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人化是将一些人或一部分人类异化为非人的生物。与单纯将人比喻为动植物(如雄鹰、骏马、青松)不同,非人化的想象动机和心理往往是敌意和仇恨。如果非人化倾向一旦形成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会对社会和人民造成极大的伤害,使他们变得残忍、暴戾、非理性、充满仇恨、丧失人性。
关键词非人化非人化倾向理性人性人格
作者简介:朱宣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09级。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276-02
所谓非人化倾向,就是人失去了人性而像机器一样运转。造成非人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身心感受,而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和竞争力,造成孩子只知道功利地去生活,不会交往,不懂体验,感受不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而不懂得做人的乐趣,就好像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一样。
“天才学生”卢刚的悲剧的发生,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作者周励为我们详细记录了悲剧整个凶杀过程只有10分钟,6人死亡,女秘书重伤。
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309室,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讲座会正在进行,卢刚像幽灵一样进入了会场,这个正处在美好年华的青年博士,身着黑色的夹克,手里拿着一个提包,悄悄地坐在一个角落里。而他的一个射击对象,就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戈尔咨教授。紧接着又向史密斯教授的身上连开两枪,继而又将枪口对准了他的同学山林华博士,在他接连的机枪中,山林华都没有来得及发出一声呻吟,就安静的躺在了地上。接着他又来到了二楼,杀死了系主任尼克森。当确定了系主任已经死亡后,他又回到三楼确认刚才几个人是否已经死亡。在发现教授还没有死亡时,卢刚不顾周围学生和老师的劝导,又对着教授开枪,知道教授死亡。当卢刚跑出教学楼时,又对着副校长连开两枪,又杀死了副校长的秘书,然后举枪自杀。
卢刚的杀人案惊动了整个美国、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引发了全世界对教育的强烈关注。在事后的研究中,一味熟悉卢刚的教授说,卢刚是一个属于自恋性格的人,这种性格的人会对于他们自己认为伤害到他们感情的人报以很大的怨恨,他们看待人和事物,并不去关注人或者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以为是的认为对方怎样的伤害到自己。因此,卢刚在枪杀六人时,就是因为他把这几个人看成对自己造成上海的人,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残害自己的同胞和同类。
在我国国内,类似事件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往往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学生,反而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事,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教育深深的反思。
“铊”是以种罕见的化学药品,铊毒能杀伤人的中枢神经和神经末梢,使人受到毁灭性的伤害。1995年4月,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朱令中毒于“铊”。1998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曾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大学生王晓龙(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江林原本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受到了其他学生的众多非议,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江林开始对王晓龙变得冷漠,二人的关系也逐渐的疏远。王晓龙对江林的变化表示很不理解,而且其自身也比较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其为了使江林比自己更痛苦,所以在江林的水杯中下毒。当王晓龙看到江林痛苦的表情时,却又无比的悔恨,迅速的将其送到了医院,才使得江林摆脱了生命危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王晓龙一案的审判,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晓龙有期徒刑11年。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一贯被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却亲手葬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到头来却把孩子培养成了冷酷的罪犯?这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思考。卢刚和王晓龙从小就是让人省心的孩子,不与伙伴玩耍,特别爱学习,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他们的家长一直以为只要学习好,掌握了高科技知识就是好孩子。对孩子的人格教育非常欠缺。这样欠人格教育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他们成为一个竞争的机器,
在高科技学府里,案件累见不鲜,高科技时代也能造就冷酷无情的罪犯。尤其是现代社会,高科技迅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电脑、信息、网络、数字化正在向人们走来。这样的生活环境更容易使人们走进非人化的陷阱。
在社会学中,一个人从出生时自然的、动物性的“人”,通过家庭、社会的抚养和教育,培养正常思维和心态,成为遵守社会礼俗和规范的“社会人”,这种过程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而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现实的、面对面的、活生生的交往和互动!
人不是天生为“人”的,自然的人是一种动物状态,其身心与野兽无异,是社会化才使得“人”摆脱兽性。人在成长阶段,需要一个正常的“人性”、“人情”和“人气”的环境,才能造就一个基本的“人”。今天有些孩子,看似周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大帮人围着转,但这些角色缺少一种常人式交往,而是变成一种提供无限服务的“仆人”,或不断下达命令的“强势”,交往上是不对称和偏狭的,这也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现象,难以培养正常人格。?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不惜重金砸在子女的教育、补习、备考上。但在这种剧烈的“培养”中,往往忘了人类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首先要做一个正常“人”,然后才是“巨星”、“天王”……
怎样避免人们的非人化倾向呢?首先要从青少年抓起。先避免青少年的非人化倾向,让其成长为健康快乐的人。
首先让自己的家庭成为爱的港湾。一家人彼此关爱,是防止非人化倾向的重要基石,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决定性的。注重对人格的教育,让青少年注重与人的交往能力和做人的态度。家,应该是最舒服、安全、稳定和快乐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有家而感到幸福。
讓青少年接触高科技,但又要注意他们的接触时间。让孩子们有足够的玩耍时间,不要让他们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
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是开启人的心灵钥匙,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一个人的信念、理想、个性、情感、意志等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初步建立和形成的。让青少年多读一些文学读物、看一些感情浓郁的电影、多听抒情音乐。提高审美能力,在美的熏陶中,慢慢地形成对美的鉴赏力,从而内心世界和情感也会越来越丰富。从小培养出爱心,一个具有爱心的人,是绝对不会产生情感荒漠,而导致非人化倾向的。
鼓励青少年与朋友交往、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非人化的倾向,人们的情绪开始变得暴躁,生活枯燥无味,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情趣,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时,他自身的情感倾向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让青少年注重与人交往,并在交往中发现他人的可爱之处。
教会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父母的和做教师的在教育过程中,关注青少年的人格成长,使他们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那么,他们在生活中就会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所承担的事务有胜任感,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教育,坚持做人的教育原则才能克服情感倾向化,才能克服非人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的秘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教育书屋.好父母好方法.人民网.2006.
[3]于长江.晶报.多媒体数字版.2008.
关键词非人化非人化倾向理性人性人格
作者简介:朱宣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09级。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276-02
所谓非人化倾向,就是人失去了人性而像机器一样运转。造成非人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身心感受,而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和竞争力,造成孩子只知道功利地去生活,不会交往,不懂体验,感受不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而不懂得做人的乐趣,就好像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一样。
“天才学生”卢刚的悲剧的发生,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作者周励为我们详细记录了悲剧整个凶杀过程只有10分钟,6人死亡,女秘书重伤。
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309室,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讲座会正在进行,卢刚像幽灵一样进入了会场,这个正处在美好年华的青年博士,身着黑色的夹克,手里拿着一个提包,悄悄地坐在一个角落里。而他的一个射击对象,就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戈尔咨教授。紧接着又向史密斯教授的身上连开两枪,继而又将枪口对准了他的同学山林华博士,在他接连的机枪中,山林华都没有来得及发出一声呻吟,就安静的躺在了地上。接着他又来到了二楼,杀死了系主任尼克森。当确定了系主任已经死亡后,他又回到三楼确认刚才几个人是否已经死亡。在发现教授还没有死亡时,卢刚不顾周围学生和老师的劝导,又对着教授开枪,知道教授死亡。当卢刚跑出教学楼时,又对着副校长连开两枪,又杀死了副校长的秘书,然后举枪自杀。
卢刚的杀人案惊动了整个美国、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引发了全世界对教育的强烈关注。在事后的研究中,一味熟悉卢刚的教授说,卢刚是一个属于自恋性格的人,这种性格的人会对于他们自己认为伤害到他们感情的人报以很大的怨恨,他们看待人和事物,并不去关注人或者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以为是的认为对方怎样的伤害到自己。因此,卢刚在枪杀六人时,就是因为他把这几个人看成对自己造成上海的人,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残害自己的同胞和同类。
在我国国内,类似事件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往往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学生,反而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事,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教育深深的反思。
“铊”是以种罕见的化学药品,铊毒能杀伤人的中枢神经和神经末梢,使人受到毁灭性的伤害。1995年4月,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朱令中毒于“铊”。1998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曾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大学生王晓龙(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江林原本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受到了其他学生的众多非议,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江林开始对王晓龙变得冷漠,二人的关系也逐渐的疏远。王晓龙对江林的变化表示很不理解,而且其自身也比较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其为了使江林比自己更痛苦,所以在江林的水杯中下毒。当王晓龙看到江林痛苦的表情时,却又无比的悔恨,迅速的将其送到了医院,才使得江林摆脱了生命危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王晓龙一案的审判,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晓龙有期徒刑11年。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一贯被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却亲手葬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到头来却把孩子培养成了冷酷的罪犯?这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思考。卢刚和王晓龙从小就是让人省心的孩子,不与伙伴玩耍,特别爱学习,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他们的家长一直以为只要学习好,掌握了高科技知识就是好孩子。对孩子的人格教育非常欠缺。这样欠人格教育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他们成为一个竞争的机器,
在高科技学府里,案件累见不鲜,高科技时代也能造就冷酷无情的罪犯。尤其是现代社会,高科技迅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电脑、信息、网络、数字化正在向人们走来。这样的生活环境更容易使人们走进非人化的陷阱。
在社会学中,一个人从出生时自然的、动物性的“人”,通过家庭、社会的抚养和教育,培养正常思维和心态,成为遵守社会礼俗和规范的“社会人”,这种过程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而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现实的、面对面的、活生生的交往和互动!
人不是天生为“人”的,自然的人是一种动物状态,其身心与野兽无异,是社会化才使得“人”摆脱兽性。人在成长阶段,需要一个正常的“人性”、“人情”和“人气”的环境,才能造就一个基本的“人”。今天有些孩子,看似周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大帮人围着转,但这些角色缺少一种常人式交往,而是变成一种提供无限服务的“仆人”,或不断下达命令的“强势”,交往上是不对称和偏狭的,这也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现象,难以培养正常人格。?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不惜重金砸在子女的教育、补习、备考上。但在这种剧烈的“培养”中,往往忘了人类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首先要做一个正常“人”,然后才是“巨星”、“天王”……
怎样避免人们的非人化倾向呢?首先要从青少年抓起。先避免青少年的非人化倾向,让其成长为健康快乐的人。
首先让自己的家庭成为爱的港湾。一家人彼此关爱,是防止非人化倾向的重要基石,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决定性的。注重对人格的教育,让青少年注重与人的交往能力和做人的态度。家,应该是最舒服、安全、稳定和快乐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有家而感到幸福。
讓青少年接触高科技,但又要注意他们的接触时间。让孩子们有足够的玩耍时间,不要让他们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
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是开启人的心灵钥匙,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一个人的信念、理想、个性、情感、意志等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初步建立和形成的。让青少年多读一些文学读物、看一些感情浓郁的电影、多听抒情音乐。提高审美能力,在美的熏陶中,慢慢地形成对美的鉴赏力,从而内心世界和情感也会越来越丰富。从小培养出爱心,一个具有爱心的人,是绝对不会产生情感荒漠,而导致非人化倾向的。
鼓励青少年与朋友交往、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非人化的倾向,人们的情绪开始变得暴躁,生活枯燥无味,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情趣,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时,他自身的情感倾向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让青少年注重与人交往,并在交往中发现他人的可爱之处。
教会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父母的和做教师的在教育过程中,关注青少年的人格成长,使他们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那么,他们在生活中就会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所承担的事务有胜任感,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教育,坚持做人的教育原则才能克服情感倾向化,才能克服非人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的秘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教育书屋.好父母好方法.人民网.2006.
[3]于长江.晶报.多媒体数字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