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戰争有胜利也有失败。胜利的历史是高耸云天的丰碑,它光耀千秋,为人民所瞻仰、称颂。失败的历史则是深埋地下的基石,它默默地承载着人民共和国的大厦,却不为人所见。然而,没有基石便没有丰碑。基石所蕴含的品质和精神,往往更坚硬,更丰富,更加耐腐蚀,更有承载力,因而也更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就是这样一块共和国的基石。
当我们走进青海,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这片土地上,当我们站在祁连山下去了解红西路军的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发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关于被俘红西路军战士所做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总会潸然落泪。眼前的这座雄伟的祁连山横穿河西走廊,1936年11月至1937年5月,红西路军21800多名勇士沿着冷寂的丝绸古道,将热血溶进了草原的黎明之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把自己的信念和生命铸入了雄浑粗犷的荒原和雪山。
1937年3月13日,红西路军在祁连山一个叫红石窝的地方召开了军政委员会的最后一次会议(时称石窝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新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先念、李卓然、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柄组成,李先念统一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工作,陈昌浩和徐向前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失败经过,余部3000余人则兵分两路,组成左右支队奔向南北。左支队千余人以三十军及工委组成,是西路军的骨干力量,由李先念、李卓然带领向南突围转往新疆。右支队近千人以九军和妇女团部分组成,由王树声率向北方打游击,主要牵制敌人,设法与缓西军取得联系使左支队顺利西进。
石窝分兵后,右支队很快被敌冲散溃败,而左支队便以矫若游龙的姿态迅速进入了祁连山。1937年3月15日晨,左支队到达祁连山南麓的黄番峡口(今祁连潘家峡)。次日傍晚,部队行至今黄藏寺(昔称黄番寺、黄番沟,时属甘肃省甘南县,1960年8月8日移交给祁连县八宝公社),工委欲在此稍作休整买盐购粮,为长途西进做准备。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红西路军惨败河西后在这里取得了由李先念将军直接指挥下的一次大捷,沉重打击了马匪的嚣张气焰,鼓励了红军的士气,彻底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此外,衣食弹药也有了一定的补充,为走出冰峰雪岭的祁连山打下了基础。
1937年3月19日,左支队离开黄番寺,经地盘子,沿黑河开始了漫漫西征。这时,部队唯一的任务就是走路,没有敌情,可饥饿、寒冷、疲倦、疾病像甩不掉的影子,紧紧揪住部队不放。大家不再悲伤,一有空就唱新编的《巍巍峨峨祁连山》。部队途径油葫芦口留宿时,半夜暴风雪骤至,两名哨兵冻死在岩石边,一个握枪岩站着,一个把枪横在双膝上,警惕地注视着远方。4月初,到达托勒牧场。其后,部队从托勒牧场出发,第三天黄昏走出祁连境域,到大鹰嘴山南麓甘肃的石包城。
自1937年3月11日南流沟突围进入祁连,经 40多天的长度趴涉于4月23日走出祁连山,到达安西县塔实,千余人的队伍在没有作战的情况下,减员为700余人。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北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在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解放兰州、西宁、门源后,接着继续北进,突进高寒缺氧,人迹罕至的祁连景阳岭,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峨堡。他们又连续作战,进军河西走廊,转战新疆,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堵击和围歼青马残敌的战斗任务。在翻越祁连山的过程中,二军的赵洪生、傅保大、李穆等158名二军指战员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幸福,谱写了一首彪炳史册的英雄史诗。
走进历史,回忆当年英勇的西路军二万多将士在河西走廊顶风冒雪,与围追堵截的马家军在空旷的原野激战、周旋,把鲜血洒满了整个河西的原野。刀剑饮雪水,浩气贯长空,表现出中华儿女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美丽的格桑花,浸透了广袤的草原,以剑般犀利的锋芒,划破了时代的天空,谱写了中华民族壮烈的英雄史诗,历史当永远铭记!
春天来了,祁连山湛蓝的苍穹下,几缕犹如轻纱的云烟缭绕在青色的山峦,洁白的羊群漫步格桑花盛开的草原,恰似珍珠遍布在无垠的草地溪水间,黑水河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粼粼光环,祁连山草原的早春以它独有的清新,给人以肃穆恬静。春风送来一条雪白的挽幛,缠绕在祁连山胸前。“有的人死了,但他的精神长存,永不磨灭。”列宁的这句话使我想起了臧克家先生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宁静的午夜,掩卷沉思,在方格之间为敬慕的英雄写一曲由衷的赞歌,只想告慰英灵,谨铭斯言,坚定我们的信仰和追求,让历史永远铭记祁连山中的那些难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