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旱莲子草在青藏高原对模拟增温的可塑性:引入地和原产地种群的比较

来源 :生物多样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背景下植物可通过关键性状的表型可塑性来适应环境温度的增加.表型可塑性增强进化假说预测定植到新环境中的入侵植物种群具有演化出更强表型可塑性的潜力.此前对可塑性进化的研究涵盖了外来植物性状对水分条件、光照变化、土壤养分、邻体根系以及天敌防御等的响应,而较少有研究关注增温条件下植物重要性状的可塑性进化.已有的部分研究多集中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而较少关注入侵植物在高寒地区对增温的响应;且研究多集中在植物生长相关性状,较少关注功能性状和防御性状.本研究采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喜旱莲子草6个引入地(中国)种群和6个原产地(阿根廷)种群,在西藏拉萨模拟全天增温2℃处理下的适合度性状、功能性状和防御性状的响应差异.结果 表明:(1)高寒地区模拟全天增温显著提高了喜旱莲子草总生物量(+36.4%)、地上生物量(+34.5%)、贮藏根生物量(+51.4%)和毛根生物量(+33.6%),降低了分枝强度(-19.8%)和比茎长(-30.2%);(2)模拟全天增温使引入地种群的比叶面积和黄酮含量增加,而原产地种群则相反.这些结果表明高寒地区全天增温2℃对喜旱莲子草可能是一种有利条件.引入地种群的适合度性状对模拟全天增温2℃的响应比原产地种群更强,而其光能利用相关性状和防御性状的响应可能提升了其在高寒地区的适合度.因此,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寒地区温度升高可能更有利于喜旱莲子草引入地种群的定植和扩散.
其他文献
赣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淡水鱼类多样性极其丰富,但是目前对于该河流的鱼类多样性还未有充分的了解.本研究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对赣江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最新的分类学成果,更新了赣江淡水鱼类名录.结果 表明,赣江共有淡水鱼类180种,隶属于12目31科93属.其中,土著鱼类174种,外来鱼类6种.赣江鱼类以鲤形目为主;鲤科种类最多,其次是鲿科.更新的物种名录中,包含23个新记录土著种,其中有5个未被描述的新种;有36个历史资料记载的种类被剔除出物种名录;25个物种发生了分类地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己成为调查、记录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栖鸟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为自然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编目、野生动物本底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老河沟保护地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地处岷山山脉中段,面积110 km2,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本文汇总、整理了老河沟保护地2011-2015年的红外相机监测记录,提供了完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从实验材料的优选与拓展、实验方法的优化与创新、模拟实验的重视与突破,以及初、高中实验的对应与衔接4个方面,举例探讨了优化与创新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蝙蝠是很多病原微生物的自然宿主,全球多项研究表明蝙蝠是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ecies)的主要宿主.为了解滇西南地区蝙蝠中巴尔通体的流行特征,我们于2015-2017年间在云南省4个地区应用网捕法捕获蝙蝠3种305只.经种类鉴定后采集肝脾组织,提取核酸,通过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巴尔通体的tmRNA基因ssrA,并进行测序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发现172只蝙蝠检出该基因,总感染率为56.4%;其中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和瑞丽4个采样点的蝙蝠感染率分别为50.0% (22/4
建模教学涉及模型的构建、模型的评价与修正.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中,分3个步骤:模型的准备及建模问题的提出、建模活动的完成、模型的评价与修正进行建模教学,帮助学生生成概念,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化学学科知识,从基团转移、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等方面,阐明了ATP作为活化载体分子的实质就是在磷酰基(-PO32-)和磷酸基团(-OPO32-)转化过程中,将多余的能量用于物质结合过程;从化学键的角度,阐明了ATP提供生命活动能量的实质是在酶的催化下,通过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自由能负差,促进物质合成反应的进行;从热力学角度,阐明ATP分子耦合细胞内化学反应的生理机制.
全球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已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探究各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领域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可以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昆虫是地球上多样性最高的生物类群,但是由于目前关于昆虫多样性数据的整理不足,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为了促进昆虫类群的多样性数据整理和共享工作的发展,本研究选取昆虫纲中重要且多样的半翅目作为对象,通过广泛的数据检索和收集,系统整理了截至2017年已发表的中国半翅目昆虫的多样性及地理分布信息.数据集中共收集了102科2,090属7
在“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第1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倒叙”法,设置为不孕夫妇提出解决方法的真实情境.课前借助导学案让学生自学“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课上直接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资料分析及设置问题串等方式分析“受精前的准备”;再通过视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受精过程和防止多精入卵机制”,学生自主构建“体内受精过程”的概念模型,从而从多个角度落实科学思维、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生存于中亚沙漠腹地,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野骆驼活动节律和家域状况,了解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活动模式,为其有效保护管理提供支持.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利用GPS跟踪项圈先后对库木塔格沙漠地区7峰野骆驼进行轨迹跟踪.利用跟踪数据对野骆驼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并采用布朗桥模型对野骆驼家域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野骆驼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双峰模式,属晨昏活动类型,活动高峰期主要出现于上午6:00-9:00及下午15:00-20:00.(2)野骆驼
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是分布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的一类特殊的放线菌结瘤植物,弗兰克氏菌能够侵染其根部形成根瘤,因共生固氮等作用而增强其生态适应性.在西藏沙棘的根瘤中,除了弗兰克氏菌之外还有其他内生菌,而弗兰克氏菌又不仅仅在根瘤中有分布.为了探究弗兰克氏菌在西藏沙棘不同组织中的定殖及可能的迁移规律,分析不同组织中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本研究以生长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金强河河滩地的西藏沙棘为材料,应用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藏沙棘根瘤、茎、枝、叶和种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