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联合国最新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7%,按照这一标准,全世界已经有近百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中国在全球老龄化国度内排名第65位。
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统计称,截止到2018年7月11日全球人口数量介于75亿~76亿之间,在这75亿多人内,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9.62億,占全球总人口约12.8%,全世界人类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而预估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达到98亿,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约为3l亿。
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亿,占总人口的11.4%。日本这个比例更高——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7.8%,成为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老龄化人口比例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一组与经济有关的自杀率
身边没有子女陪伴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随着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空巢老人逐步成为各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东西方各国的文化与生活习俗有怎样的差异,老年人都有积极快乐、平淡宁静或悲观消极这些状态,以抑郁自杀这一典型的悲观消极的状态为例,亚洲65岁以上老人在过去几十年自杀率飙升,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地区,该问题尤为突出。世界卫生组织发现,亚洲发展较快的国家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和新加坡,老年人自杀率都很高。经济进步后家庭收入增加理应能够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更好的照顾,但经济落后的国家,老年人的自杀率很低并且较为平稳,这类不发达国家包括: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和斯里兰卡。
这一数据表明,物质生活或许并不能带给亚洲老年人最为根本的幸福,亚洲地区的老年人更喜欢在与年轻或年幼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以及生活的慰藉。欧美国家所有年龄阶段的人与亚洲文化比较都相对较为自由独立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捆绑弱,依赖性更低,所以信仰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欧美国家空巢老人的自杀率就低很多。
中国老年人自杀率高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地区,以新加坡的华人老年男性为例,曾经以自杀率高居全世界第二而令心理学家极度震惊,震惊的原因在于,同样是居住生活在新加坡这个小岛内,马来西亚人与新加坡人的自杀率只有华人老年男性自杀率的三十分之一,子女不愿意与老年人同住,是心理学家调查后给出的这一奇怪现象的解释。有报道称目前我国自杀率最高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其中9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
东西方文化差异
对于所有国家而言,悲观消极虽然都是一部分空巢老人无法回避的客观问题,但这在过度依赖子女的亚洲某些国家表现的比欧美国家更加明显。欧美国家的老人,由于所信仰的家庭观念与东方文化十分不同,一些欧美空巢老人进入空巢状态时,很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人生终于解放了,可以自由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所以,对于家庭观念太重的东方国度,空巢可能更是老人的悲剧命运的起点,而对于西方文明而言,空巢老人会一定程度上认为子女的离家居住是一种新生。观念的差异决定了各个国家大部分空巢老人晚年的命运走向。
空巢后更加幸福的国度:有研究对芬兰、德国、日本、英国、以色列、西班牙等多个国家进行跨文化比较后发现,空巢并不代表晚年一定出现社交孤立,这些发达国家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正因为孩子不在身边,反而能充分享受自由,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结识朋友、休闲娱乐等。
空巢后十分痛苦的国度:一定包括中国。1991年,在中国台湾金马奖上一举斩获十个奖项的《推手》(Pushing Hands),由李安导演执演,就是展现的美国华裔家庭的“空巢老人”的痛苦问题。不仅仅前文所提及的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人老人,甚至居住在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空巢华人老人,都在全世界跨文化区域的比较中,位于更加痛苦、更加将自杀付诸于实践的群体内。不仅如此,就连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在全世界都排名第一,并且据有关数据表明这一排名自2011年开始就不再被任何其他国家所撼动。不仅仅是很大比例的空巢中国老人痛苦,连有暖巢有家长照顾的中国儿童,许多也都是痛苦不堪的,全国人民都用自杀率表示着自己内心的苦楚。
不得不思考的中国文化与时代背景
一、幼年时代的家族思维传承
当中国老人自杀率占中国各年龄段第一名位置的时候,我们去关注空巢老人,就不能只在家庭局部思考了,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整体的文化本身。21世纪初期的空巢老人,他们出生的年代大约是上世纪30~50年代,而家长制的中国式家庭,决定了晚清时代出生的爷爷奶奶的地位尊贵,以慈禧为代表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种绝不爱护国民的弱民统治思想就会通过晚清式家长制传承继续传播至孙辈,孙辈从小学习的就是不自爱、不敢自爱、怕自己做错、自己是累赘、自己没用、怕自己付出的不够做的不对,家人会埋怨等传统教育的思想,这是导致当今空巢老人的家族继承性心灵苦难的文化根源。这些老人的幼年记忆与成长期的家庭教育是已经客观发生的历史性事件,很难通过外在的安抚或教育,将这些老人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思维习惯改变。这种思维性痛苦在女性老年人中可能表现的更为显著。
二、成年后的子女捆绑
出生于上世纪30~50年代的人,他们经历长年战乱后的百废待兴与各种革命时代,几乎属于没有接受常规教育的一代人,成年后,他们大脑里能够工作的价值观念,除了养儿防老男尊女卑等,几乎就是革命主义了。但革命主义无法带来老年的心灵寄托,能够陪伴到老的,除了思考身体各种病痛、退休金下个月怎样、隔壁老王咋突然就走了,剩下的就是儿子怎么不管我,我一辈子养个儿女,不就是为了今天能伺候我吗?当空巢老人各种情绪、情感上的亲子关系渴求无法获得满足时,老年人的大脑中,基本就没有了其他的趣味了。以至于许多去美国养老的老人,都去赌场虚度时光,挥霍着不断老去的无聊日子。 三、夫妻关系的难以共鸣
海淀法院的调查结果显示,1980年,因“性格不合”而要求离婚的中老年人为0%,2001年增长到13.7%,2003年增至37%,16年过去了,如今中国老人的离婚率节节攀升,甚至有赶超青年人离婚率的趋势。30~50年代的人结婚的年代,还存在组织包办、门当户对等因素,导致这代老年人的夫妻关系令人羡慕的比例不足,这也增加了这一代空巢老人的身心压力。
让空巢老人过得更美好?
一、宠物陪伴
美国养老院曾经与动物收容所合作,让老人与动物作伴,尤其刚出生的猫咪幼崽,让老人的生活充满了热情,从低迷浑噩的状态内很快走出来。空巢老人可以尝试饲养宠物,增加生活乐趣。
二、出租空闺房屋
美国为了解决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冷的问题,开发专门的一款app,讓老人与留学生共住,留学生有了家一般的居所,空巢老人也有了生活上新的乐趣,与一些很Young很年轻的外国年轻人,讨论天文地理各国风情。对于有空闲房屋的空巢老人,建议可以招租附近的大学生或年轻人共同居住,不仅仅可以每个月多些收入解决对经济的担忧,新鲜血液来到生活中,也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出现问题时,有人关照。
三、实施少数人群居制
可以将区域内的空巢老人聚集在便利店、药店、书报亭、快餐外卖、保沽等生活设施丰富的区域,几个人居于一室,寻找些共同的乐趣,比如一起遛弯、养生操、画画、书法、象棋、钓鱼、游泳、乐器等,这种居住模式比养老院自由,空巢老人住在一起相互可以照应,可以用共同的兴趣与有意义的活动终止胡思乱想的孤独感。老人共同分担生活成本,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服务,比如上门保洁、上门保健等。
四、社区活动
目前我国基本每个社区都设有老年人的活动及看护照料中心,每周定期举办老年人喜欢的健康、书画、运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有效帮助空巢老人获得积极生活的乐趣。
培养兴趣:空巢老人可以把过去的许多遗憾弥补,培养自己新的兴趣,无论在社区、老年大学还是其他社团内,都可以将年轻时没有完成的愿望实现,琴棋书画,无所不学,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没有兴趣的生活就没有乐趣,有乐趣的晚年,就不再觉得空巢内孤独。
五、高科技辅助
空巢老人需要配备高科技的求助设备,比如美国就给空巢老人配备紧急情况下的求助机器,类似于手机,在家里出现紧急情况或身体突然不适时,老人可以直接通过机器上的简单按钮呼叫外界,获得快速帮助。这在中国的空巢老人中也是十分需要普及的一类可以简单操作的,可随身携带的呼救设备。
六、远程物联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空巢老人的子女、朋友或社区服务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帮助空巢老人完成一些自动化的生活辅助,比如遥控扫地机器人自动打扫房间,远程视频看到老人的状况,远程开启电视或电子设备与老人视频或语音对话,甚至可以远程帮老人提前烧好洗澡水。
七、保姆护工
对于空巢老人,可以雇佣全天或小时计算的保姆、护工或保健人员,上门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家务、生活或情绪问题。子女不方便陪伴老人的时候,可以请其他人来陪伴下自己的父母。人类是群居的物种,友善和睦的态度都是令人欢喜的,可以看同城服务或家政公司内各种有利于老人生活的服务,每周或定期订购一次,陪伴空巢老人,缓解老人孤单的心情。
总之,只要社会、社区、子女与亲朋好友用心,照顾空巢老人,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并不困难。我们已经进入了科技化智能化服务化十足的时代,开动脑筋,完全有可能提升空巢老人的生活品质与情绪状态,降低空巢老人的自杀率,提升空巢老人的健康与生活品质。
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统计称,截止到2018年7月11日全球人口数量介于75亿~76亿之间,在这75亿多人内,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9.62億,占全球总人口约12.8%,全世界人类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而预估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达到98亿,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约为3l亿。
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亿,占总人口的11.4%。日本这个比例更高——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7.8%,成为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老龄化人口比例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一组与经济有关的自杀率
身边没有子女陪伴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随着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空巢老人逐步成为各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东西方各国的文化与生活习俗有怎样的差异,老年人都有积极快乐、平淡宁静或悲观消极这些状态,以抑郁自杀这一典型的悲观消极的状态为例,亚洲65岁以上老人在过去几十年自杀率飙升,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地区,该问题尤为突出。世界卫生组织发现,亚洲发展较快的国家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和新加坡,老年人自杀率都很高。经济进步后家庭收入增加理应能够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更好的照顾,但经济落后的国家,老年人的自杀率很低并且较为平稳,这类不发达国家包括: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和斯里兰卡。
这一数据表明,物质生活或许并不能带给亚洲老年人最为根本的幸福,亚洲地区的老年人更喜欢在与年轻或年幼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以及生活的慰藉。欧美国家所有年龄阶段的人与亚洲文化比较都相对较为自由独立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捆绑弱,依赖性更低,所以信仰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欧美国家空巢老人的自杀率就低很多。
中国老年人自杀率高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地区,以新加坡的华人老年男性为例,曾经以自杀率高居全世界第二而令心理学家极度震惊,震惊的原因在于,同样是居住生活在新加坡这个小岛内,马来西亚人与新加坡人的自杀率只有华人老年男性自杀率的三十分之一,子女不愿意与老年人同住,是心理学家调查后给出的这一奇怪现象的解释。有报道称目前我国自杀率最高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其中9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
东西方文化差异
对于所有国家而言,悲观消极虽然都是一部分空巢老人无法回避的客观问题,但这在过度依赖子女的亚洲某些国家表现的比欧美国家更加明显。欧美国家的老人,由于所信仰的家庭观念与东方文化十分不同,一些欧美空巢老人进入空巢状态时,很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人生终于解放了,可以自由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所以,对于家庭观念太重的东方国度,空巢可能更是老人的悲剧命运的起点,而对于西方文明而言,空巢老人会一定程度上认为子女的离家居住是一种新生。观念的差异决定了各个国家大部分空巢老人晚年的命运走向。
空巢后更加幸福的国度:有研究对芬兰、德国、日本、英国、以色列、西班牙等多个国家进行跨文化比较后发现,空巢并不代表晚年一定出现社交孤立,这些发达国家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正因为孩子不在身边,反而能充分享受自由,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结识朋友、休闲娱乐等。
空巢后十分痛苦的国度:一定包括中国。1991年,在中国台湾金马奖上一举斩获十个奖项的《推手》(Pushing Hands),由李安导演执演,就是展现的美国华裔家庭的“空巢老人”的痛苦问题。不仅仅前文所提及的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人老人,甚至居住在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空巢华人老人,都在全世界跨文化区域的比较中,位于更加痛苦、更加将自杀付诸于实践的群体内。不仅如此,就连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在全世界都排名第一,并且据有关数据表明这一排名自2011年开始就不再被任何其他国家所撼动。不仅仅是很大比例的空巢中国老人痛苦,连有暖巢有家长照顾的中国儿童,许多也都是痛苦不堪的,全国人民都用自杀率表示着自己内心的苦楚。
不得不思考的中国文化与时代背景
一、幼年时代的家族思维传承
当中国老人自杀率占中国各年龄段第一名位置的时候,我们去关注空巢老人,就不能只在家庭局部思考了,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整体的文化本身。21世纪初期的空巢老人,他们出生的年代大约是上世纪30~50年代,而家长制的中国式家庭,决定了晚清时代出生的爷爷奶奶的地位尊贵,以慈禧为代表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种绝不爱护国民的弱民统治思想就会通过晚清式家长制传承继续传播至孙辈,孙辈从小学习的就是不自爱、不敢自爱、怕自己做错、自己是累赘、自己没用、怕自己付出的不够做的不对,家人会埋怨等传统教育的思想,这是导致当今空巢老人的家族继承性心灵苦难的文化根源。这些老人的幼年记忆与成长期的家庭教育是已经客观发生的历史性事件,很难通过外在的安抚或教育,将这些老人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思维习惯改变。这种思维性痛苦在女性老年人中可能表现的更为显著。
二、成年后的子女捆绑
出生于上世纪30~50年代的人,他们经历长年战乱后的百废待兴与各种革命时代,几乎属于没有接受常规教育的一代人,成年后,他们大脑里能够工作的价值观念,除了养儿防老男尊女卑等,几乎就是革命主义了。但革命主义无法带来老年的心灵寄托,能够陪伴到老的,除了思考身体各种病痛、退休金下个月怎样、隔壁老王咋突然就走了,剩下的就是儿子怎么不管我,我一辈子养个儿女,不就是为了今天能伺候我吗?当空巢老人各种情绪、情感上的亲子关系渴求无法获得满足时,老年人的大脑中,基本就没有了其他的趣味了。以至于许多去美国养老的老人,都去赌场虚度时光,挥霍着不断老去的无聊日子。 三、夫妻关系的难以共鸣
海淀法院的调查结果显示,1980年,因“性格不合”而要求离婚的中老年人为0%,2001年增长到13.7%,2003年增至37%,16年过去了,如今中国老人的离婚率节节攀升,甚至有赶超青年人离婚率的趋势。30~50年代的人结婚的年代,还存在组织包办、门当户对等因素,导致这代老年人的夫妻关系令人羡慕的比例不足,这也增加了这一代空巢老人的身心压力。
让空巢老人过得更美好?
一、宠物陪伴
美国养老院曾经与动物收容所合作,让老人与动物作伴,尤其刚出生的猫咪幼崽,让老人的生活充满了热情,从低迷浑噩的状态内很快走出来。空巢老人可以尝试饲养宠物,增加生活乐趣。
二、出租空闺房屋
美国为了解决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冷的问题,开发专门的一款app,讓老人与留学生共住,留学生有了家一般的居所,空巢老人也有了生活上新的乐趣,与一些很Young很年轻的外国年轻人,讨论天文地理各国风情。对于有空闲房屋的空巢老人,建议可以招租附近的大学生或年轻人共同居住,不仅仅可以每个月多些收入解决对经济的担忧,新鲜血液来到生活中,也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出现问题时,有人关照。
三、实施少数人群居制
可以将区域内的空巢老人聚集在便利店、药店、书报亭、快餐外卖、保沽等生活设施丰富的区域,几个人居于一室,寻找些共同的乐趣,比如一起遛弯、养生操、画画、书法、象棋、钓鱼、游泳、乐器等,这种居住模式比养老院自由,空巢老人住在一起相互可以照应,可以用共同的兴趣与有意义的活动终止胡思乱想的孤独感。老人共同分担生活成本,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服务,比如上门保洁、上门保健等。
四、社区活动
目前我国基本每个社区都设有老年人的活动及看护照料中心,每周定期举办老年人喜欢的健康、书画、运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有效帮助空巢老人获得积极生活的乐趣。
培养兴趣:空巢老人可以把过去的许多遗憾弥补,培养自己新的兴趣,无论在社区、老年大学还是其他社团内,都可以将年轻时没有完成的愿望实现,琴棋书画,无所不学,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没有兴趣的生活就没有乐趣,有乐趣的晚年,就不再觉得空巢内孤独。
五、高科技辅助
空巢老人需要配备高科技的求助设备,比如美国就给空巢老人配备紧急情况下的求助机器,类似于手机,在家里出现紧急情况或身体突然不适时,老人可以直接通过机器上的简单按钮呼叫外界,获得快速帮助。这在中国的空巢老人中也是十分需要普及的一类可以简单操作的,可随身携带的呼救设备。
六、远程物联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空巢老人的子女、朋友或社区服务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帮助空巢老人完成一些自动化的生活辅助,比如遥控扫地机器人自动打扫房间,远程视频看到老人的状况,远程开启电视或电子设备与老人视频或语音对话,甚至可以远程帮老人提前烧好洗澡水。
七、保姆护工
对于空巢老人,可以雇佣全天或小时计算的保姆、护工或保健人员,上门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家务、生活或情绪问题。子女不方便陪伴老人的时候,可以请其他人来陪伴下自己的父母。人类是群居的物种,友善和睦的态度都是令人欢喜的,可以看同城服务或家政公司内各种有利于老人生活的服务,每周或定期订购一次,陪伴空巢老人,缓解老人孤单的心情。
总之,只要社会、社区、子女与亲朋好友用心,照顾空巢老人,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并不困难。我们已经进入了科技化智能化服务化十足的时代,开动脑筋,完全有可能提升空巢老人的生活品质与情绪状态,降低空巢老人的自杀率,提升空巢老人的健康与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