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小练笔”成就情趣语文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115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和练笔两者有机统一,才能达到“神”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小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那么是否每篇课文都安排课堂练笔呢?当然不是,小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不能为练而练,关键是在于结合文本找到课内小练笔的切人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把握好契机,选准读写结合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练笔在情感交融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时如果设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练笔在知能转换处
  小学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型范例。它包括了许多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典型的景物、动作、心理描写等等。学习了这些段落,在学生悟出了某一语言规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内容,以课文为模仿,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进行仿写训练,以起到巩固知识运用语言的作用。
  1、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
  《爱如茉莉》的最后一段这样写到: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也呼应了课题。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该段,然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真爱,不仅有爱情,还有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如果你要打一个比方,你会把它比作什么?”并相机出示:“爱如_____,_____,_____。”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爱的感言:爱如茉莉,平平淡淡,真真切切。 爱如阳光,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 爱如泉水,滋润别人,也滋润自己……
  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成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训练
  某些课文构段方式典型,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这种构段方式,遇到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练笔要求,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可以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写自己熟悉的某处景色。学生既学会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又发展了语言,一举多得。
  三、练笔在情节空白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一些课文,作者往往不将故事全盘托出,不将情节完整表述,而留有“空白”给学生想象、推测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运用的训练,化虚为实,根据课文的主题、思路将空白填补好。通过补白,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又有效地进行了书面表达训练。
  《螳螂捕蝉》第九自然段:“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对此,我们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螳螂高高举起手中的铡刀……以下是学生的习作片段——螳螂高高举起手中的铡刀,偷偷溜到蝉的身后,只听“咔”一声,蝉就被紧紧地夹住了,动弹不得,颤抖着身子痛苦的呻吟。螳螂得意地说:“贪吃的蝉啊,你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我早就注意你啦!别再做无谓的挣扎了,让我独享一顿美餐吧。哈哈哈……”螳螂一阵狂笑,却不知这笑声引来了一只饥饿的黄雀。黄雀悄无声息地落在螳螂的身后,趁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按住螳螂。“我说螳螂老弟,你刚才那番话说得太有道理了,可你还是没有真正领悟啊!”说完就一口吞了螳螂。让学生自己编故事,写作积极性相当高,写出的文章灵性飞扬,抒发出他们精彩无限的内心世界。
  四、练笔在文本延伸处
  许多课文学生读完以后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
  在教学《广玉兰》一文中描写花开的各种形态一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具体描写了含羞待放、刚刚绽放、完全盛开、已经凋谢的四种形态的花。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植物的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花。再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我在结尾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讲故事,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写作训练,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却“练”出不一样的精彩,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其他文献
1.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钱理群先生说过“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意义的,有的意义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期刊
时间:五月十八日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七年(1)班教室  授课人:宁老师  背景:宁老师借班开课,供大家借鉴探讨;全班共52位学生,听课老师16位,片区教研。  宁老师初次与该班学生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不少环节值得学习借鉴:第一,所设计的导语很有创意。其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摆脱了师生之间的生疏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便于课堂上的交流,“互信——亲近”;其二自然地扣住了新课所揭示的主旨——“
期刊
作文中点题是考场作文避免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即使是内容有些偏,但只要题点得好,也能起到一种扶正的效果。在一篇文章中如何点题,什么时机点题一要看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还要看行文的需要,更重要的的是看作者本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否将点题与文章的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  一、篇首点题  篇首点题,亦即开门见山点题法。开宗明义,引出下文,为整篇文章定下了基调。篇首点题有两种,一是标题点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前段时间有个学生告诉我说:“老师我真的觉得读书学习好累!我想放弃了。”我看着他认真的表情和疲惫的眼神我十分诧异。学习真的那么累吗?我的学生都怎么了?后来我仔细耐心地问了那个同学,才知道原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感觉到学习是快乐。于其是强迫他学习还不如让他把学习当成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没有负累。  兴趣是
期刊
所谓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它的特点并不是完全脱离老师的指导,而是相对的自主,也就是说需要老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在特定的情境下,适时点拨、引导。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土呢?作为教师要采取哪些指导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营
期刊
在青年教师例会上断断续续地学习了《教育就是梦想的制造者》的相关材料,作为青年教师,感触很多,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读书少,见识低,境界小。该材料既有对当下教育问题深刻的理论剖析,又配合了鲜明活泼的事例,读罢让人醍醐灌顶。对照材料中的理论和事例,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重新回顾自己的课堂,真是问题多多,遂开始将材料中所讲的一些方法移植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活动当中,慢慢拨云见日,受益匪浅。  一、没有爱就没有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需要。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言学科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学生却往往对习作缺乏兴趣,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任,教师必须多下工夫,改变学生写作由“要我写”为“我要写”。主要
期刊
文言文学习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尤其是文言文翻译,很多同学看不懂。我结合同学们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分析,问题比较突出的,当属文言文翻译。 同学们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法基础薄弱,不会分析句子结构。由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了语法教学,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有些学生拿到一个句子,甚至不能正确地划分出句子的主干。而文言文的翻译句子,也需要学生首先对句子的结构由一个正确的了解。但是
期刊
一、加强合作意识  1、建立长期合作小组。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读书、认真倾听、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等等,形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奠定了坚
期刊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课程理念,现在的课程设计要求有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研讨,最后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指导。  但是,即便是同样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达成效果却完全不一样,这归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学习文本的文体特点,授课内容的难度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注重了学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