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狼图腾》的小说还是电影,都很火爆,不仅故事有看点,里面的狼和狼群更有看点,但是《狼图腾》中的狼还是糅入了一些理想的色彩。电影中的狼和狼群真实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狼群没那么夸张
狼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图腾,也是古代两大蒙古族部落之一的乞颜部落的图腾,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狼图腾》的狼是那里的草原狼,或者说是草原上的灰狼。
灰狼几乎拥有食肉动物中最为广泛的生存空间,我们的祖先不断与灰狼接触,无数关于狼的故事流传于世,也造就了灰狼在人类文化中的两面性,它既哺育了罗马城的创建者,也惦记着要吃下小红帽什么的……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包括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半球的陆地,生活环境也不局限于草原,森林、荒漠和山地同样也能够见到它们的身影,当然,不同地区的灰狼在形态和行为上也会有所区别。而《狼图腾》中的灰狼,或者说在蒙古草原上能够遇到的灰狼,有两个亚种,一是灰狼指名亚种,也叫欧亚狼,欧亚狼体型较大,分布极广,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另一个则是灰狼北部亚种,也叫藏狼,体型偏小,分布范围涵盖西藏、印度、中亚、蒙古、中国华北等地。两个灰狼亚种之间可以杂交,因此也许在分布交叉的地区存在过渡类型。
就个体而言,灰狼并非最强大的食肉动物,但它们因群体而强大。群体的成员共同防御敌人、合作哺育幼仔、分工捕猎,使它们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但是,狼群的大小比各种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要小不少,狼王也没有那么强大。很多时候,也就是两头成年狼带着一窝小狼崽的状态,一般十多头规模的狼群已经算是不小的,三四十条狼的群体已经算超级大了,而且这里面还包括了不少小狼崽。也许在狼群特别兴盛的时候会有大群吧!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夸张了。
也许很多作品中过度的描述来自晚上遭遇狼群时候的感觉。因为,狼群基本不在白天活动,而晚上可看不出到底有多少条狼,只是那一片幽幽的眼睛很吓人……这是因为晚上光线很暗,为了能在黑暗中看清物体,狼眼睛的视网膜后面进化出了一个反光层,可以把光反射回视网膜,尽量将光线收集利用起来。为了增加通光量,它们的瞳孔也会放大,这时我们就会在黑夜中透过狼的瞳孔看到这面“镜子”了。
社会之狼群
狼群有森严的社会等级,概括来说,雌雄头狼是狼群社会的顶层,但是雄性头狼未必一定是最大的首领,这要看头狼中谁更占优势一些,总体上看,整个狼群由头狼强力领导。再往下就是各级亚优势狼,比如乙狼,它一方面是协助头狼的副手,另一方面则对头狼的位子虎视眈眈,毕竟头狼握有绝对的交配权和优先的进食权,而它恰好离这一步最近。然后接下来可以排丙狼……狼在群体中的等级在幼年的时候就会通过彼此游戏、争斗等来确定,最惨的那一级别被称为“亥狼”,地位最低,永远捡剩饭吃而且万年无后,它有时候会惨到实在混不下去了,出走为独狼。另一方面,狼群的等级机制使得它们具有出色的协同能力和战术配合,可以驱赶、合围、困杀比它们大很多的猎物。
社会中的狼派生出了一系列的交际方式,如示弱、攻击、护理、游戏等行为,具体的行为模式至少有数十种,而且不同地区的狼群在社会行为上有一些区别。不过所有的狼都爱嚎。狼嚎是它们在漆黑的森林或漫漫黑夜中传出的信息,这时只有声音才是最便捷有效的沟通手段。一头失散的狼会时不时嚎叫,它在期待着狼群的回应。而那些聚集在一起的狼也会“集体合唱”,每头狼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有自己喜欢的音域,它们似乎并不喜欢和同伴发出相同的音,偶尔出现这种情况时,它们便会躁动起来,直到恢复到不和谐状态。这多少与“合唱”的初衷有关,狼嚎既是与其他狼或家族呼应,同时又是捍卫领地的警告,不断变化的音调似乎是在制造更大的声势,使那些觊觎领地的狼群感受到土地主人的强大和兴盛,从而打消念头。但是,有时这些“合唱”看起来似乎只是在百无聊赖时找点乐子。
现在,寻找狼群的动物学家们也学会了狼嚎。如果附近有狼群,它们一般都会回应的,这样动物学家们就可以循着声音,偷偷摸到狼群附近去进行观察研究了。不过,前提条件是,学得要像。
狼群很重要?
狼伤人、偷牲畜、残酷、反复无常——自人类翻身以来,打狼运动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仅美国工业大开发时期就有大约2亿头狼被打死。目前狼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就如《狼图腾》中描述的一样,我国也连续鼓励打狼几十年了,如今只在西南边陲才有一些狼。
没有了狼的世界变美好了吗?至少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可不是。1995年前,黄石的狼几乎绝迹。没有了狼,鹿繁衍起来了,它们数量过多,啃咬树木和草地,不仅植物损毁严重,而且导致了其他食草动物食物匮乏。同时,鹿群也陷入到了饥饿和疾病的困境中,还出现了大量“富贵病”,肥胖症、脂肪肝、高血压、胆结石等困扰着鹿群。看来鹿的生活太安逸了,于是美国人决定把狼请回来。1995年1月,14匹狼来到了黄石,一年后,又有17匹狼被运送到了这里,狼群的到来使鹿的数量终于得到了控制。现在,鹿从两万头下降到约一万头,森林和草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一些科学家的观点是,狼的消亡使得食草动物失去了制衡,结果增加了植被的负担,甚至会加速植被的退化,而对于食草动物群体来讲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狼清除掉的是那些老弱病残的动物,能够帮助食草动物保持活力。显然,《狼图腾》的作者在作品中也透露了这样的倾向,甚至隐隐将蒙古草场的退化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狼的消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将黄石的功劳完全记在了狼的头上,他们质疑狼所带来的影响是否有这般大。同样,如果把草场的保护都寄托在狼的身上也不合适,不过毫无疑问,草原拥有一定规模的狼群确实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
狼群没那么夸张
狼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图腾,也是古代两大蒙古族部落之一的乞颜部落的图腾,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狼图腾》的狼是那里的草原狼,或者说是草原上的灰狼。
灰狼几乎拥有食肉动物中最为广泛的生存空间,我们的祖先不断与灰狼接触,无数关于狼的故事流传于世,也造就了灰狼在人类文化中的两面性,它既哺育了罗马城的创建者,也惦记着要吃下小红帽什么的……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包括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半球的陆地,生活环境也不局限于草原,森林、荒漠和山地同样也能够见到它们的身影,当然,不同地区的灰狼在形态和行为上也会有所区别。而《狼图腾》中的灰狼,或者说在蒙古草原上能够遇到的灰狼,有两个亚种,一是灰狼指名亚种,也叫欧亚狼,欧亚狼体型较大,分布极广,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另一个则是灰狼北部亚种,也叫藏狼,体型偏小,分布范围涵盖西藏、印度、中亚、蒙古、中国华北等地。两个灰狼亚种之间可以杂交,因此也许在分布交叉的地区存在过渡类型。
就个体而言,灰狼并非最强大的食肉动物,但它们因群体而强大。群体的成员共同防御敌人、合作哺育幼仔、分工捕猎,使它们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但是,狼群的大小比各种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要小不少,狼王也没有那么强大。很多时候,也就是两头成年狼带着一窝小狼崽的状态,一般十多头规模的狼群已经算是不小的,三四十条狼的群体已经算超级大了,而且这里面还包括了不少小狼崽。也许在狼群特别兴盛的时候会有大群吧!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夸张了。
也许很多作品中过度的描述来自晚上遭遇狼群时候的感觉。因为,狼群基本不在白天活动,而晚上可看不出到底有多少条狼,只是那一片幽幽的眼睛很吓人……这是因为晚上光线很暗,为了能在黑暗中看清物体,狼眼睛的视网膜后面进化出了一个反光层,可以把光反射回视网膜,尽量将光线收集利用起来。为了增加通光量,它们的瞳孔也会放大,这时我们就会在黑夜中透过狼的瞳孔看到这面“镜子”了。
社会之狼群
狼群有森严的社会等级,概括来说,雌雄头狼是狼群社会的顶层,但是雄性头狼未必一定是最大的首领,这要看头狼中谁更占优势一些,总体上看,整个狼群由头狼强力领导。再往下就是各级亚优势狼,比如乙狼,它一方面是协助头狼的副手,另一方面则对头狼的位子虎视眈眈,毕竟头狼握有绝对的交配权和优先的进食权,而它恰好离这一步最近。然后接下来可以排丙狼……狼在群体中的等级在幼年的时候就会通过彼此游戏、争斗等来确定,最惨的那一级别被称为“亥狼”,地位最低,永远捡剩饭吃而且万年无后,它有时候会惨到实在混不下去了,出走为独狼。另一方面,狼群的等级机制使得它们具有出色的协同能力和战术配合,可以驱赶、合围、困杀比它们大很多的猎物。
社会中的狼派生出了一系列的交际方式,如示弱、攻击、护理、游戏等行为,具体的行为模式至少有数十种,而且不同地区的狼群在社会行为上有一些区别。不过所有的狼都爱嚎。狼嚎是它们在漆黑的森林或漫漫黑夜中传出的信息,这时只有声音才是最便捷有效的沟通手段。一头失散的狼会时不时嚎叫,它在期待着狼群的回应。而那些聚集在一起的狼也会“集体合唱”,每头狼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有自己喜欢的音域,它们似乎并不喜欢和同伴发出相同的音,偶尔出现这种情况时,它们便会躁动起来,直到恢复到不和谐状态。这多少与“合唱”的初衷有关,狼嚎既是与其他狼或家族呼应,同时又是捍卫领地的警告,不断变化的音调似乎是在制造更大的声势,使那些觊觎领地的狼群感受到土地主人的强大和兴盛,从而打消念头。但是,有时这些“合唱”看起来似乎只是在百无聊赖时找点乐子。
现在,寻找狼群的动物学家们也学会了狼嚎。如果附近有狼群,它们一般都会回应的,这样动物学家们就可以循着声音,偷偷摸到狼群附近去进行观察研究了。不过,前提条件是,学得要像。
狼群很重要?
狼伤人、偷牲畜、残酷、反复无常——自人类翻身以来,打狼运动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仅美国工业大开发时期就有大约2亿头狼被打死。目前狼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就如《狼图腾》中描述的一样,我国也连续鼓励打狼几十年了,如今只在西南边陲才有一些狼。
没有了狼的世界变美好了吗?至少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可不是。1995年前,黄石的狼几乎绝迹。没有了狼,鹿繁衍起来了,它们数量过多,啃咬树木和草地,不仅植物损毁严重,而且导致了其他食草动物食物匮乏。同时,鹿群也陷入到了饥饿和疾病的困境中,还出现了大量“富贵病”,肥胖症、脂肪肝、高血压、胆结石等困扰着鹿群。看来鹿的生活太安逸了,于是美国人决定把狼请回来。1995年1月,14匹狼来到了黄石,一年后,又有17匹狼被运送到了这里,狼群的到来使鹿的数量终于得到了控制。现在,鹿从两万头下降到约一万头,森林和草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一些科学家的观点是,狼的消亡使得食草动物失去了制衡,结果增加了植被的负担,甚至会加速植被的退化,而对于食草动物群体来讲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狼清除掉的是那些老弱病残的动物,能够帮助食草动物保持活力。显然,《狼图腾》的作者在作品中也透露了这样的倾向,甚至隐隐将蒙古草场的退化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狼的消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将黄石的功劳完全记在了狼的头上,他们质疑狼所带来的影响是否有这般大。同样,如果把草场的保护都寄托在狼的身上也不合适,不过毫无疑问,草原拥有一定规模的狼群确实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