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课程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授,应该将生物课程融入到整个生态大环境中,利用生物课程知识的讲授来培养学生的正确生态哲学观,实现地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生物课程 生态哲学观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87-01
一、引言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以及亲密的合作。生命科学史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在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珍爱生命”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的自身健康。
二、生态哲学
生态哲学,就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进行社会哲学研究的综合。现今的生态哲学已从狭隘的唯心主义哲学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是一种生态学的世界观。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目标,因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哲学基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生态建设的规律认识不足,加之吃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种草与种粮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人们还不能自觉地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意识不强,导致在工作部署上缺乏全局意识。在建设项目的布局上不系统。人、财、物使用不集中,使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不太明显;在资源管理上,毁草毁树、乱占林地、重造轻管现象突出,加之虫害、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生态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生物课培养生态哲学观的重要意义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在近50年里,地球上有500多种鸟类、400多种哺乳动物、200多种爬行动物、200多种鱼类相继灭亡,低等动植物更是不计其数。估计在21世纪初,全球将会有占总量1/5的动植物在地球上消失。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及臭氧被破坏等成为了抑制人类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人类还一味地为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任意破坏自然的话,那么,不久的将来,人类也将会从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
奥尔多·利奥波德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光是土壤,它还包括气候、水、植物和动物;而土地道德则是要把人类从以土地征服者自居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任何对土地的掠夺行为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美国生态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认为,自然价值是开放性的概念,没有完整的定义,不依赖于人。所有生物都有评价的角度,人对价值只是一种翻译,不是投射。自然的价值是创造性,人不可能完全把握。生态系统包括很多个体,是个体赖以发展的基础,所以价值高于个体。挪威哲学家、生态学家奈斯的深层生态学之所以是“深层的”,就是因为它对浅层生态学不愿意过问的根本性问题提出质疑,并不断进行深层的追问。它对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下所作出的任何决定都保持警惕。深层生态学全面地从文化价值上根除人类中心论,探讨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反对人类中心论、机械论和盲目经济开发,其目的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新生活方式。
我国古代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以至于把“向自然界开战”、“与天奋斗”、“与地奮斗”当作豪迈的气魄加以肯定,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传统的发展观无形中便把自然摆到了人类的对立面,心中想的就是如何去制服它和战胜它。
四、生物课有助于培养正确的生态哲学观
大自然博大宏伟,包罗万象,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谋利益,但是不能彻底征服大自然。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地球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获得继续生存的环境。有人妄想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并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对此,恩格斯曾预言:“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的。甚至以让人类自己毁灭地球的方式来报复。”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自然先于人和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类的意识而转移的,因此,人类只能有意识地正确地利用自然规律去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破坏大自然。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就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历史告诫我们,如果不善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即使我们在同大自然的征战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其结果将是人类最终毁灭自己。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的提出无疑是一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综合性和全球性的问题。它首先似乎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减少、资源匮乏等问题而提出来的对策,但实际上却已涉及到人类文化、人文价值等深层次的问题。
五、结论
地球上出现的生态危机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哲学上来说,生态哲学研究的对象,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运用哲学的思维去对待生态问题,必然将引起人们思考生态问题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宋平贵. “做中学”模式下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析. 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第4期。
[2]肖伟红,胡尚勤. 构建中学生物高效新课堂的四大法宝.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2期。
[3]储扬玉. 浅谈中学生物与探究性学习.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0期。
[4]柯桂芬. 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2期。
[5]傅鑫. 浅析如何构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态哲学观.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2期。
【关键词】生物课程 生态哲学观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87-01
一、引言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以及亲密的合作。生命科学史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在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珍爱生命”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的自身健康。
二、生态哲学
生态哲学,就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进行社会哲学研究的综合。现今的生态哲学已从狭隘的唯心主义哲学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是一种生态学的世界观。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目标,因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哲学基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生态建设的规律认识不足,加之吃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种草与种粮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人们还不能自觉地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意识不强,导致在工作部署上缺乏全局意识。在建设项目的布局上不系统。人、财、物使用不集中,使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不太明显;在资源管理上,毁草毁树、乱占林地、重造轻管现象突出,加之虫害、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生态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生物课培养生态哲学观的重要意义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在近50年里,地球上有500多种鸟类、400多种哺乳动物、200多种爬行动物、200多种鱼类相继灭亡,低等动植物更是不计其数。估计在21世纪初,全球将会有占总量1/5的动植物在地球上消失。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及臭氧被破坏等成为了抑制人类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人类还一味地为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任意破坏自然的话,那么,不久的将来,人类也将会从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
奥尔多·利奥波德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光是土壤,它还包括气候、水、植物和动物;而土地道德则是要把人类从以土地征服者自居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任何对土地的掠夺行为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美国生态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认为,自然价值是开放性的概念,没有完整的定义,不依赖于人。所有生物都有评价的角度,人对价值只是一种翻译,不是投射。自然的价值是创造性,人不可能完全把握。生态系统包括很多个体,是个体赖以发展的基础,所以价值高于个体。挪威哲学家、生态学家奈斯的深层生态学之所以是“深层的”,就是因为它对浅层生态学不愿意过问的根本性问题提出质疑,并不断进行深层的追问。它对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下所作出的任何决定都保持警惕。深层生态学全面地从文化价值上根除人类中心论,探讨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反对人类中心论、机械论和盲目经济开发,其目的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新生活方式。
我国古代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以至于把“向自然界开战”、“与天奋斗”、“与地奮斗”当作豪迈的气魄加以肯定,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传统的发展观无形中便把自然摆到了人类的对立面,心中想的就是如何去制服它和战胜它。
四、生物课有助于培养正确的生态哲学观
大自然博大宏伟,包罗万象,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谋利益,但是不能彻底征服大自然。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地球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获得继续生存的环境。有人妄想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并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对此,恩格斯曾预言:“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的。甚至以让人类自己毁灭地球的方式来报复。”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自然先于人和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类的意识而转移的,因此,人类只能有意识地正确地利用自然规律去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破坏大自然。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就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历史告诫我们,如果不善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即使我们在同大自然的征战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其结果将是人类最终毁灭自己。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的提出无疑是一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综合性和全球性的问题。它首先似乎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减少、资源匮乏等问题而提出来的对策,但实际上却已涉及到人类文化、人文价值等深层次的问题。
五、结论
地球上出现的生态危机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哲学上来说,生态哲学研究的对象,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运用哲学的思维去对待生态问题,必然将引起人们思考生态问题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宋平贵. “做中学”模式下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析. 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第4期。
[2]肖伟红,胡尚勤. 构建中学生物高效新课堂的四大法宝.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2期。
[3]储扬玉. 浅谈中学生物与探究性学习.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0期。
[4]柯桂芬. 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2期。
[5]傅鑫. 浅析如何构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态哲学观.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