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本文通过对中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保证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成因;对策
1.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问题
1.1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粮食需求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相关农业政策,有效地稳定了我国粮食生产产量,增加了我国粮食自给比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1.2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一是种粮比较收益下降,农民弃种现象明显。农业收入单位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民弃种,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好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部分地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趋势。农村劳动力种植农业经济作物与进城务工相比,收入效益明显偏低。因此,保持粮食生产稳定、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难度加大。
二是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工业化加速提升,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工业用地等方面占据大量耕地,农业耕地面积逐年锐减。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但据统计2014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61亿hm2,耕地面积减少,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危机。其次,耕地质量下降,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政府采取占补平衡的方法使得耕地总量不变,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劣等地换优质地、低产田换高产田的现象,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对我国粮食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三是水资源匮乏,农业耕地用水量减少。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型国家,全国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仅有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占世界排名第110位。据统计2004—2018年期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40mm,较比全世界年均降水量减少34%,水资源的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构成。从供水总量来看,农业水资源用量会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可供农业利用的水资源会逐年减少,并且由于工业用水等方面对农业用水的挤兑,农业耕地可利用的水资源将会大幅度减少。
四是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粮食安全。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一方面,农业耕地收到风、雪、旱、涝、等自然灾祸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产生的农业耕地、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不利于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应对灾害能力弱,对原本薄弱的粮食安全又是一锤重击。从农业方面看,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但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为化生态环境的破坏。
2.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近些年来,在国家“两个市场”的战略下,我国粮食基本上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的粮食作物依靠“国内市场”就能得到保障,仅仅个别品种需要借助于“国际市场”来补充。但是,影响我国地方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形势不容乐观。
(1)工业化、城市化对粮食生产威胁。这种缘由的产生主要是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的侵袭与扩张。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生产的博弈,一方面,实施强国战略必须发展工业,推进城市化,以促进经济的崛起与国家的复兴,另一方面,保障民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必须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无工不富”与“无粮不稳”同样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国家一再强调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可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下,农业有效耕地面积在不断锐减,如何守得住这“18亿亩”的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2)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当前,我国各地农村的集体经济力量很薄弱,那些建设于集体经济时代的农田水利设施早已年久失修,抗灾抗旱能力越来越薄弱,甚至有些农业基础设施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早已经千疮百孔,成为废墟。尽管国家目前已经察觉到这种紧迫感,也投入了资金等,试图改善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农民在旱灾、洪涝的侵袭下依然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最近几年,干旱不时侵袭我国西南地区,造成耕地受旱、作物受旱,甚至人、畜饮水困难。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和粮食的稳步增长,从而对我国地方乃至全国粮食安全造成冲击。
(3)农业生产成本增大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也大幅增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热情。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全国上下会出现一片“抱怨声”,农民不断受到责备,似乎农民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可是,当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时,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本的情况下,可又有谁会“悯农”呢?尤其,当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颗粒无收时,谁又能体味到农民的“痛苦”。因此上说,当农民种粮的收入远低于打工收入时,当生产资料的涨幅远远大于粮价的涨幅时,农民宁愿土地荒芜,也不会再去投资的,这种状况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4)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滞后。农业科技是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生产的“软实力”。尽管在历史上农业科技一度成为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在促进粮食丰收,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國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仍然不强。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普及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政府的有有效推广与实施。例如,农民对作物种子的选择,完全是依靠街坊邻居的影响,缺乏国家的宣传与指导。二是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不足。现在,国家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采取“逢进必考”的措施,造成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从事基层科技开发与推广的人越来越少,农业科技推广缺乏新鲜的血液。当前,乡镇政府懂农业生产的人可谓像孔乙己碗里的茴香豆一样,“多乎哉,不多也!”三是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还有限,一些农业科技人员往往被抽调去从事乡镇其他公务,例如,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另外,国家对农村搞科研开发的农民缺乏有效的奖励、扶持措施。 (5)国家粮食调控体制不健全。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市场放开了粮食收购与价格,那么如何在市场经济情形下确保粮食安全是很值得探讨的课题。例如,当国家利益与粮食企业的利益产生冲突时,粮食企业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很难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甚至乘机抬高粮价,再如,地方粮食企业压低收购价格,农民的利益难以保障,从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再如,有些粮食企业不执行国家政策出现“亏库”等等,这些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3.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与对策
(1)建立国家粮食生产保护区。借鉴和参考国外粮食安全措施。同时,基于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等因素制约,考虑到我国的人多地少、粮食缺口大的局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与迫切。我国在山东、河南、湖南等多个省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区,其中十三个区域占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比重三分之二,粮食总产量也达到全国产量五分之四以上。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如果将当前粮食优质生产区保护好、安定好,根据我国国情,选取优质地区扩大粮食生产保护区,对其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将地区粮食高产优势转化为地区经济优势,同时带动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将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粮食需求,同时更加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推行立法,节约粮食。数据显示,单位粮食增产比率明显低于减少单位粮食浪费效益的损失,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耕地和水资源上的浪费。因此,在各自环节减少粮食的损失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同时,在政府、社会、人民多方共同参与下,利用农业创新技术代替传统、低效的农业技术也同样必要。《粮食法》进行了修改完善,规定了节约减损的措施和制度;明确了粮食节约减损制度,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另外,加强教育,让全社会把粮食作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来珍惜,从减损中“增产”。
在我国,节约食物属于良好的传统美德。近些年来,粮食生产一直在持续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粮食价格比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节约粮食等氛围一直在持续的减弱,浪费粮食以及不节约粮食等现象变得非常突出。按照有关专家的调查以及计算,我国每年损失以及浪费的食物非常多,甚至可以高达数百亿公斤,这令人非常震惊。前内贸部对22个省当中的574个县的1,400多个地点实施了详细调查,发现生产之后的具体谷物损失率大致为18.1%,大致为826亿公斤,其中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可以进行杜绝或者减少。如果可以对于浪费的谷物回收20%,那么每年就会增加大致165亿公斤,这样就会使得全国的谷物产量得到每年的增长。为此,建议每年实施“节粮工程”,使用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粮食的收割,储藏,运输,购买,消费以及销售等损失与浪费得到减少,这样就会形成节约粮食的社会氛围。
(3)保护生态资源,合理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耕地和水资源,必须加强对要素资源的保护。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合理转变传统粮食生产方式,将追求粮食产量和注重粮食质量有机结合,多个角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主粮种植面积。此外,工商资本对农民要形成带动、辐射效应,避免挤出效应的出现,使工商资本能够流入到农业生产中最薄弱环节中去。
(4)利用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关键在于科技。加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动力的主导作用,以满足国民粮食需求为核心要点,加上粮食科技工作者的紧紧依存,对准聚焦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需求,攻克绿色生态储粮、粮情监测预警和信息技术运用等多重科技难题,努力提升糧食产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提升农民素质,保障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加大
农业生产模式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农民教育水平低下等。因此只有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加大,才可以使得农民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才可以使得农业进一步实现转型。为了保障农民素质的提升,除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外,大力的促进农村职业技术等教育,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成因;对策
1.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问题
1.1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粮食需求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相关农业政策,有效地稳定了我国粮食生产产量,增加了我国粮食自给比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1.2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一是种粮比较收益下降,农民弃种现象明显。农业收入单位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民弃种,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好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部分地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趋势。农村劳动力种植农业经济作物与进城务工相比,收入效益明显偏低。因此,保持粮食生产稳定、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难度加大。
二是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工业化加速提升,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工业用地等方面占据大量耕地,农业耕地面积逐年锐减。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但据统计2014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61亿hm2,耕地面积减少,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危机。其次,耕地质量下降,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政府采取占补平衡的方法使得耕地总量不变,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劣等地换优质地、低产田换高产田的现象,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对我国粮食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三是水资源匮乏,农业耕地用水量减少。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型国家,全国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仅有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占世界排名第110位。据统计2004—2018年期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40mm,较比全世界年均降水量减少34%,水资源的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构成。从供水总量来看,农业水资源用量会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可供农业利用的水资源会逐年减少,并且由于工业用水等方面对农业用水的挤兑,农业耕地可利用的水资源将会大幅度减少。
四是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粮食安全。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一方面,农业耕地收到风、雪、旱、涝、等自然灾祸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产生的农业耕地、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不利于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应对灾害能力弱,对原本薄弱的粮食安全又是一锤重击。从农业方面看,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但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为化生态环境的破坏。
2.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近些年来,在国家“两个市场”的战略下,我国粮食基本上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的粮食作物依靠“国内市场”就能得到保障,仅仅个别品种需要借助于“国际市场”来补充。但是,影响我国地方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形势不容乐观。
(1)工业化、城市化对粮食生产威胁。这种缘由的产生主要是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的侵袭与扩张。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生产的博弈,一方面,实施强国战略必须发展工业,推进城市化,以促进经济的崛起与国家的复兴,另一方面,保障民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必须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无工不富”与“无粮不稳”同样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国家一再强调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可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下,农业有效耕地面积在不断锐减,如何守得住这“18亿亩”的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2)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当前,我国各地农村的集体经济力量很薄弱,那些建设于集体经济时代的农田水利设施早已年久失修,抗灾抗旱能力越来越薄弱,甚至有些农业基础设施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早已经千疮百孔,成为废墟。尽管国家目前已经察觉到这种紧迫感,也投入了资金等,试图改善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农民在旱灾、洪涝的侵袭下依然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最近几年,干旱不时侵袭我国西南地区,造成耕地受旱、作物受旱,甚至人、畜饮水困难。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和粮食的稳步增长,从而对我国地方乃至全国粮食安全造成冲击。
(3)农业生产成本增大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也大幅增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热情。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全国上下会出现一片“抱怨声”,农民不断受到责备,似乎农民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可是,当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时,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本的情况下,可又有谁会“悯农”呢?尤其,当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颗粒无收时,谁又能体味到农民的“痛苦”。因此上说,当农民种粮的收入远低于打工收入时,当生产资料的涨幅远远大于粮价的涨幅时,农民宁愿土地荒芜,也不会再去投资的,这种状况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4)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滞后。农业科技是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生产的“软实力”。尽管在历史上农业科技一度成为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在促进粮食丰收,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國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仍然不强。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普及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政府的有有效推广与实施。例如,农民对作物种子的选择,完全是依靠街坊邻居的影响,缺乏国家的宣传与指导。二是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不足。现在,国家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采取“逢进必考”的措施,造成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从事基层科技开发与推广的人越来越少,农业科技推广缺乏新鲜的血液。当前,乡镇政府懂农业生产的人可谓像孔乙己碗里的茴香豆一样,“多乎哉,不多也!”三是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还有限,一些农业科技人员往往被抽调去从事乡镇其他公务,例如,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另外,国家对农村搞科研开发的农民缺乏有效的奖励、扶持措施。 (5)国家粮食调控体制不健全。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市场放开了粮食收购与价格,那么如何在市场经济情形下确保粮食安全是很值得探讨的课题。例如,当国家利益与粮食企业的利益产生冲突时,粮食企业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很难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甚至乘机抬高粮价,再如,地方粮食企业压低收购价格,农民的利益难以保障,从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再如,有些粮食企业不执行国家政策出现“亏库”等等,这些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3.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与对策
(1)建立国家粮食生产保护区。借鉴和参考国外粮食安全措施。同时,基于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等因素制约,考虑到我国的人多地少、粮食缺口大的局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与迫切。我国在山东、河南、湖南等多个省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区,其中十三个区域占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比重三分之二,粮食总产量也达到全国产量五分之四以上。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如果将当前粮食优质生产区保护好、安定好,根据我国国情,选取优质地区扩大粮食生产保护区,对其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将地区粮食高产优势转化为地区经济优势,同时带动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将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粮食需求,同时更加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推行立法,节约粮食。数据显示,单位粮食增产比率明显低于减少单位粮食浪费效益的损失,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耕地和水资源上的浪费。因此,在各自环节减少粮食的损失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同时,在政府、社会、人民多方共同参与下,利用农业创新技术代替传统、低效的农业技术也同样必要。《粮食法》进行了修改完善,规定了节约减损的措施和制度;明确了粮食节约减损制度,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另外,加强教育,让全社会把粮食作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来珍惜,从减损中“增产”。
在我国,节约食物属于良好的传统美德。近些年来,粮食生产一直在持续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粮食价格比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节约粮食等氛围一直在持续的减弱,浪费粮食以及不节约粮食等现象变得非常突出。按照有关专家的调查以及计算,我国每年损失以及浪费的食物非常多,甚至可以高达数百亿公斤,这令人非常震惊。前内贸部对22个省当中的574个县的1,400多个地点实施了详细调查,发现生产之后的具体谷物损失率大致为18.1%,大致为826亿公斤,其中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可以进行杜绝或者减少。如果可以对于浪费的谷物回收20%,那么每年就会增加大致165亿公斤,这样就会使得全国的谷物产量得到每年的增长。为此,建议每年实施“节粮工程”,使用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粮食的收割,储藏,运输,购买,消费以及销售等损失与浪费得到减少,这样就会形成节约粮食的社会氛围。
(3)保护生态资源,合理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耕地和水资源,必须加强对要素资源的保护。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合理转变传统粮食生产方式,将追求粮食产量和注重粮食质量有机结合,多个角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主粮种植面积。此外,工商资本对农民要形成带动、辐射效应,避免挤出效应的出现,使工商资本能够流入到农业生产中最薄弱环节中去。
(4)利用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关键在于科技。加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动力的主导作用,以满足国民粮食需求为核心要点,加上粮食科技工作者的紧紧依存,对准聚焦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需求,攻克绿色生态储粮、粮情监测预警和信息技术运用等多重科技难题,努力提升糧食产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提升农民素质,保障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加大
农业生产模式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农民教育水平低下等。因此只有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加大,才可以使得农民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才可以使得农业进一步实现转型。为了保障农民素质的提升,除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外,大力的促进农村职业技术等教育,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农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