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近芳老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艺术风格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新中国京剧艺术的推陈出新作出过卓越贡献。我社新近出版的《杜近芳口述实录》一书,是杜近芳老师80多年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的口述实录,由张正贵、陆蕾两位青年学者采写成书,全书共30余万字,收录珍贵照片200余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京剧号称“国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括京剧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老一辈革命家齐心同志,在鲐背高龄亲笔题词“人民的艺术家”。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杜近芳老师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所有京剧艺术家的勉励和期许。
由于工作的原因,在该书正式出版前,我就认真拜读学习过。我想向各位读者朋友分享我的读后感,可以用四个词来表示:就是“艺术照”“记录片”“参考书”“畅销书”。
第一,是杜近芳老师的艺术照。杜老师在书中回忆了她自幼学艺,转益多师,得到众多梨园前辈的指点,特别是拜京剧大师王瑶卿、梅兰芳为师后,深得“王派”“梅派”艺术精髓,人称“小梅兰芳”。她长期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艺术家同台合作演出。艺术风格上,她兼收并蓄,创造出女性京剧旦角的科学发声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和流派风格。她创造出大量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如:《柳蔭记》里的祝英台、《白蛇传》里的白素贞、《谢瑶环》里的谢瑶环、《桃花扇》里的李香君,以及《白毛女》中的喜儿、《林海雪原》里的小白鸽、《柯山红日》里的黄英、《红色娘子军》里的吴清华,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表演,如同一帧帧精美的艺术照,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二,是社会进步的记录片。该书结合个人经历,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杜近芳老师生在旧社会,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以唱戏为生,从该书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生于乱世”的不幸。解放后,她烧关书获新生,进国家剧院跟随名家,兼收并蓄苦学京剧,成“长于治世”,表演艺术日臻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她靠毅力成功戒除安眠药,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名就功“成于盛世”:在2004年荣获文化部“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通过杜老师的口述,读者可从个人史的角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代中国从乱世到治世,再到盛世的发展过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
第三,是理解、学习当代京剧艺术的参考书。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该书既生动讲述了京剧艺术里的有趣掌故,又无私传授了表演艺术的真经心法。俗话说,“演戏容易演好难”,没有名家大师的指点,一般演员有时很难体会到表演艺术的真谛和精髓。书中记录下许多京剧大师几十年的表演心得,如王瑶卿先生说:“生吞活剥好不了,吃了就死,死得比吃毒药还快”,要求演员学戏必须结合自己的唱腔和风格。于连泉先生说:“眼是心中苗。你要是没有眼睛,嗓子再声震屋瓦,嚷死了也没用。你不如不说话,就用俩眼睛说话,这比说话还厉害。”这是说演员要会用眼睛说话表达人物的思想。杜近芳老师自己的体会则是:既要“学源不学流”,又要“学流溯于源”,说得是既要遵循传统,又要结合戏情戏理,同时还要不囿于流派,多学多思各流派的长处。这些说法都值得青年演员学习领会。
第四,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畅销书。该书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口述实录的形式,并配以精美照片,文字朴实,感人至深。如书中有关王瑶卿先生去世前后的文字,读后让人泪目。张正贵、陆蕾两位学者为采写该书用时长达4年半之久,他们在采访之前就做足功课,列出详细提纲。采访后再对记录稿进行整理并核对相关史料,在不违背口述者的原意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反复打磨加工提炼文字,最后经过杜老师本人的修改认可,前后至少6遍之多。该书交到我社以后,我社高度重视,指派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资深编审担任责任编辑,同时在美术设计、校对、排版、印制等方面给予特殊安排。我们相信,该书一定能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畅销书。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该书不仅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杜近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品格、了解古老的京剧艺术的永恒魅力,而且有助于增强读者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京剧号称“国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括京剧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老一辈革命家齐心同志,在鲐背高龄亲笔题词“人民的艺术家”。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杜近芳老师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所有京剧艺术家的勉励和期许。
由于工作的原因,在该书正式出版前,我就认真拜读学习过。我想向各位读者朋友分享我的读后感,可以用四个词来表示:就是“艺术照”“记录片”“参考书”“畅销书”。
第一,是杜近芳老师的艺术照。杜老师在书中回忆了她自幼学艺,转益多师,得到众多梨园前辈的指点,特别是拜京剧大师王瑶卿、梅兰芳为师后,深得“王派”“梅派”艺术精髓,人称“小梅兰芳”。她长期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艺术家同台合作演出。艺术风格上,她兼收并蓄,创造出女性京剧旦角的科学发声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和流派风格。她创造出大量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如:《柳蔭记》里的祝英台、《白蛇传》里的白素贞、《谢瑶环》里的谢瑶环、《桃花扇》里的李香君,以及《白毛女》中的喜儿、《林海雪原》里的小白鸽、《柯山红日》里的黄英、《红色娘子军》里的吴清华,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表演,如同一帧帧精美的艺术照,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二,是社会进步的记录片。该书结合个人经历,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杜近芳老师生在旧社会,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以唱戏为生,从该书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生于乱世”的不幸。解放后,她烧关书获新生,进国家剧院跟随名家,兼收并蓄苦学京剧,成“长于治世”,表演艺术日臻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她靠毅力成功戒除安眠药,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名就功“成于盛世”:在2004年荣获文化部“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通过杜老师的口述,读者可从个人史的角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代中国从乱世到治世,再到盛世的发展过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
第三,是理解、学习当代京剧艺术的参考书。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该书既生动讲述了京剧艺术里的有趣掌故,又无私传授了表演艺术的真经心法。俗话说,“演戏容易演好难”,没有名家大师的指点,一般演员有时很难体会到表演艺术的真谛和精髓。书中记录下许多京剧大师几十年的表演心得,如王瑶卿先生说:“生吞活剥好不了,吃了就死,死得比吃毒药还快”,要求演员学戏必须结合自己的唱腔和风格。于连泉先生说:“眼是心中苗。你要是没有眼睛,嗓子再声震屋瓦,嚷死了也没用。你不如不说话,就用俩眼睛说话,这比说话还厉害。”这是说演员要会用眼睛说话表达人物的思想。杜近芳老师自己的体会则是:既要“学源不学流”,又要“学流溯于源”,说得是既要遵循传统,又要结合戏情戏理,同时还要不囿于流派,多学多思各流派的长处。这些说法都值得青年演员学习领会。
第四,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畅销书。该书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口述实录的形式,并配以精美照片,文字朴实,感人至深。如书中有关王瑶卿先生去世前后的文字,读后让人泪目。张正贵、陆蕾两位学者为采写该书用时长达4年半之久,他们在采访之前就做足功课,列出详细提纲。采访后再对记录稿进行整理并核对相关史料,在不违背口述者的原意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反复打磨加工提炼文字,最后经过杜老师本人的修改认可,前后至少6遍之多。该书交到我社以后,我社高度重视,指派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资深编审担任责任编辑,同时在美术设计、校对、排版、印制等方面给予特殊安排。我们相信,该书一定能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畅销书。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该书不仅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杜近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品格、了解古老的京剧艺术的永恒魅力,而且有助于增强读者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