降显著,说明边分割程度降低,布局越聚焦;地块密度显著下降,说明破碎度下降;景观形状指数降低,说明地块形状越来越趋近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这种改变是非常利于大田机械化耕作。 五、结语
耕地细碎化受自然资源禀赋、生产利用方式、农村产权制度、经营管理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条田化进行土地整理,后期将统一流转给大户进行机械化运作,极大地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条田化整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提升项目区田块的连贯性。将项目区内的废弃水面、田坎等全部复垦为耕地,保留主要的灌排水系,使项目区田块最大限度的连贯起来。同时,也使每个独立的地块形成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尽量减少不规则地块的出现,便于灌排设施形成更为合理的工程体系。二是提高项目区田块的平整度。在将废弃水面、田坎等全部复垦后,全面對项目区的田块进行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对合理灌排、节约用水、改良土壤、保水保土保肥、科学种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作业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三是将田块全面实施条田化的灌排规划。考虑到后期项目区将全面实施机械化运作,必须打破现在的农渠、农沟规划,对田块重新调整布局。机械耕作对田块规划有一定的要求,为减少机器转变的时间和无效油耗,以提高机耕效率。
参考文献:
[1]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1996(03):31-36.
[2]王秀清,苏旭霞.农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2(02):2-7.
[3]谭淑豪,曲福田.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稻农技术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467-2473.
[4]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02):151-159.
[5]孙雁.县域土地细碎化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19-23.
[6]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7-120.
[7]李团胜,石玉琼.景观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9-91.
[8]吴志峰,等.基于GIS的广州市耕地资源多样性与破碎度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04):258-260.
(作者单位:南京江地土地开发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