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称,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鸟类资源。自1985年以来,红嘴鸥每年会从西伯利亚等地飞到昆明滇池流域越冬,深受当地人喜爱。本活动立足学生,以多层次、多角度带领学生识鸥、寻鸥、观鸥、画鸥、探鸥、护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建立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收集红嘴鸥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红嘴鸥的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种群现状等相关知识。通过收听广播、观看视频、倾听讲解、野外观察等活动,了解红嘴鸥的特征、与昆明的渊源,探究红嘴鸥的食性、投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总结归纳保护红嘴鸥的方向和办法。
过程与方法
在实践体验学习中,既能进行生生学习,也能自主探究,并且能和高等院校进行信息交流、分享学习。学生在学习、探究、实验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记录、分析,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吸收和评判,总结并共享观察、学习、调查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科技实践活动,培养爱家、爱昆明、爱云南、爱国家的情怀,增强以学为用、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昆明的情愫。通过搜集资料、分析、科学实践、倡议,培养一丝不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科学价值观。通过与研究生交流、听专家报告、到翠湖公园科普,积极融入社会大课堂,增强自身社会经验。
活动过程
鸟类知识科普广播
鸟类知识科普广播是本系列活动的首项内容。通过学校广播站向全校学生讲科普故事“鸟走路时头为什么会抖”,介绍生活中一些常见鸟类会出现的奇特生活习性,并解释了与之相关的原因和知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向学生展示充满乐趣和未知的鸟类世界,为接下来的系列活动起到引领作用。
观看鸟类科普视频
每天中午播放鸟类科普视频,既丰富了学生的午间时间,又使他们学到科学知识。科学组教师精心挑选了6段鸟类科普视频,由浅到深,从《鸟的世界》中初识鸟类,《鸟类爱吃的食物》展示鸟类食性各不相同,《鸟为什么会飞行》讲解鸟类飞行与其身体结构有关,《飞禽与走禽的由来》讲述鸟类进化过程,《不同生境的鸟类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浅谈鸟类的生存适应性,《科学家如何定位鸟类迁徙》介绍科学的观察、探究方法,较好地对应各年级认知水平,使他们均有收获。
查阅红嘴鸥相关资料
前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鸟类,特别是红嘴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索和实践中增强理论依据,从更为科学和全面的角度走近和了解鸟类,我们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此活动中,除向全校学生推荐相关书籍阅读,还挑选了部分学生前往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专业资料查阅。
?学习红嘴鸥生活习性知识及鸟类观察方法为了提高实地探寻和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邀请了27位研究生入校,以“1位研究生跟进1个班级”的有效模式直接参与学生活动,为学生在学习鸟类观察方法,了解鸟类活动、行为、食性等方面,提前进行培训和讲解。
参观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馆藏丰富的动植物标本馆。在27位研究生的指导下,学生参观了干制标本馆、浸泡标本馆,并了解了标本的制作过程,更直观地了解了鸟类形态特征,为野外实地观察作好准备。高年级学生还进入分子实验室参观先进的实验仪器,了解动物学研究的相关方法。
翠湖公园寻鸥、探鸥
翠湖位于昆明市区五华山西麓,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入翠湖3个观察区,带着任务寻鸥、探鸥,近距离观察和记录红嘴鸥的生活与行为。
记录完成自然笔记、调查报告
实地观察后,每位学生都需完成1份自然笔记。一份优秀的自然笔记需要融合多方位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需整理前期收集的相关知识信息,结合自己的实地观察结果,分析、提炼并用手绘方式记录相关图像和文字信息,从而形成一份较为完善的自然笔记。
采访、调查根据学生年级和认知水平,分组进行采访
和调查。一部分兴趣小组在科学组教师带领下再次前往翠湖公园进行实地观察,并就红嘴鸥的日常活动拟定问题提纲,向公园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咨询和了解。一部分兴趣小组再次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组进行采访,向专家询问红嘴鸥的标本制作和保存,红嘴鸥的迁徙方式、繁衍过程、各阶段的身体特征等问题。
聆听专家讲座
多年从事红嘴鸥研究的专家陈明勇教授,受邀到校为学生开展“保护红嘴鸥”的讲座。
自然笔记和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分享、评比
学校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概念理念为引领,以新课标为基本依据,制订多元、多样的评价,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校联动、师生共评、专家点评不同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在互赏互评的交流讨论中取长补短,发现自己未捕获的知识点,相互提高,相互促进。
翠湖公园护鸥宣传
本环节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从活动中体会来自远方的红嘴鸥与昆明人历时34年的一种特殊联系,以昆明每年会迎来这样一群特殊的“小客人”而引以为豪,努力为它们营造更加美丽的第二故乡。为此,部分小志愿者联合昆明市翠湖讲武堂景区,开展爱鸥、护鸥宣传活动,向市民免费发放鸥粮和自己制作的倡议书。
活动成果
整个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参加了11项系列活动,通过多个维度、不同层次了解和认识了红嘴鸥,以及多种多样的鸟类群体。通过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观察活动,学生对鸟类特别是红嘴鸥,产生了浓厚的研究探索兴趣。参观标本馆、分子研究室,与专家交流,从中获得更加系统全面的知识。在激发了求知欲望后,兴趣班的学生自主拟定采访提纲,专程前往生命科学院,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专家寻求答案。学生到翠湖迎接红嘴鸥的到来,亲身感受昆明人与红嘴鸥特别的冬日情緣。最后,小志愿者还专门制作了保护红嘴鸥的倡议书,并联合翠湖公园和讲武堂向市民进行爱鸥、护鸥宣传工作。
收获与体会
学生收获
1156份学生自然笔记经过评选,最终选出了300份优秀作品,参加“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年全国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对于优秀的学生调查报告,还会联合高校进行深入调查、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相应的观察活动,并与研究生、游客、教授等进行交流,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时,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之趣,培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师收获
通过系列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真正让科学的课堂、自然的课堂走到自然环境中,落实科学素养培养,锻炼科学教师设计、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社会影响力
着眼于身边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海鸥、爱上海鸥、自觉保护海鸥。活动期间,通过公众号等宣传手段,共计4500余人次关注本次活动。活动后期,学生走进翠湖公园,向广大观鸥市民进行宣传倡议,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本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侯悦明、宋垚、杨艳)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收集红嘴鸥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红嘴鸥的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种群现状等相关知识。通过收听广播、观看视频、倾听讲解、野外观察等活动,了解红嘴鸥的特征、与昆明的渊源,探究红嘴鸥的食性、投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总结归纳保护红嘴鸥的方向和办法。
过程与方法
在实践体验学习中,既能进行生生学习,也能自主探究,并且能和高等院校进行信息交流、分享学习。学生在学习、探究、实验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记录、分析,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吸收和评判,总结并共享观察、学习、调查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科技实践活动,培养爱家、爱昆明、爱云南、爱国家的情怀,增强以学为用、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昆明的情愫。通过搜集资料、分析、科学实践、倡议,培养一丝不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科学价值观。通过与研究生交流、听专家报告、到翠湖公园科普,积极融入社会大课堂,增强自身社会经验。
活动过程
鸟类知识科普广播
鸟类知识科普广播是本系列活动的首项内容。通过学校广播站向全校学生讲科普故事“鸟走路时头为什么会抖”,介绍生活中一些常见鸟类会出现的奇特生活习性,并解释了与之相关的原因和知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向学生展示充满乐趣和未知的鸟类世界,为接下来的系列活动起到引领作用。
观看鸟类科普视频
每天中午播放鸟类科普视频,既丰富了学生的午间时间,又使他们学到科学知识。科学组教师精心挑选了6段鸟类科普视频,由浅到深,从《鸟的世界》中初识鸟类,《鸟类爱吃的食物》展示鸟类食性各不相同,《鸟为什么会飞行》讲解鸟类飞行与其身体结构有关,《飞禽与走禽的由来》讲述鸟类进化过程,《不同生境的鸟类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浅谈鸟类的生存适应性,《科学家如何定位鸟类迁徙》介绍科学的观察、探究方法,较好地对应各年级认知水平,使他们均有收获。
查阅红嘴鸥相关资料
前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鸟类,特别是红嘴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索和实践中增强理论依据,从更为科学和全面的角度走近和了解鸟类,我们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此活动中,除向全校学生推荐相关书籍阅读,还挑选了部分学生前往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专业资料查阅。
?学习红嘴鸥生活习性知识及鸟类观察方法为了提高实地探寻和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邀请了27位研究生入校,以“1位研究生跟进1个班级”的有效模式直接参与学生活动,为学生在学习鸟类观察方法,了解鸟类活动、行为、食性等方面,提前进行培训和讲解。
参观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馆藏丰富的动植物标本馆。在27位研究生的指导下,学生参观了干制标本馆、浸泡标本馆,并了解了标本的制作过程,更直观地了解了鸟类形态特征,为野外实地观察作好准备。高年级学生还进入分子实验室参观先进的实验仪器,了解动物学研究的相关方法。
翠湖公园寻鸥、探鸥
翠湖位于昆明市区五华山西麓,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入翠湖3个观察区,带着任务寻鸥、探鸥,近距离观察和记录红嘴鸥的生活与行为。
记录完成自然笔记、调查报告
实地观察后,每位学生都需完成1份自然笔记。一份优秀的自然笔记需要融合多方位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需整理前期收集的相关知识信息,结合自己的实地观察结果,分析、提炼并用手绘方式记录相关图像和文字信息,从而形成一份较为完善的自然笔记。
采访、调查根据学生年级和认知水平,分组进行采访
和调查。一部分兴趣小组在科学组教师带领下再次前往翠湖公园进行实地观察,并就红嘴鸥的日常活动拟定问题提纲,向公园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咨询和了解。一部分兴趣小组再次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组进行采访,向专家询问红嘴鸥的标本制作和保存,红嘴鸥的迁徙方式、繁衍过程、各阶段的身体特征等问题。
聆听专家讲座
多年从事红嘴鸥研究的专家陈明勇教授,受邀到校为学生开展“保护红嘴鸥”的讲座。
自然笔记和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分享、评比
学校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概念理念为引领,以新课标为基本依据,制订多元、多样的评价,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校联动、师生共评、专家点评不同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在互赏互评的交流讨论中取长补短,发现自己未捕获的知识点,相互提高,相互促进。
翠湖公园护鸥宣传
本环节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从活动中体会来自远方的红嘴鸥与昆明人历时34年的一种特殊联系,以昆明每年会迎来这样一群特殊的“小客人”而引以为豪,努力为它们营造更加美丽的第二故乡。为此,部分小志愿者联合昆明市翠湖讲武堂景区,开展爱鸥、护鸥宣传活动,向市民免费发放鸥粮和自己制作的倡议书。
活动成果
整个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参加了11项系列活动,通过多个维度、不同层次了解和认识了红嘴鸥,以及多种多样的鸟类群体。通过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观察活动,学生对鸟类特别是红嘴鸥,产生了浓厚的研究探索兴趣。参观标本馆、分子研究室,与专家交流,从中获得更加系统全面的知识。在激发了求知欲望后,兴趣班的学生自主拟定采访提纲,专程前往生命科学院,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专家寻求答案。学生到翠湖迎接红嘴鸥的到来,亲身感受昆明人与红嘴鸥特别的冬日情緣。最后,小志愿者还专门制作了保护红嘴鸥的倡议书,并联合翠湖公园和讲武堂向市民进行爱鸥、护鸥宣传工作。
收获与体会
学生收获
1156份学生自然笔记经过评选,最终选出了300份优秀作品,参加“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年全国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对于优秀的学生调查报告,还会联合高校进行深入调查、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相应的观察活动,并与研究生、游客、教授等进行交流,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时,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之趣,培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师收获
通过系列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真正让科学的课堂、自然的课堂走到自然环境中,落实科学素养培养,锻炼科学教师设计、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社会影响力
着眼于身边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海鸥、爱上海鸥、自觉保护海鸥。活动期间,通过公众号等宣传手段,共计4500余人次关注本次活动。活动后期,学生走进翠湖公园,向广大观鸥市民进行宣传倡议,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本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侯悦明、宋垚、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