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特别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学习的伙伴。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探讨出“导入课——导学问—导学法——导强化——导操作”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导入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规律在课堂教学上一样适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特点,适当地改变课前的导入谈话的内容和方法,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导入新课,创设适宜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讲《小摄影师》一文之前,我先拿出一架照相机,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照相机”,我接着问:“谁家有照相机?”有一些同学举手,有的抢着说:“老师,我还会用照相机呢。”“我也会。”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又说:“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让你们拍照还是愿意让有经验的摄影师拍照呢?”“不愿意让我拍,怕我把他们拍丑了。”同学们一阵大笑。“可是,有位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让记者拍照却让一个小男孩拍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摄影师》一文。”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打开,唤起学生“乐学”、“爱学”的情绪,从而达到水到渠成之效。
可见,新课的导入方式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运用“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 导学问
“导学问”就是学生自学互学、自问互问和教师导学导问的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学问提示”既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又是教师导学导问的依据。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好导学与导问的关系:(一)从导学中导问。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知识中生疑提问。如教《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我设计的“学问提示”是这样的:(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飞”和“夺”的意思;(3)为什么要“飞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积极思考,从中理解课题。在学生主动参与“学”“问”和“探法”时,我适时“导学导问”,在“导”中,不少同学依据“学问提示”提出:“为什么要飞夺呢?”针对这一共性问题,我又进一步导学:请大家在理解“飞夺”的含义的基础上,认真品读第三段,划出为何要“飞”(抢时间)的关键句子。这样的“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他们认真读书思索,他们很快就划出了:“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这个关键的句子。为此,我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品读第四段,划出必须:“飞夺”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弄清为什么“夺”的原因。这样的“导”启动了学生思维,他们在反复读文、推敲中弄清了“夺”的原因,(即红军北上抗日必须飞夺取泸定桥)。这样根据课题的“学问提示”进行“导学”,不但是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题,而且整体感知了全文,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二)从导问中导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导问后,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教师导问:“你们发现了课文中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变像打开了水库的门闸一样,纷纷提出问题。教师接着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认真品读的句段”进行导学。可见,导学与导问在教学中是一个辩证的互为作用,互相促进的一个统一体。把导学与导问融为一体,指导他们在问中学,学中问,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拓智力,启迪思维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三、 导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导学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摄取这把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呢?在知识的长河里,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如:教学阅读方面,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掌握写作的方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教者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1)初讀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可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2)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应引导学生首先分清课文是写“人、事、景、物”的哪一类为主的文章,然后结合相应的分段方法“按时间先后顺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按空间的位置的转移”等,给课文划分段落,理清顺序。(3)精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心。应着力应用“遵路入境悟神”的方法去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4)熟读课文,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是对知识的实践延伸,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组织、创造,运用到实践中。总之,教师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多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中读,读中探索,读中理解,读中巩固,读中提高,读中创新。
四、 导强化
导强化是教者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来一次巩固进行宏观的指导,使学生在主体强化过程中再次输入信息,使原有的信息得以再现。实施这一环节包括:(1)导“问”。让学生按“学问提示”提出问题,但提问也要讲究艺术技巧。首先要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锁,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外,还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辩论,让学生品出哪个“问”提的好,为什么提的好?从中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2)导“答”。教师指導学生围绕“学问提示”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创新。对学生正负反馈信息要恰当处理。正反馈信息要加以肯定强化,负反馈信息要给予纠正,说明为什么不对,要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紧扣问题的关键词语,导出真理。总之,教师在指导强化过程中,还要通过导学、导问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
五、 导操作
操作应用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提高应用、创新阶段,是立足课堂,放眼未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温故知新上下功夫。如教学《葡萄沟》一文的操作应用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教师先提供范围给学生:“在操场上......”“在公园里......”“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流利地说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撩拔他们的发散思维,“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结果怎样?”练习从一句话到一段话。这样不仅为学生写作打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导操作中,仍离不开导学、导思、导读,指导学生在操作应用中创新。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行之有效。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探讨出“导入课——导学问—导学法——导强化——导操作”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导入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规律在课堂教学上一样适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特点,适当地改变课前的导入谈话的内容和方法,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导入新课,创设适宜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讲《小摄影师》一文之前,我先拿出一架照相机,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照相机”,我接着问:“谁家有照相机?”有一些同学举手,有的抢着说:“老师,我还会用照相机呢。”“我也会。”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又说:“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让你们拍照还是愿意让有经验的摄影师拍照呢?”“不愿意让我拍,怕我把他们拍丑了。”同学们一阵大笑。“可是,有位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让记者拍照却让一个小男孩拍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摄影师》一文。”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打开,唤起学生“乐学”、“爱学”的情绪,从而达到水到渠成之效。
可见,新课的导入方式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运用“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 导学问
“导学问”就是学生自学互学、自问互问和教师导学导问的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学问提示”既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又是教师导学导问的依据。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好导学与导问的关系:(一)从导学中导问。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知识中生疑提问。如教《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我设计的“学问提示”是这样的:(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飞”和“夺”的意思;(3)为什么要“飞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积极思考,从中理解课题。在学生主动参与“学”“问”和“探法”时,我适时“导学导问”,在“导”中,不少同学依据“学问提示”提出:“为什么要飞夺呢?”针对这一共性问题,我又进一步导学:请大家在理解“飞夺”的含义的基础上,认真品读第三段,划出为何要“飞”(抢时间)的关键句子。这样的“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他们认真读书思索,他们很快就划出了:“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这个关键的句子。为此,我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品读第四段,划出必须:“飞夺”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弄清为什么“夺”的原因。这样的“导”启动了学生思维,他们在反复读文、推敲中弄清了“夺”的原因,(即红军北上抗日必须飞夺取泸定桥)。这样根据课题的“学问提示”进行“导学”,不但是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题,而且整体感知了全文,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二)从导问中导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导问后,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教师导问:“你们发现了课文中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变像打开了水库的门闸一样,纷纷提出问题。教师接着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认真品读的句段”进行导学。可见,导学与导问在教学中是一个辩证的互为作用,互相促进的一个统一体。把导学与导问融为一体,指导他们在问中学,学中问,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拓智力,启迪思维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三、 导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导学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摄取这把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呢?在知识的长河里,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如:教学阅读方面,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掌握写作的方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教者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1)初讀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可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2)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应引导学生首先分清课文是写“人、事、景、物”的哪一类为主的文章,然后结合相应的分段方法“按时间先后顺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按空间的位置的转移”等,给课文划分段落,理清顺序。(3)精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心。应着力应用“遵路入境悟神”的方法去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4)熟读课文,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是对知识的实践延伸,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组织、创造,运用到实践中。总之,教师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多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中读,读中探索,读中理解,读中巩固,读中提高,读中创新。
四、 导强化
导强化是教者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来一次巩固进行宏观的指导,使学生在主体强化过程中再次输入信息,使原有的信息得以再现。实施这一环节包括:(1)导“问”。让学生按“学问提示”提出问题,但提问也要讲究艺术技巧。首先要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锁,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外,还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辩论,让学生品出哪个“问”提的好,为什么提的好?从中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2)导“答”。教师指導学生围绕“学问提示”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创新。对学生正负反馈信息要恰当处理。正反馈信息要加以肯定强化,负反馈信息要给予纠正,说明为什么不对,要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紧扣问题的关键词语,导出真理。总之,教师在指导强化过程中,还要通过导学、导问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
五、 导操作
操作应用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提高应用、创新阶段,是立足课堂,放眼未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温故知新上下功夫。如教学《葡萄沟》一文的操作应用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教师先提供范围给学生:“在操场上......”“在公园里......”“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流利地说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撩拔他们的发散思维,“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结果怎样?”练习从一句话到一段话。这样不仅为学生写作打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导操作中,仍离不开导学、导思、导读,指导学生在操作应用中创新。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行之有效。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