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生物 光合作用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113-01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展示和联网功能,集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于一体,与初中生物教学有诸多契合点。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渲染课堂教学气氛,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造力。多媒体应用讲究技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提升其针对性,还要抓住投放时机,为打造高效课堂服务。下面以“光合作用”为例谈谈多媒体运用的步骤。
一、演示实验,引出“光合作用”概念
“光合作用”是初中生物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具体施教时,教师要厘清教学目标,了解多媒体展示功能,为多媒体设计应用提供依据。“植物的光合作用”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学会运用“光合作用”公式。
在引出“光合作用”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以二氧化碳作为变量,对两盆植物进行对比实验,往其中一盆植物放清水,另外一盆放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结果发现,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放入清水的植物显得更青绿,另外一盆则枯黄了。第二个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和氧气。将叶片暗处理一昼夜,消耗绿叶中的淀粉;将叶片遮光一部分,见光处和避光处形成对照;在叶片上滴撒酒精,被酒精烧过的叶片,会枯萎;滴加碘液,检验是不是产生淀粉。第三个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叶绿体。展示恩格尔曼实验过程,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用多媒体展示几个验证实验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相关概念自然有更清晰的认知。
二、观看视频,理解“光合作用”内涵
“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实验视频,不仅能够压缩时空,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为了将“光合作用”的发生过程直观地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视频材料,以便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
教师精选“光合作用”实验视频后,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实验材料准备:操作者准备两块草皮植物、一杯清水、一杯氢氧化钠溶液、两个漏斗、两个试管。然后观看实验操作:操作者将草皮放入烧杯中,漏斗倒扣在草皮上,试管连接在漏斗上,置于阳光照射下,随后试管中搜集到草皮产生的气体;利用点燃木条测试,观察到清水和烧杯中收集的气体能够助燃,说明产生了氧气,另一试管中的气体不助燃,说明没有产生氧气。实验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有学生说:“将草皮用清水浸泡,并置于阳光照射下,光合作用顺利进行,生成的气体有助燃作用,说明生成了氧气。”可见,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光合作用”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展开深入讨论,能够让学生明确“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促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内涵形成深刻的认知。
三、梳理认知,掌握“光合作用”公式
利用多媒体播放“光合作用”的实验视频,虽然没有亲自操作感知深刻,但因多媒体直观、简洁,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实验的内涵。在学生观看完实验视频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相关实验展开理论探讨,以便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认知。
为了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公式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在推演公式时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观看绿色植物生长的视频,理清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温度、湿度和阳光;然后给学生播放光合作用公式推演视频:叶绿体在水、阳光的作用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功释放出无机物和氧气;最后得出实验公式: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光能、叶绿体)→有机物+氧气。因为前面的多个验证实验已经让学生建立了相关的概念,知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发生的条件是光照和叶绿体,而通过这一推演视频,学生很自然就总结出了“光合作用”的结论性公式。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推演,学生可以对知识发生的过程进行逻辑梳理,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当然是深刻而丰满的。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对学生、教材、媒体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找到多媒体应用的最佳切入点。多媒体将“光合作用”涉及的多个实验进行了直观展示,大大缩短了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公式推演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内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责编 周翠如)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113-01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展示和联网功能,集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于一体,与初中生物教学有诸多契合点。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渲染课堂教学气氛,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造力。多媒体应用讲究技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提升其针对性,还要抓住投放时机,为打造高效课堂服务。下面以“光合作用”为例谈谈多媒体运用的步骤。
一、演示实验,引出“光合作用”概念
“光合作用”是初中生物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具体施教时,教师要厘清教学目标,了解多媒体展示功能,为多媒体设计应用提供依据。“植物的光合作用”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学会运用“光合作用”公式。
在引出“光合作用”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以二氧化碳作为变量,对两盆植物进行对比实验,往其中一盆植物放清水,另外一盆放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结果发现,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放入清水的植物显得更青绿,另外一盆则枯黄了。第二个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和氧气。将叶片暗处理一昼夜,消耗绿叶中的淀粉;将叶片遮光一部分,见光处和避光处形成对照;在叶片上滴撒酒精,被酒精烧过的叶片,会枯萎;滴加碘液,检验是不是产生淀粉。第三个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叶绿体。展示恩格尔曼实验过程,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用多媒体展示几个验证实验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相关概念自然有更清晰的认知。
二、观看视频,理解“光合作用”内涵
“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实验视频,不仅能够压缩时空,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为了将“光合作用”的发生过程直观地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视频材料,以便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
教师精选“光合作用”实验视频后,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实验材料准备:操作者准备两块草皮植物、一杯清水、一杯氢氧化钠溶液、两个漏斗、两个试管。然后观看实验操作:操作者将草皮放入烧杯中,漏斗倒扣在草皮上,试管连接在漏斗上,置于阳光照射下,随后试管中搜集到草皮产生的气体;利用点燃木条测试,观察到清水和烧杯中收集的气体能够助燃,说明产生了氧气,另一试管中的气体不助燃,说明没有产生氧气。实验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有学生说:“将草皮用清水浸泡,并置于阳光照射下,光合作用顺利进行,生成的气体有助燃作用,说明生成了氧气。”可见,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光合作用”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展开深入讨论,能够让学生明确“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促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内涵形成深刻的认知。
三、梳理认知,掌握“光合作用”公式
利用多媒体播放“光合作用”的实验视频,虽然没有亲自操作感知深刻,但因多媒体直观、简洁,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实验的内涵。在学生观看完实验视频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相关实验展开理论探讨,以便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认知。
为了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公式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在推演公式时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观看绿色植物生长的视频,理清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温度、湿度和阳光;然后给学生播放光合作用公式推演视频:叶绿体在水、阳光的作用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功释放出无机物和氧气;最后得出实验公式: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光能、叶绿体)→有机物+氧气。因为前面的多个验证实验已经让学生建立了相关的概念,知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发生的条件是光照和叶绿体,而通过这一推演视频,学生很自然就总结出了“光合作用”的结论性公式。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推演,学生可以对知识发生的过程进行逻辑梳理,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当然是深刻而丰满的。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对学生、教材、媒体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找到多媒体应用的最佳切入点。多媒体将“光合作用”涉及的多个实验进行了直观展示,大大缩短了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公式推演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内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