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切入,相同效果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定教学目标的统领下,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者何为主导,是我们一线教师应当思考和把握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公认是教学内容更重要,但具体到操作层面,问题还是不少。恰逢市里组织了一次“中小学教学衔接研讨会”,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同课异构,执教《匆匆》一文,能对进一步澄清这一问题有所启示。因此特选取其中的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一、 文本解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字、每一句都值得品味,吟诵。如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写“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先开篇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寥寥数笔,给读者勾画了一个淡淡的画面,引发了淡淡的愁思。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引发情绪,在于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出现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更在于用自然现象的荣枯更替,反衬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由此,作者以一连串的疑问“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透出对时间“一去不复返” 的怅然若失的情绪。
  二、 教学片段
  同课异构的目的在于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产生有益的“互补共振”效应,促进不同教学风格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次活动中,两位教师对同样教材的不同处理,集中体现在切入点的不同上。
  【小学教师教学《匆匆》第一自然段】
  总的来说是由情感切入,朗读中感悟,由感悟而美读。
  1.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一自然段,你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 交流讨论。
  之一:大自然的景象更替轮回与时间一去不复返进行对比,更突出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更能体现作者的无奈、惋惜之情。
  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师生合作朗读。集体读)注意抓“但是”读出前后的对比。
  之二:一连串惶惶然的追问体现了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和着急。
  感情朗读,读出追问的语气。
  3. 配乐朗读。
  【初中教师教学《匆匆》第一自然段】
  主要是由写法切入,在比较中感悟,由感悟而美读。
  1. 比较写法。
  师:老师读了第一段之后,把这一段概括了一下,我觉得我写的比朱自清写的更简洁、明了,大家来评评看。
  出示: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
  (1)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朱自清先写燕子、杨柳、桃花去了可以再来,与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体现了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惋惜。并且这个对比强烈地体现在“但是”一词上,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转折、对比的语气来。
  (2) 要是只写其中的一种会怎样?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原文形成排比,使句子更整齐,便于抒情;形成音律美,读起来更有味道。
  2. 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名读,比较读,配乐读)要求读出对比、排比的语气。
  三、 反思
  1. 教学内容相同。从两位教师的教学来看,都体现了相近的教学定位:对于这样优美的散文,教学中重在朗读,重在积累。因此,对这一段教学内容的确定,他们都抓了以下三个方面:(1)体会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惋惜、着急的感情。(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积累语言。(3)领会文章写作方法“排比、对比、追问”的妙处。
  2. 教学方法有差异。虽然教学内容相同,学生程度相同(本次中小学衔接,上课的学生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但教学切入点不同。初中教师由“写法”切入,是理性的赏析;小学教师由“情感”切入,是感性的品读。初中教师认为,这段文字意思的理解,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不难,重点应放在对语言适度的品味和大量的朗读积累上。因此,通过改写后的内容与原文作比较,在比较中明确,作者用对比、排比、追问表达了内心的无奈、惋惜、着急。小学教师认为,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应该从情感入手,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中体悟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惋惜、着急;同时体会对比、排比、追问的好处。在得其语言意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美读。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孰轻孰重?这两个教学片段说明:教学内容的确定更重要。虽然切入点不同,教学方法有不同,但从教学效果来看,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究其原因,是因为两位教师都对教材进行了准确的解读,并且根据年段目标、文章特点及学生基础比较准确地确定了教学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首先明确教学内容、目标。至于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学习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风格作选择。
  (浙江省临海市教研室 317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教学诗歌时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可通过诵读诗句、想象画面、补充信息、寻找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诗人的情绪,发现表达的秘妙。  【关键词】诗歌教学;表达方式;想象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然而,学生阅读时往往只能 “意会”,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揭开诗歌的面纱,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妙。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为例,文中三首诗合在一起才十
每当春天的消息隐隐传来,大地上所有的生命刚刚苏醒,一种无名的激动便会油然升起。暮色苍茫,落日熔金,那些美丽的鸟早已回归山林。  老猎人缓缓走进松林深处。他目光冷峻,神情略显迟疑。那一刻,最后的晚霞照亮了他的灵魂……  许多生命复活了。许多鸟儿唱歌了。山花漫过我的眼帘,一直伸向远方,青青芳草,连着一个又一个春梦。那成群的牛羊,那遍地的牧歌,那无尽的思念,那淡淡的忧伤,是草原永远的企盼吗?  远处的森
【摘 要】第二学段的说明文教学,既要强化文体意识,又要着眼于语段的整体结构、文本的语言表达。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聚焦文本特色,关注文体的知识性和语文性,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通过瞄准语文实践,借助图表、批注、比较、迁移等策略,推进重点段落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直指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  【关键词】说明文;文本特性;第二学段;教学策略  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小朋友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说到这个词的来历,不得不说诗人贾岛为一个字而反复修改的故事。一天,贾岛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僧推月下门”,他开始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的文学家韩愈,是京城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并且还在驴背上不停地做推、敲
哥哥读高中,成绩不怎么好,为了让他将来有一技之长,妈妈决定让他周末去学画画。  刚开始,哥哥不愿意学,但从李老师的画室出来后,他的态度就变了。他说:“好像还挺有意思的!”  画画的第一天,哥哥就捧回一幅他自己的作品,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说:“看,这是我画的!”言语中透着深深的喜悦。妈妈接过来,仔细地一看,连连称赞:“不错,不错,第一天就把三棱锥画得这样有模有样!你很有画画天分,只要努力,成为画家也不
四(1)班和四(3)班的乒乓球比赛就要开始了。  贝贝对宝宝说:“瞧,我们班的选手们已经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了。”  宝宝说:“怎么?他们想干坏事?”  贝贝说:“什么话?他们决心拼搏,夺取冠军,为班级争光。  宝宝问:“那你怎么说他们蠢蠢欲动呢?”  贝贝说:“怎么?错啦?”  宝宝说:“蠢蠢欲动的‘蠢蠢’是昆虫爬动的样子。整个成语是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准备趁机捣乱破坏。比如:为了诱敌深入,我
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关于篮球赛的作文。  豆豆写道:“球赛精彩至极,难以用笔墨形容!”  老师批改道:“作文差劲至极,难以用笔墨形容!”
1.五六岁时,我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杀人的镜头,当时我就想,当演员好倒霉啊,演一部戏把命都送了。  2.小时候听大人说吃了苹果的籽就会从肚脐里长出苹果树来。有一天,我在吃橙子的时候不小心把籽吞了进去,往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天天检查肚脐,担心里面会长出小树芽来。  3.小时候为了爸爸的一句话,我拼命吃胡萝卜。那句话是这样的:小白兔的眼睛之所以这么好看,就是因为它爱吃胡萝卜呀!  4.妈妈说吃酱油会变黑,
有一位赶考的举人途经流言河,乘船过河即将抵岸时,船底漏水,他成了“落汤鸡”。天近黄昏,他来到虚无村寄宿,想烧点水暖暖身子。他往锅中添上水,可火刚点上就被漏锅中的水浇灭了。真是喝口水也塞牙,回想这一天的路遇,他叹道:  船漏漏满锅漏干  他一琢磨这句话,感觉挺有味道,如果再有下联,不就是一副绝好的对联吗?他不断念着“船漏漏满锅漏干”,翻肠倒肚想对上下联,念着念着就昏昏睡去。  这位举人逆水又遇顶头风
【摘 要】造句是学生理解、运用、实践语言的有效训练方式。“勾连内外,激活语境”“修饰形象,扩大句容”“重组变式,举一反三”等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使其表达富有灵性和张力。教师要以学生语言发展的现实为基础,巧妙地给予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造出应用广泛、内容丰富、情感多样的句子。  【关键词】语言发展;造句策略;低段  句子是写作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