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作文快乐起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feng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
  
  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 ,在一节关于动作描写的片段作文训练课上,笔者进行了一次教学创新实践。首先,让学生回忆班级任课教师中自己印象较深的某位教师上课时的一些动作,然后到讲台上模仿。接着,请其余学生一起来猜出这位教师,同时用语言来描述这位教师的动作。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细节,抓住动作的独特性。然后,再让学生用手中的笔记下这个动作过程。最后,进行习作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起来评价、修改这个描写片段,并最终定稿。
  令人惊喜的是,这堂作文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一改以往作文课的沉闷、苦恼,表现得非常积极。
  
  二、分析
  
  目前,在学生对作文的一片唉声叹气中,这节课所带来的快乐感受显得弥足珍贵。为什么学生会如此惧怕作文?快乐写作真的如此艰难吗?从这节课中笔者得到了一些启发。
  1.注重体验,享受内容之快乐
  作文之所以难得可怕,首先是因为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表现在作文上,就是无话可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这一首要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师早已普遍达成共识,一一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可是,这一药方在现实生活中好像并没有显灵。有例为证,笔者所服务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春、秋游活动,师生们共同徜徉在名园古镇、秀美山水中,不亦乐乎!可学生们写下的游记,却仍是毫无生气。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游玩是快乐的,而写作是痛苦的。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缺少写作的欲望和冲动,深究下去,即是对山水景物缺乏个性化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山水景物游离于学生的内心世界,风景在眼前却不在心中,当景与情分离之后,写出的文章自然就没有灵性。因此,教师在强调关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培养。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心灵体验:他们感受不到生命的成长和创造,缺少生命的意义感和幸福感;他们在学业重负和升学压力面前压抑着,在网络、电视、物质享受和时尚潮流中麻木着,从敏感变为迟钝,而麻木、浮躁的心灵又如何能从生活中获得丰富、深刻、细腻的体验?因此,在体验方面下足工夫,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下笔苍白、空泛之苦定会迎刃而解。
  笔者从教过程中一直要求学生写随笔,不规定任何题目,不做字数上的要求,任学生自由发挥,尽情宣泄、释放、挥洒和表现。想不到,这竟开辟了一个新的写作天地,学生佳作是联翩而至。归根到底,这是“体验”的结果,学生在文字中记录下的是心灵体验的内容——孤独、爱恋、困惑、忏悔……
  其次,内外情境的创设对上好一节作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回想这次作文课,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从学生内心倾向参与的模仿开始,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显然被激活了,奇思妙想也就纷至沓来。
  2.从口语到书面语,享受语言之快乐
  在课堂上,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口才都很好。无论在描述教师动作的时候,还是在最后争执、辩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做到有理有据,讲得头头是道。我们的学生其实具备着良好的表达和思辨能力,他们能够把人物关系复杂、情节曲折的连续剧讲得绘声绘色。可就同样的这一批学生,在书面表达、在作文中的表现却捉襟见肘。为什么?心理问题!一般的口头表达因为不需要顾及前言后语的条理性,篇幅也不长,学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而书面表达则要顾及前后文,同时,写作给人的感觉又是一板一眼的,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功利性,所以其在实际操作中就显得难以适从了。
  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从思路说起,强化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的过程。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把想要说的话写在纸上,有想法就立即记下,然后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理顺逻辑。最后的成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口语转化到书面,尽可能用书面语来表情达意。因为观点、看法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在表达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两种语体的不同即可,这种转换工作做起来并不困难。
  3.评价多样化,享受评价之快乐
  快乐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也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写作的快乐。评价完全可以多样化,单独的教师评判固然有效,而灵活多样的互评活动则可带给学生更轻松、充实的体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很活跃的,只要形式得当,他们也很高兴别人对自己的作文品头论足,也乐意接受同学给予的友善的建议。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评语的使用上,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高度评价文章的闪光处,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成就感;在分数的判定上,不妨往好的方面打高一些;在平常的训练中,不使用单一标准(比如高考评分标准)笼统界定学生,而是动态的、灵活地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新情况给予他们适当的作文分数。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引导下,快乐作文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快乐”意识,进行“快乐”训练,写作的天空必然会一片蔚蓝!
  
  参考文献
  [1] 靳旭.激发作文兴趣的教学程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 (5).
  [2]李柯.放松心情,快乐作文[J].中小学作文教学(小学生版), 2004 (11).
  [3] 费顺国.Moodle环境下网络快乐作文的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1).
  [4]钟纪红.寻找作文的快乐——关于学生厌写作文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作文教学研究,2008(6).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连续拜读了一些权威教学期刊所载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及其相关评说,觉得作为阅读教学的导向和引领,无论是在阅读主体的观念形态,还是阅读技巧的方法论领域,都还有需要厘定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就有可能在认识和实践上进行背离新课程理念的误导。本文拟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近期的一些课例和评点,从多元解读教学化的角度作一点浅析,以期引起编读者的注意。  一、多元解读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  “
惠州港位于广东省东南沿岸,珠江三角洲的东部,横跨大亚湾和红海湾,是粤东中部新兴的贸易港口.惠州物流基地码头位于惠州港东马港区,主要为服务于海洋石油生产勘探的船舶提供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作用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这历来是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笔者认为,以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不错的方法。如何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呢?提问的类型有哪些?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语
教学风格是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一种独特结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总结。一般要经过模仿—学习—借鉴、独立—创造—反思—再创造和教学风格形成三个阶段。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引导、鼓励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扬长避短,朝着合乎自己审美、个性和特长的目标去努力,尽快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发展中完善的
《语文课程标准》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之一,我认为在高效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堂的灵魂,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下面我结合这一理念,谈谈我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一、自主学习——实现高效学习的永恒法则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它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我们知道课前的预习是学习的法宝,尤
<正>近日,《中国拆船协会拆解废船买卖标准合同》(简称《标准拆船合同》)在京发布,并正式试行。该合同由中国拆船协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联合编制而成。由此,中国成为目前
本文通过例证,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对“震憾”的解释有误,应当在“震”字条下补上一词“震憾,”,释为“人心受外力刺激震动而导致紧张不安或强烈情绪”。把原“震憾”改为“震撼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舆情已经对高中生造成了越来越深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现代社会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直接改变了高中生原有的生活和学习的路线,对高中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目前已经引起我国政府以及政治教师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非常广泛,涉及当前各类新兴的网络传播渠道。网络舆情的客体既包括普通网民所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社会焦点以及社会敏感话题,亦包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