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及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由课堂内外杂志社倡议发起了“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
“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立足于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的国家战略,提升广大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中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鼓励中学生关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为更多青少年打开科学世界的万千之门。
大赛与区域性官方单位、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世界创客联盟、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等机构展开赛事活动、专家讲学、学术支撑、入校课程、学习中心等协作,与科研机构、媒体、中小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大赛公益举办,为参赛学校与参赛选手创设接轨高校、产学融合的开放空间。
活动概况
2015年10月,由课堂内外杂志社倡议发起了“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2016年5月,首届科学素养大赛决赛在重庆举行。2016年8月,课堂内外科学营联合重庆卫视成功举办了青少年科学素养类电视挑战赛“激战,科学少年”,所有参赛选手均是首届重庆市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获特等奖的选手。“激战,科学少年”作为重庆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堂科技课内容,于9月10日通过重庆卫视面向全国观众首播。2017年7月,第2届大赛总决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举办。2018年7月,第3届大赛总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举办。下面以第3届大赛为例说明大赛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
每届科学素养大赛包含备赛活动及报名、初赛、复赛、决赛5个阶段。
备赛活动 第3届大赛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智创未来”。备赛期间,向初赛选手免费开放“人工智能主题100问”,向复赛选手免费开放“人工智能大师课”,向决赛选手免费开放“智造未来STEAM”创客课程,参赛选手可登录官网获得课程。
报名 分为网络报名和学校集体报名,均为个人参赛。
初赛 比赛内容包括基础科学知识和人工智能科学知识。选手在规定时间段登录官网进行限时考试,每位选手有2次考试机会,成绩以最高得分计。
复赛 进入复赛的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官网进行限时考试,比赛内容包含数学、物理、逻辑、人工智能知识等。
决赛 每年7月举办全国总决赛,总决赛的比赛内容包含笔试、主题实操、答辩3个环节。
活动特点
“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独创的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体系是针对青少年人群个体的测评体系,旨在精准掌握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而可以更好把控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方法。比赛题目基于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韦氏智力测评系统及国内外科学测评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分析,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有效测评。
大赛题库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长安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专家拟定,考查范围涵盖人工智能、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生物生态、防灾减灾等多个方面。通过比赛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知识积累。大赛题库的搭建体现了“从生活到学习,从学习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在比赛中,考查记忆的题目仅占比20%,其余题目偏重于考查学生的推理、逻辑和分析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
线上课程用多样性、开放性、专业性、个性化的自助学习模式和核心素养表达的科学方式,对青少年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提升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大赛肩负社会责任、体现公益价值,每年全国总决赛设有“寒门之星”自荐活动,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优秀选手提供往返总决赛城市的路费补贴。大赛举办至今,已有30位优秀选手受益。
宣传推广
首届大赛通过重庆电视台录制了电视挑战赛“激战,科学少年”,并作为重庆电视台的重点科普节目面向全国播出,使科普教育更趣味化、多元化、全民化。作为重庆市中小学生开学第一堂科技课,全市有400万师生集中收看了该电视节目。节目播出后,全市32个区县、300余所学校及学生报送了观看照片和观后感,并对节目作出了高度评价。
大赛组委会先后推荐了3名重庆参赛选手参加中央电视台科学类电视节目录制,为优秀青少年提供了展示优秀科学素养的机会。2017年6-8月,重庆市巴川中学刘翰文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全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大会”录制并进入十强;重庆市南开中学赵小淇同学和重庆一中彭新悦同学分别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第2季和第3季节目录制。这3位选手的精彩表现在大赛参赛学校掀起了一轮轮科学热潮。
“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科普网、千龙网、华龙网、腾讯、新浪等多家媒体开展了广泛互动,截至目前,大赛的相关报道及转载共计10万余次。
实施效果
大赛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世界创客联盟、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等机构展开赛事活动、专家讲学、学术支撑、入校课程、学习中心等协作,为参赛学校与参赛选手创设接轨高校、产学融合的开放空间。大赛秉承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携手14位院士、36位专家走进了全国19个省市234所中小学,举办公益讲座256场。大赛现已成功举办3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来自全国3000余所学校的30余万学子参与了大赛并从中受益。
“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和系列备赛活动、集训课程,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学习成长的平台,为科技辅导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为参赛学校提供了科技特色教育提升方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让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为更多青少年打开了科学的万千之门,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培养了更多后备领军人物。
[基地简介]
《课堂内外》杂志创办于1979年10月,2012年9月杂志社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课堂内外》以服务中国3亿青少年为使命,以“科学、人文、生活”为理念,多年致力于提高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注重青少年个性发展,与国内外众多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密切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科技赛事和科普活动。“院士专家进校园”“科学人文大讲堂”等公益讲座每年举办600多场,现场青少年超过200万人次。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读书、征文、演讲及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青少年主题教育的品牌活动,累计受益学生超过4亿人次。
“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立足于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的国家战略,提升广大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中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鼓励中学生关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为更多青少年打开科学世界的万千之门。
大赛与区域性官方单位、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世界创客联盟、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等机构展开赛事活动、专家讲学、学术支撑、入校课程、学习中心等协作,与科研机构、媒体、中小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大赛公益举办,为参赛学校与参赛选手创设接轨高校、产学融合的开放空间。
活动概况
2015年10月,由课堂内外杂志社倡议发起了“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2016年5月,首届科学素养大赛决赛在重庆举行。2016年8月,课堂内外科学营联合重庆卫视成功举办了青少年科学素养类电视挑战赛“激战,科学少年”,所有参赛选手均是首届重庆市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获特等奖的选手。“激战,科学少年”作为重庆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堂科技课内容,于9月10日通过重庆卫视面向全国观众首播。2017年7月,第2届大赛总决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举办。2018年7月,第3届大赛总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举办。下面以第3届大赛为例说明大赛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
每届科学素养大赛包含备赛活动及报名、初赛、复赛、决赛5个阶段。
备赛活动 第3届大赛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智创未来”。备赛期间,向初赛选手免费开放“人工智能主题100问”,向复赛选手免费开放“人工智能大师课”,向决赛选手免费开放“智造未来STEAM”创客课程,参赛选手可登录官网获得课程。
报名 分为网络报名和学校集体报名,均为个人参赛。
初赛 比赛内容包括基础科学知识和人工智能科学知识。选手在规定时间段登录官网进行限时考试,每位选手有2次考试机会,成绩以最高得分计。
复赛 进入复赛的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官网进行限时考试,比赛内容包含数学、物理、逻辑、人工智能知识等。
决赛 每年7月举办全国总决赛,总决赛的比赛内容包含笔试、主题实操、答辩3个环节。
活动特点
“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独创的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体系是针对青少年人群个体的测评体系,旨在精准掌握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而可以更好把控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方法。比赛题目基于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韦氏智力测评系统及国内外科学测评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分析,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有效测评。
大赛题库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长安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专家拟定,考查范围涵盖人工智能、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生物生态、防灾减灾等多个方面。通过比赛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知识积累。大赛题库的搭建体现了“从生活到学习,从学习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在比赛中,考查记忆的题目仅占比20%,其余题目偏重于考查学生的推理、逻辑和分析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
线上课程用多样性、开放性、专业性、个性化的自助学习模式和核心素养表达的科学方式,对青少年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提升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大赛肩负社会责任、体现公益价值,每年全国总决赛设有“寒门之星”自荐活动,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优秀选手提供往返总决赛城市的路费补贴。大赛举办至今,已有30位优秀选手受益。
宣传推广
首届大赛通过重庆电视台录制了电视挑战赛“激战,科学少年”,并作为重庆电视台的重点科普节目面向全国播出,使科普教育更趣味化、多元化、全民化。作为重庆市中小学生开学第一堂科技课,全市有400万师生集中收看了该电视节目。节目播出后,全市32个区县、300余所学校及学生报送了观看照片和观后感,并对节目作出了高度评价。
大赛组委会先后推荐了3名重庆参赛选手参加中央电视台科学类电视节目录制,为优秀青少年提供了展示优秀科学素养的机会。2017年6-8月,重庆市巴川中学刘翰文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全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大会”录制并进入十强;重庆市南开中学赵小淇同学和重庆一中彭新悦同学分别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第2季和第3季节目录制。这3位选手的精彩表现在大赛参赛学校掀起了一轮轮科学热潮。
“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科普网、千龙网、华龙网、腾讯、新浪等多家媒体开展了广泛互动,截至目前,大赛的相关报道及转载共计10万余次。
实施效果
大赛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世界创客联盟、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等机构展开赛事活动、专家讲学、学术支撑、入校课程、学习中心等协作,为参赛学校与参赛选手创设接轨高校、产学融合的开放空间。大赛秉承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携手14位院士、36位专家走进了全国19个省市234所中小学,举办公益讲座256场。大赛现已成功举办3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来自全国3000余所学校的30余万学子参与了大赛并从中受益。
“课堂内外杯”科学素养大赛和系列备赛活动、集训课程,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学习成长的平台,为科技辅导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为参赛学校提供了科技特色教育提升方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让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为更多青少年打开了科学的万千之门,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培养了更多后备领军人物。
[基地简介]
《课堂内外》杂志创办于1979年10月,2012年9月杂志社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课堂内外》以服务中国3亿青少年为使命,以“科学、人文、生活”为理念,多年致力于提高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注重青少年个性发展,与国内外众多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密切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科技赛事和科普活动。“院士专家进校园”“科学人文大讲堂”等公益讲座每年举办600多场,现场青少年超过200万人次。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读书、征文、演讲及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青少年主题教育的品牌活动,累计受益学生超过4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