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先生讲过: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可见创新精神对一个民族的意义。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思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现有的知识不多,但很少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具有广阔的想像力和创造空间。而且中学生的创造意识更强烈,思路开阔、敏捷、灵活,并有一种追求新目标的欲望和干劲。而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特殊地位,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培养数学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而数学——“思维的体操”,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可行的、必然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遵循以下策略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建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班级学习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各抒己见言无禁忌,自由争论不畏权威,思想撞击坦诚相见,畅所欲言敢于交锋,力排众议不背包袱,情感共鸣热烈讨论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的最佳活动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题、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出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的智力状态。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本性易在5岁、9岁、13岁3个阶段出现下降现象,原因是儿童学会了对环境的妥协、对权威的顺从。建立安全、自由的班级社会气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关键在于教师。为此,教师应在班级里做以下努力:1.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在承认学生具有可以开发的巨大的创造潜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创造性学习或活动。应有的信任是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发挥学生创造力所不可缺少的因素。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允许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想法、行为限制、规定过多、过细,会使学生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压抑,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3.拒绝批评。这是奥斯本“头脑风暴法”的一条重要原则,目的就在于消除个体因害怕自己的想法被批判而产生的阻碍自由发挥的紧张。拒绝批判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利于其创造潜能的发挥。4.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对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赞扬,也可以是奖励。无论什么形式的支持,其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表现,激发他们创造的渴望和热情,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数学学习动机表现在对于数学有选择性的积极态度上。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创造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对于社会生活、科技等方面的意义,数学创造的伟大意义,同时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这是使学生形成数学求知欲的重要条件。可结合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系实际。2.激发学生创造的成就感。在数学章节、阶段学习中,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在创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3.通过创造兴趣的培养可激发良好的创造动机。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数学的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巧妙方法和悠久历史无不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要充分发掘这些因素,使其融汇于教学之中。可以采取:1.创设悱愤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其心理上处于悱愤状态。2.融会贯通,引深拓广。学校的数学教育,不得不把数学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的局部来实施教学,但如果学生把数学知识仅仅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局部,一大堆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堆砌,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要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纵横联系,互相沟通,适度引深,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3.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中的例子一旦提出,必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探讨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创造意识。4.趣闻轶事,寓乐于学。有关数学和数学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很多。例如,《孙子算经》上“韩信点兵”的故事,说被检阅的士兵排成三路纵队时,余2人;排成五路纵队时,余3人;排成七路纵队时,依旧余2人。韩信立即知道总共有多少士兵。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求解同余方程组的问题。还有“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一笔画”问题,“邮递路线”问题,“哈密尔顿周游世界”游戏等。这些有趣的故事和游戏,集趣味性和困难性于一体,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研究兴趣。
三、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对现成的结论、权威的说法产生疑问,并引发思考,进而辨伪去妄,发现真理,这在学习研究中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反权威的能力,要有雅量鼓励学生怀疑现成结论,包括出自自己口中的东西,要耐心回答学生有时甚至是很幼稚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利用教材中不完善的地方,自己偶尔犯一些让学生一眼看不出的错误,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如某年高考题:一个正三棱台的上底和下底周长分别是30cm和20cm,而侧面积等于两底面积之差,求斜高。根据所给条件,完全可以把题目“解出来”,但是只要认真分析:由本题的己知条件可得下底面积=侧面积+上底面积积之和。(这个定理是平面几何定理“多边形任何一边小于其它各边之和”在空间的推广)高考试题存在错误,更何况我们的教材和课本,教师所讲的就都那么正确吗?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不做精神奴隶,这是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自信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才会一批一批地涌现出来。
一、创建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班级学习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各抒己见言无禁忌,自由争论不畏权威,思想撞击坦诚相见,畅所欲言敢于交锋,力排众议不背包袱,情感共鸣热烈讨论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的最佳活动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题、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出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的智力状态。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本性易在5岁、9岁、13岁3个阶段出现下降现象,原因是儿童学会了对环境的妥协、对权威的顺从。建立安全、自由的班级社会气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关键在于教师。为此,教师应在班级里做以下努力:1.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在承认学生具有可以开发的巨大的创造潜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创造性学习或活动。应有的信任是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发挥学生创造力所不可缺少的因素。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允许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想法、行为限制、规定过多、过细,会使学生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压抑,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3.拒绝批评。这是奥斯本“头脑风暴法”的一条重要原则,目的就在于消除个体因害怕自己的想法被批判而产生的阻碍自由发挥的紧张。拒绝批判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利于其创造潜能的发挥。4.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对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赞扬,也可以是奖励。无论什么形式的支持,其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表现,激发他们创造的渴望和热情,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数学学习动机表现在对于数学有选择性的积极态度上。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创造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对于社会生活、科技等方面的意义,数学创造的伟大意义,同时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这是使学生形成数学求知欲的重要条件。可结合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系实际。2.激发学生创造的成就感。在数学章节、阶段学习中,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在创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3.通过创造兴趣的培养可激发良好的创造动机。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数学的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巧妙方法和悠久历史无不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要充分发掘这些因素,使其融汇于教学之中。可以采取:1.创设悱愤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其心理上处于悱愤状态。2.融会贯通,引深拓广。学校的数学教育,不得不把数学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的局部来实施教学,但如果学生把数学知识仅仅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局部,一大堆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堆砌,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要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纵横联系,互相沟通,适度引深,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3.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中的例子一旦提出,必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探讨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创造意识。4.趣闻轶事,寓乐于学。有关数学和数学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很多。例如,《孙子算经》上“韩信点兵”的故事,说被检阅的士兵排成三路纵队时,余2人;排成五路纵队时,余3人;排成七路纵队时,依旧余2人。韩信立即知道总共有多少士兵。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求解同余方程组的问题。还有“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一笔画”问题,“邮递路线”问题,“哈密尔顿周游世界”游戏等。这些有趣的故事和游戏,集趣味性和困难性于一体,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研究兴趣。
三、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对现成的结论、权威的说法产生疑问,并引发思考,进而辨伪去妄,发现真理,这在学习研究中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反权威的能力,要有雅量鼓励学生怀疑现成结论,包括出自自己口中的东西,要耐心回答学生有时甚至是很幼稚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利用教材中不完善的地方,自己偶尔犯一些让学生一眼看不出的错误,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如某年高考题:一个正三棱台的上底和下底周长分别是30cm和20cm,而侧面积等于两底面积之差,求斜高。根据所给条件,完全可以把题目“解出来”,但是只要认真分析:由本题的己知条件可得下底面积=侧面积+上底面积积之和。(这个定理是平面几何定理“多边形任何一边小于其它各边之和”在空间的推广)高考试题存在错误,更何况我们的教材和课本,教师所讲的就都那么正确吗?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不做精神奴隶,这是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自信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才会一批一批地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