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这对于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而言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新课改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以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新形势下的要求。正因如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改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成果对于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从而适应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本文立足于笔者的教学实际和相关理论成果,对于在新课改这一大形势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能够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思考,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教学改革 教学成果
一、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数学是初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科目,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量急剧膨胀的年代,数学作为一种处理和交流信息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初中数学而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其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正因如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教学模式颇受成效,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到,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当前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下面,笔者将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阐述,并分析其成因。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改中着重对于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探究式教学代替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但是大多数教师由于固有思维的影响,仍然只是单纯的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这门科目由于其逻辑性,所以本质上较为枯燥,而教师照本宣科的教育会使得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无法取得应有的成就,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
(二)课外学习活动单一
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生活、劳动还是学习,都无法离开数学作为工具,可以说,数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除了课堂上单纯的“填鸭”式知识灌输以外,学生在课堂外练习和学习数學知识的唯一渠道就是习题,甚至许多教师将“题海战术”作为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唯一手段。不仅如此,如今所选用的多数数学习题仍然以生搬硬套为主,根本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中的许多练习题也只是单纯的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练习,根本无法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和探索,这种现状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造成了极大地阻碍[2]。
(三)教学评价方法生硬
新课改对于以往单纯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极大地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目标、多样化方法的评价体系,并且应当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全面的了解,最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但是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升学这种现实需求的压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仍然是将数学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不顾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背景的客观差异,单纯的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或者“差”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仅极不科学,而且会导致对自身成绩欠佳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不利于其学习和进步,甚至会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这种极为错误的心理,不仅不会帮助其成绩的上升,而且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
三、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新改革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理论及他人的成功经验,在适应于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采取各种科学的措施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立体几何时,用多媒体展现其部分视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其余部分,学生们参与热情被极大提升,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改变原有“师道尊严”的观点,和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得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最终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3]。
(二)注意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一门较为难学、较为枯燥的科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间的相互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予以直观的展现,比如以桌子讲解面和线的关系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此外,教师应当善于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如动画、视频等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生动形象、寓教于乐,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锻炼对于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4]。
(三)重视教学的差异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于不同基础、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差异性对待,摆脱原有的以分数最为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在笔者的实践中,建立了考试分数和日常表现两部分结合的评价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差距,而且也能看到自身的进步,最终激发其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完善、科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巧燕. 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J]. 科技资讯. 2006(06)
[2]孙庆利. 初中数学新课程与教师的适应发展[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03)
[3]农秀丽. 初中数学新课程与新型数学教师的培养[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4(03)
[4]李善良. 论数学学习中自信心的形成[J]. 数学教育学报. 2000(03)
作者简介:
姬忠彬、男、1976、0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乐天中学,大学本科,中学二级,邮编:250300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教学改革 教学成果
一、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数学是初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科目,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量急剧膨胀的年代,数学作为一种处理和交流信息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初中数学而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其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正因如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教学模式颇受成效,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到,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当前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下面,笔者将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阐述,并分析其成因。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改中着重对于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探究式教学代替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但是大多数教师由于固有思维的影响,仍然只是单纯的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这门科目由于其逻辑性,所以本质上较为枯燥,而教师照本宣科的教育会使得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无法取得应有的成就,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
(二)课外学习活动单一
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生活、劳动还是学习,都无法离开数学作为工具,可以说,数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除了课堂上单纯的“填鸭”式知识灌输以外,学生在课堂外练习和学习数學知识的唯一渠道就是习题,甚至许多教师将“题海战术”作为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唯一手段。不仅如此,如今所选用的多数数学习题仍然以生搬硬套为主,根本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中的许多练习题也只是单纯的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练习,根本无法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和探索,这种现状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造成了极大地阻碍[2]。
(三)教学评价方法生硬
新课改对于以往单纯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极大地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目标、多样化方法的评价体系,并且应当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全面的了解,最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但是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升学这种现实需求的压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仍然是将数学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不顾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背景的客观差异,单纯的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或者“差”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仅极不科学,而且会导致对自身成绩欠佳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不利于其学习和进步,甚至会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这种极为错误的心理,不仅不会帮助其成绩的上升,而且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
三、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新改革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理论及他人的成功经验,在适应于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采取各种科学的措施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立体几何时,用多媒体展现其部分视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其余部分,学生们参与热情被极大提升,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改变原有“师道尊严”的观点,和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得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最终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3]。
(二)注意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一门较为难学、较为枯燥的科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间的相互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予以直观的展现,比如以桌子讲解面和线的关系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此外,教师应当善于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如动画、视频等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生动形象、寓教于乐,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锻炼对于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4]。
(三)重视教学的差异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于不同基础、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差异性对待,摆脱原有的以分数最为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在笔者的实践中,建立了考试分数和日常表现两部分结合的评价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差距,而且也能看到自身的进步,最终激发其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完善、科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巧燕. 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J]. 科技资讯. 2006(06)
[2]孙庆利. 初中数学新课程与教师的适应发展[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03)
[3]农秀丽. 初中数学新课程与新型数学教师的培养[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4(03)
[4]李善良. 论数学学习中自信心的形成[J]. 数学教育学报. 2000(03)
作者简介:
姬忠彬、男、1976、0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乐天中学,大学本科,中学二级,邮编: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