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高校的讲堂里坐满了学生和老师,时而传出笑声,时而又异常安静。主讲人正在为大学生做一场关于职业规划的讲座。
“我们小时候就经常被教导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怎么可能呢,完全不符合生物学原理嘛!中国有句俗语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里蕴含的都是智慧啊。看过大话西游的同学都知道,人是生不出妖的,同样,失败也只能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的妈妈。毕竟人心不是铁打的,过多的失败会让人丧失力量和信念,造成更多的失败;而从每一个细微的成功中获得自信,最终都会积累成大的成就。失败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观念。爱迪生是从近千次的‘尝试’而不是近千次‘失败’中了解到哪些材料不能用。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关键在于你是否从过程经历中看到了‘成功’的要素与影子,然后聚沙成塔时间自己想要的人生。”
台下笑声一片,有人不住地点头。
主讲人叫谢伟,是一名生涯规划师,这是他近万场讲座中的一段。
平淡有趣 校园中的踏实教师
1999年谢伟本科毕业,应聘到一家中级师范院校教授心理学课程,每天清晨,学校里都会响起清脆的读书声,学生青涩的面庞和嬉笑打闹的身影,喷薄而出的朝气都让谢伟仿佛回到昔日的校园,每天都精气神十足。
由于讲课风趣幽默,条理清晰,观点新奇,谢伟很快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而他也总能从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中找到乐趣。
一晃两年过去了,谢伟想在专业知识上有所突破,便一边教书一边复习考研,一年后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又入江湖 遭遇压力面试
研究生毕业那年,谢伟非常想做咨询师,恰巧一个名头很大的咨询企业邀请他去面试,谢伟非常兴奋,这次的面试让他终生难忘。
那天清晨,谢伟早早就出了家门。三年的教师工作经验早就使谢伟练就了富有感染力的演说气场和娴熟的沟通技巧,加上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自信,一路上谢伟的心情都很平静。
如约到达公司,谢伟被邀请进入到了面试房间,就在推开房门的一瞬间,里面透射出一道刺眼的强光,他不由得眯起眼,待慢慢适应后本能地探寻究竟,这一看还真让他吓了一跳,面试房间的摆设有些“特别”。
顺着强光望过去,只见两个立式镁光灯正像士兵一样矗立在房间两侧,黑色的遮光板罩起圆盘似的灯泡,将光线聚拢,两束灯光射线般照向房间正中央的一张凳子,凳子的两个侧前方各架起一部摄像机,对整个面试过程进行录像。
灯后黑暗处已经坐好了一排人,表情严肃。
“请坐!”其中一人道。
谢伟闻声落座,还未等他回过神来,对方就有人开口了:“假如你正在为某人做咨询,这个人突然情绪失控,跳楼了,你怎么办?”
“我会马上报警,同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迅速查看现场并……”
面试官打断他的话,继续问“如果他的家属会要求你承担责任,并且不停地找你麻烦呢?”
谢伟快速调整思路:“那我就把事实陈述清楚,协调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
又被打断:“如果他们就是要高昂的赔偿呢,你和公司谁来负担?”
“按规定或法律来执行。”
“如果公司已经签订协议,要求由你来负责赔偿,你怎么办?”
……
就这样,问题像炮弹一样一个个飞过来,必须即刻回答,不等回答完毕又会马上出现新的问题,频率非常快,谢伟的大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二十分钟后,面试结束。
回忆整个过程,谢伟感到新奇而有趣:“那是我第一次经历压力面试,因为应聘的职位是EAP咨询师,是专门帮助企业员工进行工作压力缓解,所以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必须要好。我想到了面试的过程会非常专业,但没有想到会是这么大强度的压力面试,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留在那里工作,但能亲身体验一次也很有趣。”
“鸿鹄”之志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后来,谢伟选择另一家公司专注于做高校领域的生涯教育工作,同时也做生涯发展相关的测评研发工作,开始频繁接触到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和老师,有机会倾听他们的职业困惑和苦恼,这一新鲜的工作模式让谢伟兴奋不已,不自觉地就投入其中,不久便因出色的专业能力成为了企业的核心成员。公司对谢伟十分重视,不遗余力地进行培养,不仅提供诸多培训机会,还经常被领导带去拜会高层客户,工作虽然忙碌,但他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乐此不疲。
也许真是“盈不可久矣”,谢伟的工作从零开始,慢慢做出一些绩之后,却遇到了似乎无法跨越的阻力。渐渐地,公司转移了业务重心,对新产品的开发降低了兴趣,谢伟的工作开始变得枯燥无趣,一想到几年后自己可能还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他就焦虑不已,便萌生了离职的念头。
也就在这时,公司酝酿已久的股权激励计划尘埃落定,谢伟也会得到一部分期股,依照公司的发展势头,这份激励的潜在升值空间不可估量。
同时间,得知谢伟去意的领导将谢伟叫到办公室,说了些发自肺腑的话,与其说是挽留,不如说是诉说衷肠。
“我从没看到过他那样的眼神,惋惜、失望、愤怒、痛心……他没有埋怨我,而是一直在回忆公司的发展历程,回忆起我们一同奋斗的日子。工作中我们彼此重视,彼此信任,他畅想着未来我们也可以并肩战斗。”
“领导是一个睿智且重情重意的人,到现在我都非常感激他。毋庸置疑,我自己的许多潜力展现与个人成长,都是这几年在公司积累的。想起这些,我的压力就非常大,也曾犹豫过,但当时的工作内容已经不再吸引我,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离开。”
自立门户 遭遇重重危机
离开第一家公司,谢伟又从事了企业管理咨询、EAP(员工帮助计划)、员工招聘评估等工作。经过三年的尝试,他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结交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终于可以自己掌舵,毫无顾忌地投入到喜爱的工作当中。
但一直只顾埋头做学问的谢伟,公司一成立就在很多事情上抓了瞎。
接到第一单生意时,心理素质一向强悍的谢伟失眠了。
这是他第一次给大学老师做团体辅导课程,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知该从哪里入手,后来朦朦胧胧地睡着了,梦中都是站在讲台上冒冷汗的情景,整晚都被这样焦虑的情绪笼罩着。
第二天,谢伟开始了疯狂的“补习”行动。他将自己以前在工作当中结识的教师朋友列了一个表,一个一个地打电话,询问他们在工作中的困惑,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然后记录每一次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为培训积累素材。
那几天谢伟像着了魔一样,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倒杯水准备润喉,然后就开始“煲电话粥”。
“非常感谢这些朋友,他们大多数都上过我的培训课,对我做的事情非常支持,因此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个朋友还在上课,不方便接电话,之后特地回电询问,搞得我特别不好意思。”
经过三天的“电话骚扰”,谢伟已经比较明确课程的目标框架,大概有了些思路,可很久没有直接操作团体还是有些不安,于是自掏腰包参加了几个比较知名的培训,去体验高压力团队的内涵,而且,他还特别在学校带领了几个马拉松式的学生生涯成才团体,经过这些准备工作,一个完整的培训框架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
谢伟每一次焦虑几乎都是因为要接触到不太熟悉的领域,但这又是探索新知识的必然过程,所以他又有些偏执地享受其中。这个职业本身就需要持续学习,谢伟虽然每天工作很忙碌,但每月仍然坚持读完三本书,地铁里、餐桌旁、飞机上,都是他的书房。
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几年的工作积累,谢伟早在职业规划圈中小有名气,公司成立没多久,就研发并进行了几场UCT培训(University Career Tutor——针对高校生涯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在大学老师中非常受欢迎,他没想到公司团队公司团队此时已被同行盯上,差点被挖了墙脚。
公司里的职业规划师都是圈子里的专家及知名人物,多数都有心理学背景,与谢伟有相同的人生愿景,很早便确定了合作关系。一天,一个培训师给谢伟打来电话:“谢伟啊,XX公司的人刚刚找过我,让我到他们公司去,条件是离开你这里。”
谢伟确实有些吃惊,转而又是欣喜。“公司才刚成立就被人关注,看来很多人已经看到我们的潜力了。”
“那个同僚当然没有去,包括很多圈子里的人,他们要不就是咨询师,要不就是高校教授,投入到市场当中本身并不再为金钱,而是为了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理想实践,想要几个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做出点有意义的事情来。”
这之后,仍然发生了几次明争暗斗的事。
“有些公司的培训做得非常好,我们的培训师想自费去学习学习,纯属个人行为,但对方知道他是我们公司的,都拒绝售票;我们的一些新培训项目,有学员说有其他公司想要材料看看,我们都坦然共享。其实,生涯教育本身有公益性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激荡智慧,共同开拓真正具有本土价值的产品与体系。”
做最专业的生涯发展教育机构
刚开始,谢伟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够专业,就不愁没市场,丢了几次单后,他才意识到这个想法有多单纯。
一次,上海一个高校要给老师做培训,谢伟忙了一个星期,又是做访谈,又是找材料,根据培训需求整理出一套非常完整的培训方案,还制作了彩页和PPT。带着这些材料,他飞到上海和学校负责人见了面。谢伟详细介绍了课程设计、培训方法、细节和周期,见面的过程十分愉快。负责人对课程的专业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几天后,谢伟还是接到了被婉拒的通知。
“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学校的领导在做决策的时候为了规避风险,往往倾向于选择知名度比较高的公司,对于我们的专业性,他们其实是很肯定的,只是领导无暇多考查。”
“以前的我确实太学究气了些,对某些虚无的市场行为有点嗤之以鼻。但从上海回来后,我连续参加了几个营销类的培训,找了几个在大公司的朋友学习市场方面的操作方法,总之是明白了品牌树立的重要性。公司的合伙人既有经济学背景的,又有人力资源背景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希望做中国最专业的职业规划生涯发展教育机构。”
尽管如此,谢伟其实并不想只利用市场行为来拓展公司的知名度,积累口碑是他最愿意的方式。
不知是否是咨询师特有的习惯,谢伟在采访的过程中始终是浅浅地笑,感觉内敛并有亲切感,印象深刻的是他说话的方式,语速缓慢而有节奏,措辞严谨,语气坚定但声调又及其柔和。他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几句话的往来后让人不自觉地放松下来,连自己的说话节奏都会放慢。
采访的过程非常有趣,说到一些职业规划的实践方式,谢伟随即给记者进行了几个有意思的小测试,这样第一次亲身体验职业咨询的感觉非常新奇,而分析结果又一语中的,记者不得不暗自赞叹。
采访时,谢伟总说自己的经历平淡无奇,没有过太大的波澜,没有任何关于辛苦的感叹,成功与失败在他看来只是个经历而已。
谢伟的生涯感悟
1.刚刚进入职场,至少第一年里别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也别参加同学聚会,只管把当前的事情做到最好“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2.一定要有工作以外的好朋友,朋友最好可以:友直(诚实而正直)、友谅(有边界的体谅)、友多闻(广博的学识)。
3.职业发展需要两种资本:非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前者是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再到面壁思故;后者是阅人无数和名师点悟。
4.人生定向以前(一般是25岁),尽量别太功利,最好“无用之用”“潜龙勿用”,尽情以兴趣为导向做一些事情。
5.人生定向以后(一般25岁后),尽量以眼前的工作为核心,积累再积累。
6.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每天进步一点点,十年积累可成就世界顶尖级大师。关键只在坚持,而且知道什么是“更进步的”。
7.生涯除了工作角色外,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休闲者、学习者、子女、公民、持家者。角色平衡才是生涯真正的成功。
8.人生很大一段都是在为别人完成人生目标,但需要在一定时刻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器”到“不器”。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者,人生目标;近忧者,蝇头之利——人生之乐在于为远虑而皓首竭思。
10.生涯的价值在于你被人信任,创造更大的价值之后,还可以信任别人而提供别人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
“我们小时候就经常被教导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怎么可能呢,完全不符合生物学原理嘛!中国有句俗语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里蕴含的都是智慧啊。看过大话西游的同学都知道,人是生不出妖的,同样,失败也只能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的妈妈。毕竟人心不是铁打的,过多的失败会让人丧失力量和信念,造成更多的失败;而从每一个细微的成功中获得自信,最终都会积累成大的成就。失败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观念。爱迪生是从近千次的‘尝试’而不是近千次‘失败’中了解到哪些材料不能用。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关键在于你是否从过程经历中看到了‘成功’的要素与影子,然后聚沙成塔时间自己想要的人生。”
台下笑声一片,有人不住地点头。
主讲人叫谢伟,是一名生涯规划师,这是他近万场讲座中的一段。
平淡有趣 校园中的踏实教师
1999年谢伟本科毕业,应聘到一家中级师范院校教授心理学课程,每天清晨,学校里都会响起清脆的读书声,学生青涩的面庞和嬉笑打闹的身影,喷薄而出的朝气都让谢伟仿佛回到昔日的校园,每天都精气神十足。
由于讲课风趣幽默,条理清晰,观点新奇,谢伟很快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而他也总能从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中找到乐趣。
一晃两年过去了,谢伟想在专业知识上有所突破,便一边教书一边复习考研,一年后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又入江湖 遭遇压力面试
研究生毕业那年,谢伟非常想做咨询师,恰巧一个名头很大的咨询企业邀请他去面试,谢伟非常兴奋,这次的面试让他终生难忘。
那天清晨,谢伟早早就出了家门。三年的教师工作经验早就使谢伟练就了富有感染力的演说气场和娴熟的沟通技巧,加上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自信,一路上谢伟的心情都很平静。
如约到达公司,谢伟被邀请进入到了面试房间,就在推开房门的一瞬间,里面透射出一道刺眼的强光,他不由得眯起眼,待慢慢适应后本能地探寻究竟,这一看还真让他吓了一跳,面试房间的摆设有些“特别”。
顺着强光望过去,只见两个立式镁光灯正像士兵一样矗立在房间两侧,黑色的遮光板罩起圆盘似的灯泡,将光线聚拢,两束灯光射线般照向房间正中央的一张凳子,凳子的两个侧前方各架起一部摄像机,对整个面试过程进行录像。
灯后黑暗处已经坐好了一排人,表情严肃。
“请坐!”其中一人道。
谢伟闻声落座,还未等他回过神来,对方就有人开口了:“假如你正在为某人做咨询,这个人突然情绪失控,跳楼了,你怎么办?”
“我会马上报警,同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迅速查看现场并……”
面试官打断他的话,继续问“如果他的家属会要求你承担责任,并且不停地找你麻烦呢?”
谢伟快速调整思路:“那我就把事实陈述清楚,协调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
又被打断:“如果他们就是要高昂的赔偿呢,你和公司谁来负担?”
“按规定或法律来执行。”
“如果公司已经签订协议,要求由你来负责赔偿,你怎么办?”
……
就这样,问题像炮弹一样一个个飞过来,必须即刻回答,不等回答完毕又会马上出现新的问题,频率非常快,谢伟的大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二十分钟后,面试结束。
回忆整个过程,谢伟感到新奇而有趣:“那是我第一次经历压力面试,因为应聘的职位是EAP咨询师,是专门帮助企业员工进行工作压力缓解,所以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必须要好。我想到了面试的过程会非常专业,但没有想到会是这么大强度的压力面试,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留在那里工作,但能亲身体验一次也很有趣。”
“鸿鹄”之志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后来,谢伟选择另一家公司专注于做高校领域的生涯教育工作,同时也做生涯发展相关的测评研发工作,开始频繁接触到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和老师,有机会倾听他们的职业困惑和苦恼,这一新鲜的工作模式让谢伟兴奋不已,不自觉地就投入其中,不久便因出色的专业能力成为了企业的核心成员。公司对谢伟十分重视,不遗余力地进行培养,不仅提供诸多培训机会,还经常被领导带去拜会高层客户,工作虽然忙碌,但他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乐此不疲。
也许真是“盈不可久矣”,谢伟的工作从零开始,慢慢做出一些绩之后,却遇到了似乎无法跨越的阻力。渐渐地,公司转移了业务重心,对新产品的开发降低了兴趣,谢伟的工作开始变得枯燥无趣,一想到几年后自己可能还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他就焦虑不已,便萌生了离职的念头。
也就在这时,公司酝酿已久的股权激励计划尘埃落定,谢伟也会得到一部分期股,依照公司的发展势头,这份激励的潜在升值空间不可估量。
同时间,得知谢伟去意的领导将谢伟叫到办公室,说了些发自肺腑的话,与其说是挽留,不如说是诉说衷肠。
“我从没看到过他那样的眼神,惋惜、失望、愤怒、痛心……他没有埋怨我,而是一直在回忆公司的发展历程,回忆起我们一同奋斗的日子。工作中我们彼此重视,彼此信任,他畅想着未来我们也可以并肩战斗。”
“领导是一个睿智且重情重意的人,到现在我都非常感激他。毋庸置疑,我自己的许多潜力展现与个人成长,都是这几年在公司积累的。想起这些,我的压力就非常大,也曾犹豫过,但当时的工作内容已经不再吸引我,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离开。”
自立门户 遭遇重重危机
离开第一家公司,谢伟又从事了企业管理咨询、EAP(员工帮助计划)、员工招聘评估等工作。经过三年的尝试,他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结交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终于可以自己掌舵,毫无顾忌地投入到喜爱的工作当中。
但一直只顾埋头做学问的谢伟,公司一成立就在很多事情上抓了瞎。
接到第一单生意时,心理素质一向强悍的谢伟失眠了。
这是他第一次给大学老师做团体辅导课程,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知该从哪里入手,后来朦朦胧胧地睡着了,梦中都是站在讲台上冒冷汗的情景,整晚都被这样焦虑的情绪笼罩着。
第二天,谢伟开始了疯狂的“补习”行动。他将自己以前在工作当中结识的教师朋友列了一个表,一个一个地打电话,询问他们在工作中的困惑,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然后记录每一次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为培训积累素材。
那几天谢伟像着了魔一样,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倒杯水准备润喉,然后就开始“煲电话粥”。
“非常感谢这些朋友,他们大多数都上过我的培训课,对我做的事情非常支持,因此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个朋友还在上课,不方便接电话,之后特地回电询问,搞得我特别不好意思。”
经过三天的“电话骚扰”,谢伟已经比较明确课程的目标框架,大概有了些思路,可很久没有直接操作团体还是有些不安,于是自掏腰包参加了几个比较知名的培训,去体验高压力团队的内涵,而且,他还特别在学校带领了几个马拉松式的学生生涯成才团体,经过这些准备工作,一个完整的培训框架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
谢伟每一次焦虑几乎都是因为要接触到不太熟悉的领域,但这又是探索新知识的必然过程,所以他又有些偏执地享受其中。这个职业本身就需要持续学习,谢伟虽然每天工作很忙碌,但每月仍然坚持读完三本书,地铁里、餐桌旁、飞机上,都是他的书房。
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几年的工作积累,谢伟早在职业规划圈中小有名气,公司成立没多久,就研发并进行了几场UCT培训(University Career Tutor——针对高校生涯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在大学老师中非常受欢迎,他没想到公司团队公司团队此时已被同行盯上,差点被挖了墙脚。
公司里的职业规划师都是圈子里的专家及知名人物,多数都有心理学背景,与谢伟有相同的人生愿景,很早便确定了合作关系。一天,一个培训师给谢伟打来电话:“谢伟啊,XX公司的人刚刚找过我,让我到他们公司去,条件是离开你这里。”
谢伟确实有些吃惊,转而又是欣喜。“公司才刚成立就被人关注,看来很多人已经看到我们的潜力了。”
“那个同僚当然没有去,包括很多圈子里的人,他们要不就是咨询师,要不就是高校教授,投入到市场当中本身并不再为金钱,而是为了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理想实践,想要几个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做出点有意义的事情来。”
这之后,仍然发生了几次明争暗斗的事。
“有些公司的培训做得非常好,我们的培训师想自费去学习学习,纯属个人行为,但对方知道他是我们公司的,都拒绝售票;我们的一些新培训项目,有学员说有其他公司想要材料看看,我们都坦然共享。其实,生涯教育本身有公益性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激荡智慧,共同开拓真正具有本土价值的产品与体系。”
做最专业的生涯发展教育机构
刚开始,谢伟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够专业,就不愁没市场,丢了几次单后,他才意识到这个想法有多单纯。
一次,上海一个高校要给老师做培训,谢伟忙了一个星期,又是做访谈,又是找材料,根据培训需求整理出一套非常完整的培训方案,还制作了彩页和PPT。带着这些材料,他飞到上海和学校负责人见了面。谢伟详细介绍了课程设计、培训方法、细节和周期,见面的过程十分愉快。负责人对课程的专业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几天后,谢伟还是接到了被婉拒的通知。
“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学校的领导在做决策的时候为了规避风险,往往倾向于选择知名度比较高的公司,对于我们的专业性,他们其实是很肯定的,只是领导无暇多考查。”
“以前的我确实太学究气了些,对某些虚无的市场行为有点嗤之以鼻。但从上海回来后,我连续参加了几个营销类的培训,找了几个在大公司的朋友学习市场方面的操作方法,总之是明白了品牌树立的重要性。公司的合伙人既有经济学背景的,又有人力资源背景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希望做中国最专业的职业规划生涯发展教育机构。”
尽管如此,谢伟其实并不想只利用市场行为来拓展公司的知名度,积累口碑是他最愿意的方式。
不知是否是咨询师特有的习惯,谢伟在采访的过程中始终是浅浅地笑,感觉内敛并有亲切感,印象深刻的是他说话的方式,语速缓慢而有节奏,措辞严谨,语气坚定但声调又及其柔和。他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几句话的往来后让人不自觉地放松下来,连自己的说话节奏都会放慢。
采访的过程非常有趣,说到一些职业规划的实践方式,谢伟随即给记者进行了几个有意思的小测试,这样第一次亲身体验职业咨询的感觉非常新奇,而分析结果又一语中的,记者不得不暗自赞叹。
采访时,谢伟总说自己的经历平淡无奇,没有过太大的波澜,没有任何关于辛苦的感叹,成功与失败在他看来只是个经历而已。
谢伟的生涯感悟
1.刚刚进入职场,至少第一年里别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也别参加同学聚会,只管把当前的事情做到最好“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2.一定要有工作以外的好朋友,朋友最好可以:友直(诚实而正直)、友谅(有边界的体谅)、友多闻(广博的学识)。
3.职业发展需要两种资本:非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前者是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再到面壁思故;后者是阅人无数和名师点悟。
4.人生定向以前(一般是25岁),尽量别太功利,最好“无用之用”“潜龙勿用”,尽情以兴趣为导向做一些事情。
5.人生定向以后(一般25岁后),尽量以眼前的工作为核心,积累再积累。
6.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每天进步一点点,十年积累可成就世界顶尖级大师。关键只在坚持,而且知道什么是“更进步的”。
7.生涯除了工作角色外,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休闲者、学习者、子女、公民、持家者。角色平衡才是生涯真正的成功。
8.人生很大一段都是在为别人完成人生目标,但需要在一定时刻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器”到“不器”。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者,人生目标;近忧者,蝇头之利——人生之乐在于为远虑而皓首竭思。
10.生涯的价值在于你被人信任,创造更大的价值之后,还可以信任别人而提供别人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