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了摩洛哥,就一定要去卡萨布兰卡;到了卡萨布兰卡,则一定不可以错过里克酒吧。70多年时光流逝,酒吧的吧台和旧钢琴,都还在原来的地方。
阿加迪尔是摩洛哥人民心目中最美丽的城市。沿着漫长的海岸,融合了全世界各民族风格的酒店、酒吧、商店鳞次栉比,绵延数公里。
撒哈拉的魅力集中在一个叫“梅尔祖卡”的地方,这里的条件非常简陋,但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旅行者,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纯净的星空”。
去了摩洛哥,就一定要去卡萨布兰卡,到了卡萨布兰卡,则一定不可以错过里克酒吧。70多年时光流逝,酒吧里的吧台和旧钢琴,都还在原来的地方。不过在细节上,酒吧还是采用了很多现代化的装饰,仿佛电影中的那个小酒吧最终通过战争的考验,一路发展到今天,继续述说那段未完的故事,述说那属于酒吧主人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尽管来这里的人们都知道,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在好莱坞的拍摄棚里完成的,甚至连电影故事的原型,也跟这座城市毫无关系,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这里畅想、回味那段故事。许多人不远千里万里而来,也只为某种不可自抑的情怀……
丹吉尔和阿加迪尔沙漠与海洋的拥抱
作为一个海滨国家,摩洛哥有许多城市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共同拥抱。在摩洛哥北部海滨地区,素有“摩洛哥夏都”之称的丹吉尔,正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丹吉尔分为新城和老城两部分。新城多是欧式建筑,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阔笔直,花木争艳,街心公园随处可见,整座城市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豪华的宾馆和别致典雅的民宅星罗棋布,引人注目。而老城区则如《一千零一夜》里所描绘的景象:房屋密集,式样千姿百态,街巷交错,满目是店铺、摊点和手工作坊,一天到晚人山人海,喧哗热闹。如果是初访这里,简直就如同进入了迷宫一般,辨不清东南西北,找不着出口入口。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方是大索科广场,广场四周,咖啡馆里散发着浓郁的薄荷茶味道,杂货铺里货物琳琅满目,服装店和绸布店更是显得五彩缤纷……
丹吉尔城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白色住宅、绿色山野和蔚蓝色的海水交相辉映。这里终年气候宜人,从海角向南,大西洋海滩绵延10多公里,优良的天然游泳场比比皆是。尽管有时大西洋水面雾气蒙蒙,风急浪涌,但丹吉尔海滨却始终风平浪静。
自然的造化,当然远不止于此,撒哈拉的漫天黄沙延绵到了大西洋,由此产生了另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大漠与海洋、灾难与机遇、废墟与繁华,在另一座城市——阿加迪尔和谐共存。
阿加迪尔同样枕着碧波浩瀚的大西洋,另一面却背倚黄沙万顷的撒哈拉大沙漠。绵亘的阿特拉斯山脉,挡住了从东南面袭来的大漠热浪,留下了从大西洋吹来的丰沛水汽,使这座城市风调雨顺,四季如春。
1960年,一场强烈地震摧毁了这里的一切。在那场浩劫里,阿加迪尔四分之三的建筑物被摧毁,近三分之二的居民丧生。但是,灾难没有打垮阿加迪尔的意志,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距离老城遗址十几公里的土地上,人们重新建起了一座吸取各国建筑艺术之长,又极具民族风格的新城。
梅尔祖卡:情迷撒哈拉“全世界最纯净的星空”
从直布罗陀海峡南侧的海角出发,沿着海岸线推进,大西洋的深蓝一成不变,陆地的颜色却已变化万端,绿、蓝、白、黄,当告别海岸线向东深入内陆,很快就会进入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
撒哈拉,无疑是许多游客,尤其是中国人,关于摩洛哥的另一个执念——当三毛拉着荷西的手,扬起长发,一前一后地走进撒哈拉沙漠,伴随他们一生一世流浪的浪漫,留给我们的则是说不清、道不尽的撒哈拉情结。
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加上运气,还能看到壮观的沙漠月出。只有星光闪烁的瀚海里,皎洁的明月悄悄地从远处的沙丘背后升起,将银色的光辉洒遍每一座沙丘。月色通透,星光明亮,真正“众星捧月”的壮丽景象,会让人忘了一切。
梅尔祖卡附近有一处访客众多的沙漠露营地,条件相当简陋,但当地的柏柏尔人使它变得趣味盎然。他们掘地为井,供露营的访客使用,还体贴地在水井旁放了水盆,供晚上来到这里的小动物饮用。如果你足够细心,会有更大的惊喜:营地里的每一件很不起眼的石制器具,都有可能是400万年以前的化石遗物。在这里,无数岁月以前的古生物化石就那样随意地散落着,无人研究,也基本无人看管。这种似乎应该放进博物馆,供游客瞻仰的遗物,在梅尔祖卡不仅可以随意触碰,还可以随意拿走,它们大多被打磨成各种器具,或作为纪念品出售。
阿加迪尔是摩洛哥人民心目中最美丽的城市。沿着漫长的海岸,融合了全世界各民族风格的酒店、酒吧、商店鳞次栉比,绵延数公里。
撒哈拉的魅力集中在一个叫“梅尔祖卡”的地方,这里的条件非常简陋,但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旅行者,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纯净的星空”。

去了摩洛哥,就一定要去卡萨布兰卡,到了卡萨布兰卡,则一定不可以错过里克酒吧。70多年时光流逝,酒吧里的吧台和旧钢琴,都还在原来的地方。不过在细节上,酒吧还是采用了很多现代化的装饰,仿佛电影中的那个小酒吧最终通过战争的考验,一路发展到今天,继续述说那段未完的故事,述说那属于酒吧主人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尽管来这里的人们都知道,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在好莱坞的拍摄棚里完成的,甚至连电影故事的原型,也跟这座城市毫无关系,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这里畅想、回味那段故事。许多人不远千里万里而来,也只为某种不可自抑的情怀……
丹吉尔和阿加迪尔沙漠与海洋的拥抱
作为一个海滨国家,摩洛哥有许多城市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共同拥抱。在摩洛哥北部海滨地区,素有“摩洛哥夏都”之称的丹吉尔,正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丹吉尔分为新城和老城两部分。新城多是欧式建筑,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阔笔直,花木争艳,街心公园随处可见,整座城市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豪华的宾馆和别致典雅的民宅星罗棋布,引人注目。而老城区则如《一千零一夜》里所描绘的景象:房屋密集,式样千姿百态,街巷交错,满目是店铺、摊点和手工作坊,一天到晚人山人海,喧哗热闹。如果是初访这里,简直就如同进入了迷宫一般,辨不清东南西北,找不着出口入口。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方是大索科广场,广场四周,咖啡馆里散发着浓郁的薄荷茶味道,杂货铺里货物琳琅满目,服装店和绸布店更是显得五彩缤纷……
丹吉尔城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白色住宅、绿色山野和蔚蓝色的海水交相辉映。这里终年气候宜人,从海角向南,大西洋海滩绵延10多公里,优良的天然游泳场比比皆是。尽管有时大西洋水面雾气蒙蒙,风急浪涌,但丹吉尔海滨却始终风平浪静。

自然的造化,当然远不止于此,撒哈拉的漫天黄沙延绵到了大西洋,由此产生了另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大漠与海洋、灾难与机遇、废墟与繁华,在另一座城市——阿加迪尔和谐共存。
阿加迪尔同样枕着碧波浩瀚的大西洋,另一面却背倚黄沙万顷的撒哈拉大沙漠。绵亘的阿特拉斯山脉,挡住了从东南面袭来的大漠热浪,留下了从大西洋吹来的丰沛水汽,使这座城市风调雨顺,四季如春。
1960年,一场强烈地震摧毁了这里的一切。在那场浩劫里,阿加迪尔四分之三的建筑物被摧毁,近三分之二的居民丧生。但是,灾难没有打垮阿加迪尔的意志,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距离老城遗址十几公里的土地上,人们重新建起了一座吸取各国建筑艺术之长,又极具民族风格的新城。

梅尔祖卡:情迷撒哈拉“全世界最纯净的星空”
从直布罗陀海峡南侧的海角出发,沿着海岸线推进,大西洋的深蓝一成不变,陆地的颜色却已变化万端,绿、蓝、白、黄,当告别海岸线向东深入内陆,很快就会进入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
撒哈拉,无疑是许多游客,尤其是中国人,关于摩洛哥的另一个执念——当三毛拉着荷西的手,扬起长发,一前一后地走进撒哈拉沙漠,伴随他们一生一世流浪的浪漫,留给我们的则是说不清、道不尽的撒哈拉情结。

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加上运气,还能看到壮观的沙漠月出。只有星光闪烁的瀚海里,皎洁的明月悄悄地从远处的沙丘背后升起,将银色的光辉洒遍每一座沙丘。月色通透,星光明亮,真正“众星捧月”的壮丽景象,会让人忘了一切。
梅尔祖卡附近有一处访客众多的沙漠露营地,条件相当简陋,但当地的柏柏尔人使它变得趣味盎然。他们掘地为井,供露营的访客使用,还体贴地在水井旁放了水盆,供晚上来到这里的小动物饮用。如果你足够细心,会有更大的惊喜:营地里的每一件很不起眼的石制器具,都有可能是400万年以前的化石遗物。在这里,无数岁月以前的古生物化石就那样随意地散落着,无人研究,也基本无人看管。这种似乎应该放进博物馆,供游客瞻仰的遗物,在梅尔祖卡不仅可以随意触碰,还可以随意拿走,它们大多被打磨成各种器具,或作为纪念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