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通俗来讲,就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夯实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关键,在教学中,强调重视新课的引入;学会借助画图来梳理解决问题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启发学生通过拓展视角和联系生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断增进。
关键词: 数学 解决问题 拓展视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小学数学的要求更高了,数学课堂上不单单只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课前搜集大量的生活中的数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中找到学数学的乐趣。小学数学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下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要多花心思,特别是授新课前,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引入时多半是采用激趣导入,例如游戏引入,故事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细胞,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例如,讲授五年级数学下册《2、5的倍数的特征》时,上课一开始就对学生说:“过去一直是老师考你们,今天咱们换一下位置,让你们考考老师,好吗?”大家可以考老师,不知多高兴,于是这些“小老师”纷纷列举事例,我一边回答,其他同学一边演算,有的同学开始时还感到怀疑,经过演算,结果确认我的答案是正确的,由此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得到调动,他们兴趣盎然,效果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二、借助画图帮助梳理题意
圈圈画画,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借助图形帮助理解题意的,这样可以降低题目的难度,学生解答起来,思路会更清晰,做起来就会更有信心。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上册《圆环面积》练习课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5米,在花坛的周围铺一条2米宽的石子路,这条石子路的面积是多少?”讲解這道题时,我会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在草稿本上画图,在图中,学生会很容易看出“花坛的半径原来是内圆的半径,石子路的宽原来是圆环的宽,石子路的面积原来是圆环的面积,”通过这样一画图,整一题的思路非常清晰,学生就会运用圆环的面积知识去解答,那学生解题的信心自然就足了。
三、自主学习之后小组合作交流
课堂上给时间、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化,进而融入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携手解决问题的不错方式,二者的结合可以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升华,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细胞不断被激活,那以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给出自学要求:“1.圆锥有什么特征?2.圆柱体积是通过什么方式推导出来的?3.猜想圆锥体积跟什么有关?”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动手实验,从而推导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学生对于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得更深刻,学习到的知识就更牢固了,无形中夯实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
四、拓展视角,联系生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许多问题的解决不是单单依靠书面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因此,我常常强调要拓展视角,鼓励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上册“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我先提问学生知不知道小数与百分数如何相互转化?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摇摇头。于是我鼓励他们:“我们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小数和百分数?”于是学生积极联想生活,有的学生提出超市打折时会用到小数,比如打五折的时候,人们会把商品单价乘0.5。于是我问大家:“打五折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是半价出售,我又追问:“那么半价转化成百分数是百分之几呢?”学生反应过来半价即50%,进而明白了0.5=50%的道理,为小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化理清了思路。鼓励学生拓展视角,转向生活、联系生活,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通俗来讲,就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夯实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关键,在教学中,强调重视新课的引入;学会借助画图来梳理解决问题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启发学生通过拓展视角和联系生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断增进。
参考文献:
[1]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莫明善:《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宋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2017年。
关键词: 数学 解决问题 拓展视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小学数学的要求更高了,数学课堂上不单单只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课前搜集大量的生活中的数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中找到学数学的乐趣。小学数学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下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要多花心思,特别是授新课前,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引入时多半是采用激趣导入,例如游戏引入,故事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细胞,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例如,讲授五年级数学下册《2、5的倍数的特征》时,上课一开始就对学生说:“过去一直是老师考你们,今天咱们换一下位置,让你们考考老师,好吗?”大家可以考老师,不知多高兴,于是这些“小老师”纷纷列举事例,我一边回答,其他同学一边演算,有的同学开始时还感到怀疑,经过演算,结果确认我的答案是正确的,由此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得到调动,他们兴趣盎然,效果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二、借助画图帮助梳理题意
圈圈画画,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借助图形帮助理解题意的,这样可以降低题目的难度,学生解答起来,思路会更清晰,做起来就会更有信心。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上册《圆环面积》练习课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5米,在花坛的周围铺一条2米宽的石子路,这条石子路的面积是多少?”讲解這道题时,我会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在草稿本上画图,在图中,学生会很容易看出“花坛的半径原来是内圆的半径,石子路的宽原来是圆环的宽,石子路的面积原来是圆环的面积,”通过这样一画图,整一题的思路非常清晰,学生就会运用圆环的面积知识去解答,那学生解题的信心自然就足了。
三、自主学习之后小组合作交流
课堂上给时间、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化,进而融入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携手解决问题的不错方式,二者的结合可以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升华,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细胞不断被激活,那以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给出自学要求:“1.圆锥有什么特征?2.圆柱体积是通过什么方式推导出来的?3.猜想圆锥体积跟什么有关?”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动手实验,从而推导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学生对于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得更深刻,学习到的知识就更牢固了,无形中夯实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
四、拓展视角,联系生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许多问题的解决不是单单依靠书面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因此,我常常强调要拓展视角,鼓励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上册“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我先提问学生知不知道小数与百分数如何相互转化?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摇摇头。于是我鼓励他们:“我们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小数和百分数?”于是学生积极联想生活,有的学生提出超市打折时会用到小数,比如打五折的时候,人们会把商品单价乘0.5。于是我问大家:“打五折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是半价出售,我又追问:“那么半价转化成百分数是百分之几呢?”学生反应过来半价即50%,进而明白了0.5=50%的道理,为小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化理清了思路。鼓励学生拓展视角,转向生活、联系生活,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通俗来讲,就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夯实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关键,在教学中,强调重视新课的引入;学会借助画图来梳理解决问题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启发学生通过拓展视角和联系生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断增进。
参考文献:
[1]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莫明善:《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宋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