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人士相沟通,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
关键词 网络 信息技术 多媒体 智能性资源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支撑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构成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实现技术和实现方法。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畏惧心理的环境下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足够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既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并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量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效。事实表明,许多好的课件和教学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多媒体是教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对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者的观念转变要紧跟时代,这些转变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多媒体可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设计的线性结构,能够直观显示整体课堂教学中各要素的比重及其之间的正确关系,能够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能有效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有反馈功能,可以依据学生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判断,为各学科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它的作用对个别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也给教师的工作和自身角色带来挑战和机遇。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受知识的地位。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并认识到,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是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
在信息化推动下,新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使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且教师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了。
3.1 教师是导师
信息技术一方面使教师的知识传递者这一角色趋于过时,另一方面又强化了教师的导师身份。教师的导师身份表现为五个“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
3.2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应该视野开阔,注意从宏观上发挥课程设计者的作用。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对课程内容变革的要求改革传统课程内容,以一系列新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本改组课程;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策略。
3.3 教师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而学生建构主义式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了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确定学习某种主题所需要信息资源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4 教师是协作的研究者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育活动现科研活动日益紧密结合,教学法与研究成为信息化教育中教师的重要职责。老师通过教学与科研实践不仅要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还要造就不断创新与发展着的教师本身。因此,在教学研究和备课中,教师之间甚至师生之间,应善于通过网络协作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攻关。
3.5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终身学习对教师而言更加重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信息技术不仅向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也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
4 教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4.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包括备课、上课、课余辅导……)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其发展的资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主题和按照主题做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通教知学”,具有最实用的价值。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在校园网上开辟的师生信道,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很显然,对教师来说,这就是一个研究过程。
关键词 网络 信息技术 多媒体 智能性资源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支撑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构成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实现技术和实现方法。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畏惧心理的环境下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足够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既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并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量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效。事实表明,许多好的课件和教学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多媒体是教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对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者的观念转变要紧跟时代,这些转变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多媒体可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设计的线性结构,能够直观显示整体课堂教学中各要素的比重及其之间的正确关系,能够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能有效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有反馈功能,可以依据学生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判断,为各学科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它的作用对个别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也给教师的工作和自身角色带来挑战和机遇。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受知识的地位。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并认识到,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是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
在信息化推动下,新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使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且教师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了。
3.1 教师是导师
信息技术一方面使教师的知识传递者这一角色趋于过时,另一方面又强化了教师的导师身份。教师的导师身份表现为五个“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
3.2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应该视野开阔,注意从宏观上发挥课程设计者的作用。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对课程内容变革的要求改革传统课程内容,以一系列新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本改组课程;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策略。
3.3 教师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而学生建构主义式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了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确定学习某种主题所需要信息资源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4 教师是协作的研究者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育活动现科研活动日益紧密结合,教学法与研究成为信息化教育中教师的重要职责。老师通过教学与科研实践不仅要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还要造就不断创新与发展着的教师本身。因此,在教学研究和备课中,教师之间甚至师生之间,应善于通过网络协作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攻关。
3.5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终身学习对教师而言更加重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信息技术不仅向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也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
4 教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4.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包括备课、上课、课余辅导……)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其发展的资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主题和按照主题做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通教知学”,具有最实用的价值。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在校园网上开辟的师生信道,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很显然,对教师来说,这就是一个研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