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的确,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作为教师,有了爱,也就有了教师职业的一切;作为学生,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只有及时捕捉各种契机,以平等宽容之心发自内心的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才会温暖学生的心田,照亮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
一、借物抒情,疏导心理
临近毕业复习,每天都过得紧张繁忙,学生们那一双双疲惫的眼睛似乎不再闪着清亮的光芒。
一阵轻风吹过,夹带着一丝幽香,在这似乎凝固了的教室里真有沁人心脾的感觉。哦!是那教室西北角窗外攀爬的木香花,嫩绿的叶子衬着乳白色的小花,在阵阵微风中向我们频频微笑呢!我的眼睛不禁一亮,对无精打采的孩子们说:“难道大家没有发现我们是全校最幸福的班级吗?”有几双眼睛显然对我的话题来了兴趣,我接着说道:“看,这窗外的木香花唯独这么偏爱我们,在我们疲劳的时候来探望我们了。”听了我这番话,教室里沉重的氛围缓解了许多,我看到了那舒展的眉头,那上翘的嘴角,触到了那闪光的眸子,还听到了那深深地嗅着花香的鼻息声。孩子们享受着花儿带来的快乐,而我却静静地享受着孩子们的快乐,就这短暂的几分钟,孩子们放松了下来:是啊!有这么好的条件,学习也不觉得有多累了。
当我再次看到那一双双充满活力的眼睛时,窗外的木香花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巧妙地借助身边事物来化解学生心理上的困境,也许一个恰当的比喻,一句温馨的话语,就能让学生产生“久旱逢甘雨”的感觉,使学生以健康、积极、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
二、融入生活,敞开心扉
德国有位学者曾这样打过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这也正应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
以往我总认为教育就是独立的教育,不能和生活混为一谈,因而总是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后来我有所领悟,逐渐有了改变。班里哪个学生过生日,当天的课堂上我一定会拿出几分钟时间为他祝贺;发现没吃早饭的学生,课间我会悄悄塞给他一个面包。我还曾经邀请学生去我家做客。班里有几个学生和我住得挺近,常会在路上遇到。假期里的一天,我便邀请他们来我家做客。一进门,一桌的水果和零食就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采访”起了我。“老师,你最拿手的菜是什么呀?”“老师,这张照片是你什么时候照的?”而我呢,则一改往日在学校的严肃,拉“家常”般的一一回应。就在这谈笑间、餐桌上,我放下了成绩这把标尺,从另外的角度细心观察重新认识了这些孩子:课堂表现最活跃的李明华还挺爱吃水果的;张光伟的字写得不太好,可对蒸米饭倒比我还在行;平时不太爱发言的赵丽丽却细心周到地收拾起碗筷。他们就像一朵朵光彩绚丽的鲜花绽放在我眼前。是的,在生活这座大花园里,我和孩子们都展现出多彩的另一面。相互间的了解使得我们敞开各自的心扉,彼此更多了一份尊重、理解与默契。可见,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融人生活的教育才是心灵相通的教育。
三、留出空阃,宽待心灵
古琴演奏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不同的乐师对同一首古曲会有风格迥异的演绎。这是因为古曲的谱只给出了基本的音高,而节拍与韵律全得靠演奏者自己去揣摹与发挥,这就是“古曲无完谱”。其绝妙之处正是作曲者坦然留置了宽泛的空间,才有了后人的再创作和新突破!
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一味地对学生“五花大绑”、“严防死守”,只怕盯得住人,却留不住心,与其这样,不如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我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展翅翱翔。我和孩子们的课堂上总会留有一些自由讨论的教学环节,那一张张争论得通红的小脸,显现了他们正在碰撞出的最耀眼的思想火花;放学后的补习,我大多是一句“自愿的同学留下来”,而留下的孩子却常常是挤满了办公室,那是学习动机的激发;每天的家庭作业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读一些名著,听着他们对名著中的人物滔滔不绝的谈论,我看到了学生们个性自我的发展。
爱是春雷,能惊醒迷途的孩子;爱如夏雨,能沁人学生的心脾;爱是秋风,能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垢;爱如冬日,能温暖学生的心灵。在教育的路上,让我们以心灵赢得心灵,让师爱伴学生同行!
一、借物抒情,疏导心理
临近毕业复习,每天都过得紧张繁忙,学生们那一双双疲惫的眼睛似乎不再闪着清亮的光芒。
一阵轻风吹过,夹带着一丝幽香,在这似乎凝固了的教室里真有沁人心脾的感觉。哦!是那教室西北角窗外攀爬的木香花,嫩绿的叶子衬着乳白色的小花,在阵阵微风中向我们频频微笑呢!我的眼睛不禁一亮,对无精打采的孩子们说:“难道大家没有发现我们是全校最幸福的班级吗?”有几双眼睛显然对我的话题来了兴趣,我接着说道:“看,这窗外的木香花唯独这么偏爱我们,在我们疲劳的时候来探望我们了。”听了我这番话,教室里沉重的氛围缓解了许多,我看到了那舒展的眉头,那上翘的嘴角,触到了那闪光的眸子,还听到了那深深地嗅着花香的鼻息声。孩子们享受着花儿带来的快乐,而我却静静地享受着孩子们的快乐,就这短暂的几分钟,孩子们放松了下来:是啊!有这么好的条件,学习也不觉得有多累了。
当我再次看到那一双双充满活力的眼睛时,窗外的木香花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巧妙地借助身边事物来化解学生心理上的困境,也许一个恰当的比喻,一句温馨的话语,就能让学生产生“久旱逢甘雨”的感觉,使学生以健康、积极、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
二、融入生活,敞开心扉
德国有位学者曾这样打过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这也正应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
以往我总认为教育就是独立的教育,不能和生活混为一谈,因而总是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后来我有所领悟,逐渐有了改变。班里哪个学生过生日,当天的课堂上我一定会拿出几分钟时间为他祝贺;发现没吃早饭的学生,课间我会悄悄塞给他一个面包。我还曾经邀请学生去我家做客。班里有几个学生和我住得挺近,常会在路上遇到。假期里的一天,我便邀请他们来我家做客。一进门,一桌的水果和零食就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采访”起了我。“老师,你最拿手的菜是什么呀?”“老师,这张照片是你什么时候照的?”而我呢,则一改往日在学校的严肃,拉“家常”般的一一回应。就在这谈笑间、餐桌上,我放下了成绩这把标尺,从另外的角度细心观察重新认识了这些孩子:课堂表现最活跃的李明华还挺爱吃水果的;张光伟的字写得不太好,可对蒸米饭倒比我还在行;平时不太爱发言的赵丽丽却细心周到地收拾起碗筷。他们就像一朵朵光彩绚丽的鲜花绽放在我眼前。是的,在生活这座大花园里,我和孩子们都展现出多彩的另一面。相互间的了解使得我们敞开各自的心扉,彼此更多了一份尊重、理解与默契。可见,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融人生活的教育才是心灵相通的教育。
三、留出空阃,宽待心灵
古琴演奏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不同的乐师对同一首古曲会有风格迥异的演绎。这是因为古曲的谱只给出了基本的音高,而节拍与韵律全得靠演奏者自己去揣摹与发挥,这就是“古曲无完谱”。其绝妙之处正是作曲者坦然留置了宽泛的空间,才有了后人的再创作和新突破!
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一味地对学生“五花大绑”、“严防死守”,只怕盯得住人,却留不住心,与其这样,不如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我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展翅翱翔。我和孩子们的课堂上总会留有一些自由讨论的教学环节,那一张张争论得通红的小脸,显现了他们正在碰撞出的最耀眼的思想火花;放学后的补习,我大多是一句“自愿的同学留下来”,而留下的孩子却常常是挤满了办公室,那是学习动机的激发;每天的家庭作业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读一些名著,听着他们对名著中的人物滔滔不绝的谈论,我看到了学生们个性自我的发展。
爱是春雷,能惊醒迷途的孩子;爱如夏雨,能沁人学生的心脾;爱是秋风,能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垢;爱如冬日,能温暖学生的心灵。在教育的路上,让我们以心灵赢得心灵,让师爱伴学生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