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7-01
以多媒体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把生动逼真的动画图象,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等有机地结合并显示在大屏幕上,这样则较好地攻克了以往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了学生智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优化了课堂结构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后,相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与计算机连接的电视机显示器上出现了画面,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萤屏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 ,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 ,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揭示抽象面纱学生学习知识。
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蓝、绿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同学们面对自己的发现,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輔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增加课堂容量,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技能。
利用多媒体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书本列举了很多的例子,虽然其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图片的数量,但多数仍是干巴巴的文本文字,看上去苍白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书本中提及的事例在互联网、教学光盘中搜索相关素材。从而向学生展示现实世界中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实物,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如书本上所说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这就是数学”。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既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
四、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要坚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善于利用,不断探索,把信息技术自觉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更自然、更自主、更高效,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楼黄芳.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3]程新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的整合初探
[4]浅谈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
以多媒体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把生动逼真的动画图象,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等有机地结合并显示在大屏幕上,这样则较好地攻克了以往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了学生智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优化了课堂结构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后,相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与计算机连接的电视机显示器上出现了画面,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萤屏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 ,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 ,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揭示抽象面纱学生学习知识。
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蓝、绿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同学们面对自己的发现,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輔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增加课堂容量,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技能。
利用多媒体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书本列举了很多的例子,虽然其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图片的数量,但多数仍是干巴巴的文本文字,看上去苍白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书本中提及的事例在互联网、教学光盘中搜索相关素材。从而向学生展示现实世界中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实物,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如书本上所说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这就是数学”。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既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
四、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要坚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善于利用,不断探索,把信息技术自觉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更自然、更自主、更高效,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楼黄芳.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3]程新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的整合初探
[4]浅谈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