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是天涯漂泊的缕缕思念,是心灵休憩的温柔港湾。文中的母亲,用一颗基督般虔诚的心和玫瑰般幽雅的手,为社会,也为身边的人解读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面对死亡来临,她选择独自品味那份离去前的孤独,彰显了耶稣为人类的幸福甘于殉道的博爱情怀,同时也以别样的方式,再次诠释了世间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关键词] 母爱 基督精神 社会价值
一、树高千尺 叶落归根
在这个世界上,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莫过于母亲。漂泊他乡,当我们想家的时候:事业坎坷,当我们倍感无助的时候,母亲就是一座山成为我们最坚实的情感依托。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离别愁绪走向引吭高歌:有了母爱,人间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更改的萌动,人性的回归。千百年来,母亲的形象曾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曾被无数次礼赞过,或文字。或音乐。或画笔,或镜头……虽然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但那温柔深挚的情感却如出一辙。母爱的伟大。不仅在于她对自己儿女的庇护。更在于她能普及到他人的儿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时又隐含着施爱者的巨大牺牲。它不是狭隘的人伦亲情。而是闪耀着更为宽广博大的人道主义光芒。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母爱,重温这天底下最纯美的情感。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二、大音希声至爱寡言
小说《优雅之手》描写了一个母亲把自己毕生的青春献给教育和慈善事业,她用自己惯弹钢琴的芊芊玉手,谱写了一曲曲爱的乐章,把基督的博爱践行到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事业,也为生活,鞠躬尽瘁。即使在生命弥留之际,她想到的仍然是爱,力所能及的爱。呵护倍至的爱,再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洁情怀。她劝退亲友。不让死者的伤痛笼罩生者的心境。一个人在静寂中等待死神的来临,而把一个健康、慈爱、幽雅的母亲形象永久地根植于生者的心中。化为耶稣博爱的精灵和黑暗中前行的人们心中的火炬。
小说运用写实的手法,近焦勾勒了两幅画面:病房和病人。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了厚重的依托。在病房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昏暗的病房里闪烁的红光以及充斥着的刺鼻的腐烂气味,透过画面,它仿佛在诉说着:躺在病床上的克拉克夫人,此刻生命已然垂危。那闪烁的红光犹如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都将熄灭。也许这些还不足以让你相信一位老人“油尽灯枯”的命运,作者继而用特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眼前这个躺在病床上的奄奄一息息的老人:“骨瘦如柴的身子使她的头显得格外的大:褐色的肌肤松松地裹着嶙岣的骨骼:平伸的右臂固定在一块坚硬的平扳上,冰冷的药液顺着滴管有节律地流入她的体内:胸口随着不均匀的呼吸一起一伏”。这是怎样的视觉冲击,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置身其中。站在床边,目睹着这位母亲离去前的“痛苦”。此刻它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不禁触景生情,思潮澎湃,并对生的渴望,活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新的思考。眼前的“母亲”也曾拥有妙曼的青春与激情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形容枯槁,从对神祗的虔诚到步入生命的极乐,此刻的她虽然从容,但又是怎样的眷恋和不舍。她是多么需要亲人的陪伴和力量的给予啊,我们不禁为这行将离去的生命忧心忡忡。甚至于无端地怨愤起这冷酷的缺少温情的社会,竟无法满足一个离去者心中最后的“牵挂”。仿佛早已洞穿了读者心中的疑团,在为小说营造了充足的氛围之后。通过医生与病人的简洁对话,使我们从最初对“母亲”的牵挂与同情,转化为肃然起敬。“她有家吗?病房里怎么没有花,没有卡片。没有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彩虹和蝴蝶?她怎么了?难道被爱遗忘了吗7”读者的心随着情节的跌荡而起伏着,尤其是“母亲”在临终时眼角溢出的那最后一滴泪水让我们愈加地压抑起来。直至文章末尾,借媒体之手,作者终于揭开了读者心中所有的悬疑。那是在母亲去世的两天后,报纸上刊登了有关她个人的资料:“这是一个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祖母,基督教会里的活跃分子,社区志愿者协会的领导人,音乐会钢琴演奏家。从教30余年的钢琴教师。”读到此处。我不禁潸然泪下,脑海里骤然浮现出一句熟悉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落红”的精神,一种对花矢志不渝的情怀。我为“母亲”一生高洁的品行和临终前的毅然决定而肃然起敬,“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母亲”懂得基督教的信念是爱,因为爱使人精神富有。使人心胸宽广。使人良善心谦。使人处世公正。同时她又深知:基督教的爱是行动的语言,不是高深的理论:是自我的完善,不是沽名钓誉:是默默地奉献。不是索取与回报。基督教的爱是自然的流露,不是矫情:是友善团结的力量,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了理想的彼岸,母亲一生用自己的圣言和圣行浇灌着爱的花圃,以爱的行动和力量去活出基督,让爱的信念扎根于生活。让爱的火焰经久不熄,去照亮、温暖和感化那些迷途的浪子,回到基督爱的怀抱。这种爱是何等的博大,何等的深沉!眼前的母亲不正是基督精神的写照吗?
小说以《优雅之手》做题。亦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意义及其社会价值的所在。我们每天用双手完成工作,用手势表达感情……手在我们的一生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作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手灵巧而富于创造,从远古到今天,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文明的发展,无不打着它的烙印,体现着它的丰功伟绩。手是勤劳的。它是力量和财富之源:手是友爱的。它把上帝的福音带给每一个人。小说以“手”为题,用象征的手法。把一个勤劳、友爱、助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的心灵经受了一次人间真爱的洗礼。也许母亲的手已不再细腻和圆润。而变得粗糙,甚至有些皲裂,如同经年的老帆布,但在儿女们的心中,母亲的手永远是最美丽、最能干的。它能带孩子进入梦乡,能变出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能为孩子遮风挡雨,我们都是被这双手托大的!
三、东西有别 母爱无题
母爱无国界。点滴情意浓。历经千年的沿袭,母亲一词早已被常识化或本质化了,提到她,人们自然会把她与伟大、慈爱、勤劳、养育生命和富于牺牲等一系列歌颂母性品质的词语相联系。作为一种最无私的情感,母爱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它们或细致,或洒脱:或具体,或超越:或辛苦,或自在,尽管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然而它们同样圣洁,伟大。在我们所熟知的作家冰心笔下,“母亲”是大写的宗教式的人,是生的安慰,是爱的典范,是最崇高的、最无私的“上帝”。正如她在《繁星》中所吟唱的:“母亲啊!厌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好躲进你的怀里。”冰心把“母爱”看作是万能的。灵魂的幸与不幸都取决于母爱的有无。“母爱”不仅是生命的庇护者,更是灵魂的拯救者:不仅是肉体的给予者,更是性灵的授予者。在高尔基的笔下。“母亲”的力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可以使她由怯懦到勇敢,由“无知”到成熟。为了儿子,母亲甘愿置生死于度外,义无返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回望历史长河,母爱的伟大在诗人细腻的毫笔下生花。母爱的精深在作家的文字间跳跃,母爱的胸怀在音乐人高荡迭伏的旋律里荡漾。
四、珍惜母爱 莫待追忆
生活中,有意和无意间,我们总是习惯压抑自己对母亲的情感,甚至私底下做着无数次远行的梦,要离开那些有心或无意的唠叨,摆脱羁绊,独自上路。等梦想终于成行之后,才蓦然发现,我们的身后其实一直连着一条线。且从未断过。当岁月的打磨让这根线越来越清晰,当生活的磨砺让我们偶尔身心俱疲,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被功利遮蔽许久的感动源头。其实就是久藏于心底的母爱之情。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去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自怜,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爱我们的母亲吧,不仅爱她头上的白发,爱她眼角的鱼纹,爱她脸上的丘壑,更爱她手上的老茧,因为在所有这些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不曾言说的故事。忙碌的你,也许不曾留意到一向热心打点照顾我们无微不至的母亲,竟衰老的如此之快:不曾留意到每次短暂相聚而又匆匆作别时母亲欲言又止的神情:更不会想到经年累月的相思母亲倚门翘首的那双花眼。古人曾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来表达忠孝难以两全的惆怅与愧疚。生活在今天的人子,更应该珍惜这段美丽而圣洁的情感,“此情莫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也许这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吧。
耳畔又响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关键词] 母爱 基督精神 社会价值
一、树高千尺 叶落归根
在这个世界上,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莫过于母亲。漂泊他乡,当我们想家的时候:事业坎坷,当我们倍感无助的时候,母亲就是一座山成为我们最坚实的情感依托。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离别愁绪走向引吭高歌:有了母爱,人间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更改的萌动,人性的回归。千百年来,母亲的形象曾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曾被无数次礼赞过,或文字。或音乐。或画笔,或镜头……虽然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但那温柔深挚的情感却如出一辙。母爱的伟大。不仅在于她对自己儿女的庇护。更在于她能普及到他人的儿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时又隐含着施爱者的巨大牺牲。它不是狭隘的人伦亲情。而是闪耀着更为宽广博大的人道主义光芒。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母爱,重温这天底下最纯美的情感。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二、大音希声至爱寡言
小说《优雅之手》描写了一个母亲把自己毕生的青春献给教育和慈善事业,她用自己惯弹钢琴的芊芊玉手,谱写了一曲曲爱的乐章,把基督的博爱践行到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事业,也为生活,鞠躬尽瘁。即使在生命弥留之际,她想到的仍然是爱,力所能及的爱。呵护倍至的爱,再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洁情怀。她劝退亲友。不让死者的伤痛笼罩生者的心境。一个人在静寂中等待死神的来临,而把一个健康、慈爱、幽雅的母亲形象永久地根植于生者的心中。化为耶稣博爱的精灵和黑暗中前行的人们心中的火炬。
小说运用写实的手法,近焦勾勒了两幅画面:病房和病人。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了厚重的依托。在病房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昏暗的病房里闪烁的红光以及充斥着的刺鼻的腐烂气味,透过画面,它仿佛在诉说着:躺在病床上的克拉克夫人,此刻生命已然垂危。那闪烁的红光犹如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都将熄灭。也许这些还不足以让你相信一位老人“油尽灯枯”的命运,作者继而用特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眼前这个躺在病床上的奄奄一息息的老人:“骨瘦如柴的身子使她的头显得格外的大:褐色的肌肤松松地裹着嶙岣的骨骼:平伸的右臂固定在一块坚硬的平扳上,冰冷的药液顺着滴管有节律地流入她的体内:胸口随着不均匀的呼吸一起一伏”。这是怎样的视觉冲击,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置身其中。站在床边,目睹着这位母亲离去前的“痛苦”。此刻它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不禁触景生情,思潮澎湃,并对生的渴望,活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新的思考。眼前的“母亲”也曾拥有妙曼的青春与激情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形容枯槁,从对神祗的虔诚到步入生命的极乐,此刻的她虽然从容,但又是怎样的眷恋和不舍。她是多么需要亲人的陪伴和力量的给予啊,我们不禁为这行将离去的生命忧心忡忡。甚至于无端地怨愤起这冷酷的缺少温情的社会,竟无法满足一个离去者心中最后的“牵挂”。仿佛早已洞穿了读者心中的疑团,在为小说营造了充足的氛围之后。通过医生与病人的简洁对话,使我们从最初对“母亲”的牵挂与同情,转化为肃然起敬。“她有家吗?病房里怎么没有花,没有卡片。没有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彩虹和蝴蝶?她怎么了?难道被爱遗忘了吗7”读者的心随着情节的跌荡而起伏着,尤其是“母亲”在临终时眼角溢出的那最后一滴泪水让我们愈加地压抑起来。直至文章末尾,借媒体之手,作者终于揭开了读者心中所有的悬疑。那是在母亲去世的两天后,报纸上刊登了有关她个人的资料:“这是一个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祖母,基督教会里的活跃分子,社区志愿者协会的领导人,音乐会钢琴演奏家。从教30余年的钢琴教师。”读到此处。我不禁潸然泪下,脑海里骤然浮现出一句熟悉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落红”的精神,一种对花矢志不渝的情怀。我为“母亲”一生高洁的品行和临终前的毅然决定而肃然起敬,“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母亲”懂得基督教的信念是爱,因为爱使人精神富有。使人心胸宽广。使人良善心谦。使人处世公正。同时她又深知:基督教的爱是行动的语言,不是高深的理论:是自我的完善,不是沽名钓誉:是默默地奉献。不是索取与回报。基督教的爱是自然的流露,不是矫情:是友善团结的力量,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了理想的彼岸,母亲一生用自己的圣言和圣行浇灌着爱的花圃,以爱的行动和力量去活出基督,让爱的信念扎根于生活。让爱的火焰经久不熄,去照亮、温暖和感化那些迷途的浪子,回到基督爱的怀抱。这种爱是何等的博大,何等的深沉!眼前的母亲不正是基督精神的写照吗?
小说以《优雅之手》做题。亦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意义及其社会价值的所在。我们每天用双手完成工作,用手势表达感情……手在我们的一生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作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手灵巧而富于创造,从远古到今天,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文明的发展,无不打着它的烙印,体现着它的丰功伟绩。手是勤劳的。它是力量和财富之源:手是友爱的。它把上帝的福音带给每一个人。小说以“手”为题,用象征的手法。把一个勤劳、友爱、助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的心灵经受了一次人间真爱的洗礼。也许母亲的手已不再细腻和圆润。而变得粗糙,甚至有些皲裂,如同经年的老帆布,但在儿女们的心中,母亲的手永远是最美丽、最能干的。它能带孩子进入梦乡,能变出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能为孩子遮风挡雨,我们都是被这双手托大的!
三、东西有别 母爱无题
母爱无国界。点滴情意浓。历经千年的沿袭,母亲一词早已被常识化或本质化了,提到她,人们自然会把她与伟大、慈爱、勤劳、养育生命和富于牺牲等一系列歌颂母性品质的词语相联系。作为一种最无私的情感,母爱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它们或细致,或洒脱:或具体,或超越:或辛苦,或自在,尽管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然而它们同样圣洁,伟大。在我们所熟知的作家冰心笔下,“母亲”是大写的宗教式的人,是生的安慰,是爱的典范,是最崇高的、最无私的“上帝”。正如她在《繁星》中所吟唱的:“母亲啊!厌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好躲进你的怀里。”冰心把“母爱”看作是万能的。灵魂的幸与不幸都取决于母爱的有无。“母爱”不仅是生命的庇护者,更是灵魂的拯救者:不仅是肉体的给予者,更是性灵的授予者。在高尔基的笔下。“母亲”的力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可以使她由怯懦到勇敢,由“无知”到成熟。为了儿子,母亲甘愿置生死于度外,义无返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回望历史长河,母爱的伟大在诗人细腻的毫笔下生花。母爱的精深在作家的文字间跳跃,母爱的胸怀在音乐人高荡迭伏的旋律里荡漾。
四、珍惜母爱 莫待追忆
生活中,有意和无意间,我们总是习惯压抑自己对母亲的情感,甚至私底下做着无数次远行的梦,要离开那些有心或无意的唠叨,摆脱羁绊,独自上路。等梦想终于成行之后,才蓦然发现,我们的身后其实一直连着一条线。且从未断过。当岁月的打磨让这根线越来越清晰,当生活的磨砺让我们偶尔身心俱疲,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被功利遮蔽许久的感动源头。其实就是久藏于心底的母爱之情。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去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自怜,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爱我们的母亲吧,不仅爱她头上的白发,爱她眼角的鱼纹,爱她脸上的丘壑,更爱她手上的老茧,因为在所有这些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不曾言说的故事。忙碌的你,也许不曾留意到一向热心打点照顾我们无微不至的母亲,竟衰老的如此之快:不曾留意到每次短暂相聚而又匆匆作别时母亲欲言又止的神情:更不会想到经年累月的相思母亲倚门翘首的那双花眼。古人曾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来表达忠孝难以两全的惆怅与愧疚。生活在今天的人子,更应该珍惜这段美丽而圣洁的情感,“此情莫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也许这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吧。
耳畔又响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