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文本解读与阅读指导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72889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重现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
  ……
  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同,“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幾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大传》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内容览胜
  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迅速涌入中国。一部中国近代史,几乎是一部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成为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通用语言,接纳一门语言,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但是,那些古老的观念仍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在不断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在我们生活的场域中频繁出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阅读《乡土中国》就有了特别的意义。这本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邀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便由这些文章辑录而成。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一种明白晓畅、简洁凝练的语言叙写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结构、道德规范、社会变迁等,成为当时外国人了解中国社会的必读书籍。五四运动已经过去百年,今天的中国,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在这样独特的背景中,我们更要去理解、明白我们文化的“根”到底在哪里。
  “差序格局”在《乡土中国》里是一个“明星词汇”,它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文化传统的特点,也因此在社会学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差序格局”从社会学走向“千家万户”,在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引用。由此可见,它在理解中国社会现象上,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作为解读的支点,由此透视《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提示。
  差序格局:调动学生的经验理解学术词汇
  阅读学术专著对于思维尚处于过渡期的中学生来说,确有一定难度。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要抓住学术专著的特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调动全部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孔子讲《论语》,他说整部《论语》其实只讲了一个字,“礼”。礼是什么?礼是一个与人伦有关的概念。“伦”是什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伦理”就是“差序格局”。中国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这是西方人永远不能理解的文化。这一点从中国的称谓中就能看出来。西方的“叔叔”统称“Uncle”,“阿姨”统称“Aunt”,他们没有差序与分别。中国人的“叔叔”就复杂得多了。妈妈的哥哥叫舅舅,爸爸的哥哥叫伯伯。依据年龄的差别,依次有伯伯和叔叔……中国文化用伯、仲、叔、季来区分男子在家庭中的排行,称谓也有这样的讲究。《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复杂,林黛玉虽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寄住在贾府时却要处处留意,步步小心,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传统,在这里体现得分明。
  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有两个基本的特性,一个是“以己为中心”,一个是具有强大的伸缩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国,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像水波纹一样蔓延开来的关系网络。所以我们常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这正是每个人都是作为自己波纹中心的缘故。西方社会所关注的权利与义务在乡土中国是模糊的。《论语》里记载,叶公和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但孔子当场提出了相反的见解,“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究其根本,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由是,西方以“团体格局”为基本特征延伸出来的平等、博爱、民主、尊重等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与乡土中国就有着天然的冲突与差异。
  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彼此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晰。中国人以“家”为基本的社会结构单元,但这个“家”是具有伸缩性的。我们常常说“家国一体”,就是指此。古代中国,把君王称作“君父”,君王不仅是他小家的父亲,也是他所统领的国家的父亲。因此,在古代中国的价值理念中,忠与孝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中国,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伦理秩序、差序格局,在社会上也能见到踪影。比如下楼去买早餐,称呼早餐店主“刘姐”,人家自然感到亲切几分。这一声“刘姐”中,包含着对中国人情社会的理解、认同。西方人重权利和资格;中国人讲交情攀关系,正是在此。《红楼梦》里的“贾家”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缩影,其中对于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叙写得很直接。刘姥姥与贾家关系甚远,也可以算作贾家的“自家人”,可见中国社会语境下的“自家人”,实在范围宽泛。而“树倒猢狲散”,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世态炎凉。由是,费孝通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抓住了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本特性——差序格局,这样的基本特性贯通中国社会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是理解传统乡土中国的重要支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教学情境的设置,以问题为核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综合性地理解一个问题,必可使得整本书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解码
  以“概念”为核心来探讨问题
  从逻辑学上来说,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换言之,讨论任何问题,都应从概念出发,这样的讨论才有了坚实的根基。同时,概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本书正是以一系列概念作为一个个结点,连缀成互相之间休戚相关的一个篇章整体。
  不妨注意观察作者对“伦”字的解释。儒家最考究人伦,那么“伦”意味着什么呢,“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同,“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那么从“伦”字的本义出发,便可发现,“伦重在分别……‘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于是本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差序格局——便这样产生了。费孝通先生所叙问题不可谓不大,但他的文字凝练,表意却丰厚,立意亦有坚实的基础。对重要概念的分析与探讨,可以说是一种重要途径。在日常指导学生习作时,亦要提醒学生抓住核心概念展开行文。
  善用譬喻
  中國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互相之间有什么分别呢?这实在是一个抽象且复杂的问题,费孝通先生引入两个譬喻,将整个的叙述建立在这两个譬喻上,这样一来,复杂的社会学问题便能直接明了地为读者所理解。他将西方的团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比喻为捆柴,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根柴都相当于团体中的个人,界限很分明。而中国社会则不然,它更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样的“波纹”譬喻,既有背后的学理依据,同时也通俗易懂。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譬喻探讨问题的时候,费孝通先生是十分严谨的。例如他说,“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
  平实的语言很难活泼,正如生动的语言很难严谨。但在费孝通先生的叙述语言中,他总能熟练地兼顾这两者,这一点尤其值得在日常的习作中模仿学习。纵观整本书,这样的思想片段俯拾皆是,就不再赘述了。
  从小处着眼,从大处着笔
  社会学研究常以实地调查作为问题讨论的基础,《乡土中国》也不例外。尽管这本小册子仅有七万来字,其叙述具有高度概括性,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将日常琐事作为必要的论述资源。开篇作者以这样的片段提出中国社会的群己界限问题,他说,“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灰尘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拨拨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由此经过作者层层分析提炼,差序格局中的“自我主义”与中国人自私的个性之间的关系,自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从小处着眼,读者便有深切的感性体验;从大处着笔,作品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以小到大,整个篇章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江海,贯通一气,读来令人赞叹!
其他文献
原 文 阅 读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
组合式材料作文是从材料形式上来讲的,指命题材料以多则名言、诗文,多个关键词,多个事件或现象等组合出现,考生可以自由选择、组合其中某几则材料进行立意、写作的作文题。面对组合型材料作文题,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多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一解读”“二求法”来审题。  所谓“一解读”,就是读懂材料,解读材料的关键词,把
提到文化,人们都往高大上的事物上想。而我总是想起家乡过年的风俗。  又到了旧历腊月,周围的人陆续提起一些过年的事来。是的,又要过年了,只是自从进了城,感觉这年味儿似乎越来越淡了。要说过年啊,还是小时候在乡下过得更有味道,更有氛围……  为了把年过得像个样子,从腊月初八开始,大人们就着手准备了。这一天,家里的女人都会做一坛子腊八豆豉。过年时,抓一两把豆豉,用腊肉一炒,撒上葱花蒜末,那滋味哦,啧啧啧!
邢立達在十几岁的时候,自己弄了一个恐龙数据库,记录了 900多种恐龙的名字,并将它们翻译成中文——这个工具他的同行现在还在用。他写信给马丁·洛克里,当时丹佛科罗拉多大学的化石足迹专家,向他寻求研究恐龙足迹的建议。2007年,只有大学学历的邢立达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描述在四川的古沉积物里留下足迹的白垩纪恐龙种群。  2012年的时候他和洛克里第一次联合发表了一篇关于恐龙足迹的论文。从那时起他们一起发了
一路平荒,寒风扑面而来,只见山重水复,我打马走过,唐崖已在脚下。初升的太阳从郁郁的枝头透出,似自山间涌出的脉脉清流,暖了寒冬。一束阳光落在我头上,像慈母的手滑过发梢,更如含笑的眸波、恋人的初拥。  从唐崖回来已两日有余。从1月29到1月31日,三天光景如山风吹过。但这三天总让我想写点什么。  1月29日,我们早早到桂花村赶场,午后又去南河村玩了一遭。小村的人们踱着慢悠悠的步子,随手拂过野栽的花儿,
奥林匹斯山是火星上的盾状火山,亦为太阳系中已知最高的山,高于基准面21229米。在太空船确认它是一座山之前,地面望远镜中的奥林匹斯山是一处明亮的亮点,被19世纪后期天文学家命名为“奥林匹斯山之雪”。  “——我看,在我死之前,救援是不会来了。”哈里说着,低头看了看自己惨不忍睹的伤口。  “你千万不能这么说,咱们要乐观些。”女人说。  哈里想叹口气,但叹气会引起疼痛,于是他便摇了摇头以作回应。舱内一
城市戴着蓝色的口罩,沉重地呼吸着,像是想抓住最后的希望。疫情像是一张灰色的巨网,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人们无处可逃。医院里飘荡着看不见的病毒,触目是无力的病人,这是2020年的序幕。  ?或许我们能体会到的只是频繁刷屏的疫情信息所带来的焦虑。而风暴之眼里的人们,当迷雾还笼罩在真相上方,在疫情还没大面积扩散的时候,阴雨就已经滴落在了肩膀上。拥挤的三甲医院里,患者、取药的人、医生就这样擦肩。在医院后门的
     
经 典 重 现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注释 ①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此处
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高中生写议论文,常常通过举例来说理。可有些同学在列举事例时,一味罗列事实,用较长的篇幅述例,用例之后,又缺少基于事例的归纳分析,导致文章有“据”无“论”。  议论文说理应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用简练的语言对“群言”材料进行概括定向,准确聚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精当分析,让观点、论据和论证(例析)三者融为一体。  这里以《水浒传》中脍炙人口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作简要说明。林冲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