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创新 质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5-01
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则应注重学生良好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呢?现根据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在氛围中融入创新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相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比如提出一个问题:“两天共生产面粉多少吨?”让学生联想與它有关的可能是哪些条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景,能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在模仿中尝试创新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模仿。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示范和学生有目的地模仿,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尝试创新。
如,在教学“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时,可按下面过程设计教学:①观察,教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回答“图上画了些什么?”的问题;②模仿,让学生模仿上面例题,照图一边看图,一边编出几种不同的数学应用题。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过程,是一个以模仿带创造,再创造中有模仿的过程。③创新,出示4×6=?的算式,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编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从“看图编题”过渡到“看算式编题”,这时学生同化的平衡已被打破,他们开始了创造性的想象,将模仿的东西进行内化,再根据个人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尝试了创新。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创新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有时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有人实验得出:人对知识的吸引,如果只是听和看的话,只能吸收50%,加上动手的话,则能吸收90%。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创新乐趣。如,在教学“长方形认识”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想办法找出长方形的特征。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通过测量发现一组对边相等;有的通过对折发现一组对边也相等;有的通过一边与另一边比的方法发现这个特点,还有的用剪下来比的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这里,学生们在操作中找到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也体验到了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结论可以有不同方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四、让学生在质疑中经历创新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并及时给以适当的评价。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己用长方形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两个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折法, 这时,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他们是以对边的中间点来对折的,要是不以这两个点对折吗?”看,这就是可贵的智慧火花!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立即让同学们讨论:“不以这两个点来对折,能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吗?”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被感兴趣。上面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涟漪。讨论中学生们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提出了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迅速的表达了多种想法:(1)一两个顶点来对折,如: ;(2)经过对边一点任意去折,如: 。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质疑中经历创新。
五、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营造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下,“交流讨论”已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针对某些学生一时吃不准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学生的讨论把课堂营造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场所,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这样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王东强的爸爸准备在自己家的后院砌一个周长是60米的小花园。怎样砌,砌出的花园的面积最大,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在分组讨论中同学们有的说要围成三角形,有的要围成四边形。围成三角形的又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围成四边形的又分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有的还考虑到了花园的一边靠墙或不靠墙两种情况,真是创新的方法比比皆是,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争辩、计算、对比、猜想,得到了这样的规律:利用墙,围成四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围成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这里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不可能有一个精确的结论,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创新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这位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活动,精心营造创新的结果。
六、让学生在猜想中萌发创新
猜想是数学思维方式中的一种思维形式。他是未经分析而作出对问题进行合理想法的一种思维。著名科学家牛顿曾讲过:“没有大脑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所以,猜想是一种飞跃式的创新思维。现代许多领域中的探索活动中都进行着猜想,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应通过让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大胆猜想中萌发创新意识,唤起创新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猜想。例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 )=4……3,在学生尝试填出后进一步巩固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进而提出“在一个余数的除法中,如果除数是5,它的余数有可能是几?”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尝试猜想,最后再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正确。这样,就能使学生体会到猜想中可以萌发创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思维情境,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实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5-01
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则应注重学生良好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呢?现根据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在氛围中融入创新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相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比如提出一个问题:“两天共生产面粉多少吨?”让学生联想與它有关的可能是哪些条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景,能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在模仿中尝试创新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模仿。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示范和学生有目的地模仿,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尝试创新。
如,在教学“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时,可按下面过程设计教学:①观察,教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回答“图上画了些什么?”的问题;②模仿,让学生模仿上面例题,照图一边看图,一边编出几种不同的数学应用题。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过程,是一个以模仿带创造,再创造中有模仿的过程。③创新,出示4×6=?的算式,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编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从“看图编题”过渡到“看算式编题”,这时学生同化的平衡已被打破,他们开始了创造性的想象,将模仿的东西进行内化,再根据个人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尝试了创新。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创新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有时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有人实验得出:人对知识的吸引,如果只是听和看的话,只能吸收50%,加上动手的话,则能吸收90%。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创新乐趣。如,在教学“长方形认识”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想办法找出长方形的特征。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通过测量发现一组对边相等;有的通过对折发现一组对边也相等;有的通过一边与另一边比的方法发现这个特点,还有的用剪下来比的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这里,学生们在操作中找到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也体验到了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结论可以有不同方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四、让学生在质疑中经历创新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并及时给以适当的评价。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己用长方形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两个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折法, 这时,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他们是以对边的中间点来对折的,要是不以这两个点对折吗?”看,这就是可贵的智慧火花!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立即让同学们讨论:“不以这两个点来对折,能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吗?”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被感兴趣。上面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涟漪。讨论中学生们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提出了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迅速的表达了多种想法:(1)一两个顶点来对折,如: ;(2)经过对边一点任意去折,如: 。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质疑中经历创新。
五、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营造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下,“交流讨论”已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针对某些学生一时吃不准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学生的讨论把课堂营造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场所,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这样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王东强的爸爸准备在自己家的后院砌一个周长是60米的小花园。怎样砌,砌出的花园的面积最大,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在分组讨论中同学们有的说要围成三角形,有的要围成四边形。围成三角形的又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围成四边形的又分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有的还考虑到了花园的一边靠墙或不靠墙两种情况,真是创新的方法比比皆是,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争辩、计算、对比、猜想,得到了这样的规律:利用墙,围成四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围成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这里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不可能有一个精确的结论,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创新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这位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活动,精心营造创新的结果。
六、让学生在猜想中萌发创新
猜想是数学思维方式中的一种思维形式。他是未经分析而作出对问题进行合理想法的一种思维。著名科学家牛顿曾讲过:“没有大脑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所以,猜想是一种飞跃式的创新思维。现代许多领域中的探索活动中都进行着猜想,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应通过让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大胆猜想中萌发创新意识,唤起创新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猜想。例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 )=4……3,在学生尝试填出后进一步巩固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进而提出“在一个余数的除法中,如果除数是5,它的余数有可能是几?”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尝试猜想,最后再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正确。这样,就能使学生体会到猜想中可以萌发创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思维情境,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实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