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原生态农耕文化在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活动研究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luyundongP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而乡风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主要纽带。”学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阵地,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诗歌”的传承是弘扬文化自信的成功尝试活动。
   关键词: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诗歌;校园文化传承
   2018年,国家领导人在两会时指出:“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而乡风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主要纽带。”
   中华先民“逐水而居”,冰雪融化、草木荣枯、燕来雁飞的自然现象,反映的是自然时序的客观变化。先民遵循这一自然规律,调整自身生产、生活节奏,以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到了农耕时代,先民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掌握得更加娴熟,也更深切地体验到农耕活动必须顺应自然时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于是便有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夜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民将农耕和自然时序相结合,并对生产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口述和“结绳记事”代代相传,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农耕文化,而且直到今天,它仍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实用指南。
   2016年,由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标志着中华先民五千年的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见证。
   二十四节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的丰富诗词,使中华农耕文化更加纯朴醇香、辉煌灿烂,前悠悠五千年,后悠悠无尽载!
   课题《西部原生态农耕文化在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活动研究》的立项成功,说明农耕文化的传承的确是弘扬文化自信的成功尝试活动。学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阵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背景而设计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活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根据参与课题研究的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生活背景和课题研究活动的内涵,对学校校园文化“二十四节气”传承活动做如下推进安排。
   一、全校每一个同学都熟记“二十四节气”时序,全校师生共同咏诵二十四节气诗歌
   “传于口,铭于心”,在每天课前候课时间,由班长领读,全班共咏二十四节气诗词。让学生在咏诗的同时,理解诗词中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体验父母在家农耕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让孩子们联想二十四节气诗词中的内容与父母亲做农活的生产情境,体现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让音乐老师以校本课程形式,在一至两周内让学生学会二十四节气歌
   在咏唱的过程中传承农耕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内涵,以及“遵规守序,应时而行”的规矩思想。
   三、语文老师讲解二十四节气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是语文老师应当传承的主要内容,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二十四节气诗词,还需语文老师作详细讲解,初中学生自己理解其中的写作背景和诗词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在讲解二十四节气诗歌的基础上,语文老师编辑出以二十四节气为创作背景的诗歌,如《诗经》《唐诗》中的农诗,也可以直接选讲《农诗三百首》,每一个节气对应一首诗,拓展延伸二十四节气诗歌的内涵,在农诗中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悲憫于“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体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四、在美术活动中感悟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在校园的传承活动,不是静态的生成,而是师生动态的生成活动,在师生的活动中构建校园文化就比静态的呈现更加体现活动的生态性,更加体现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就是将农耕文化印刻在学生的“基因”中。通过活动,体验农耕文化的智慧和农耕文化诗词的悲情壮美,喜悦欣兴。美术老师将二十四节气以中国画或水粉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交由学生临摹,选出优秀的师生作品进行装裱展览。书法教师在六尺对开宣纸上方题二十四节气及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下方由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绘出诗情画意。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装裱,在学校的文化长廊、楼道走廊和教室内部进行展览宣传,最主要的是让师生沐浴在师生共同生成的作品和农耕文化的气息中,彰显农耕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体验西部地区原生态二十四节气时序智慧的内涵。
   以二十四节气为根,农耕诗词、传统节日诗词为枝干,师生活动呈现农耕文化为花叶,农耕文化这棵大树“嫁接”了校园文化。师生畅游在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沐浴在农耕文化中,弘扬农耕文化生成校园文化,在学生的成长中生成文化基因,衔接农耕文化的智慧和五千年文明的“根”和“魂”,使生态的校园文化育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传承传统思想精华和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必须深刻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着中华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在学校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张红星.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引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9.
   [2]夏学禹.论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播途径[J].古今农业,2010.
   注:本论文系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GS[2019]GHB1884)《西部原生态农耕文化在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活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竖笛以其结构简洁、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易教易学等特点,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如何抓好竖笛教学中优美音色的展示,一直是教师探究的新问题。就如何抓好竖笛教学中优美音色的获得,通过注重基础训练,注重演奏形式,正确运用各种相对应的表现手法,来练就一批竖笛“好声音”。   关键词:竖笛;音色;训练;步骤   学生爱器乐,老师授器乐,我为学生选择了竖笛。对于如何提高小学生竖笛演奏的水平,很多从事
摘 要: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课改也在不断深化。在不断变换的新形势下,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学该如何展开?以“七步成诗”教学理念来统领,以“五星网状教学模型”来支撑,展现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地。   关键词:五星网状;学习结果;建构主义   一、学习结果分析   二、重难点分析   根据建构主义,努力探寻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三、学习者分析   结合“学习结果”和“重难点”分析,找寻教学的起点
摘 要:校本化是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其中一种主要方式是调适课程,就是对国家审定的教材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校本化处理,使教材、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需要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校本化探索。支架式教学是一个有效的突破研究点,试从支架式教学的三个定位、四个类型、五个环节谈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陶瓷印,是篆刻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古老的艺术在如今仍被继承与创新;一间小小的教室,我们美术社团活动空间虽小,却总是少不了好奇与坚持,探索与研究。古老的艺术就这样在这间小小的空间里被尝试起来。   一、寻根溯源话陶印   篆刻艺术,即篆字刻成的印章,虽然我们至今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印章艺术的起源,但千百年来,它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演变,不断完成从实用到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转变,成为中国传统的一门独立
摘 要:在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当前时代,农村小学中的儿童数量不减反增,且许多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由于在幼年成长时期远离父母,父母忙于工作生活,或者祖父母过于溺爱等原因,许多农村低龄儿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一些儿童会产生不良的劳动认知,在成长之后走上懒惰、堕落的人生道路。因此,农村小学需要重视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劳动课程、关注学生行为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农村
摘 要:写作是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展现自我魅力的重要平台。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当重视写作形式的创新,借助“读写融通,以读促写”的形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写作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助力学生在写作之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就读写融通,以读促写,创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形式提出几点
摘 要:“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而乡风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主要纽带。”学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阵地,农耕文化诗词是学校环境文化的主角,是中华文化瑰宝上的钻石,是根据办学特色传承弘扬文化自信的成功尝试活动。   关键词:农耕文化;原生态农诗;校园文化建设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人类繁衍生息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无论渔猎、抑或稼穑,这都是生产之
摘 要: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最为常见,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课前预习、课堂导入、朗读、情景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实现寓教于乐。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体验式教学法   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在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编排了古诗词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对于学生成长和语言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能够编排在初
摘 要:结合新课改工作的相关要求,各学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从而将课堂内外有效衔接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最终推动他们的长远发展。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利用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便他们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之中更加高效地学习,进而从整体上增强他们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思考
摘 要:小学数学复习课在教学课时量上占有近20%,如何使复习课摆脱枯燥而高耗的教学定势,使复习课真正发挥出“老树出新枝”的功效?尝试从“点—线—面—体”进行串式构建,串接多“点”为“线”,继而由“线”织“面”,又依据学生知识掌握差异,在“面”上建“体”,从而构建“立体式”的复习课。   关键词:点;线;面;体;复习课   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有单元复习课、期末复习课、小升初总复习课等形式。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