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利用“数学情境”、运用“数学材料”、通过“自主探索”三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方法,强调数学课中运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关键词:情境;材料;探索;培养
小学生在进入中高年级后,通过前期学习积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会产生一种想深入了解的冲动。这时,如果我们能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为有利。
中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和数学史实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利用“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情境素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和知识层次。内容由浅入深,覆盖面广,与学生现实生活很贴近,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里的“运算定律”,提炼和概括运算定律,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材以“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呈现问题。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并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意义提供支持。在学生理解了运算定律的意义后,引导学生围绕“李叔叔骑车旅行”这一事例展开交流讨论:为什么不驾车旅行?骑车旅行有哪些好处?通过交流学习,让学生明白“骑车旅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
再如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單元的主题图:世界文化遗产“金字塔”和现代建筑“斜拉桥”。教学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三角形,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特性,体会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气息,并渗透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等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激发学习欲望。
二、运用“数学材料”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数学教材要体现的一个重要思想。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你知道吗”“数学史料”“生活中的数学”“阅读资料”等材料,目的就在于这一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数学材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你知道吗”,在学习“四则运算”知识后,教材以“你知道吗”的形式,分别介绍了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产生的时间,谁先使用等知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的数学”也是教材的亮点,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材介绍了中国赵州桥、英国塔桥、法国埃菲尔铁塔等轴对称图形。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找,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对称的建筑物,使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编排中,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中“运算定律”的总结概括,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总结规律,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最后得出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运算定律,可以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并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和c可以是哪些数,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这样,既体现了数学的符号化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让学生通过“剪、拼、看”等实践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先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度。再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观察到三角形三个内角能拼成一个平角,即: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误差”的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王光明、范文贵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2]《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吕世虎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关键词:情境;材料;探索;培养
小学生在进入中高年级后,通过前期学习积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会产生一种想深入了解的冲动。这时,如果我们能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为有利。
中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和数学史实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利用“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情境素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和知识层次。内容由浅入深,覆盖面广,与学生现实生活很贴近,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里的“运算定律”,提炼和概括运算定律,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材以“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呈现问题。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并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意义提供支持。在学生理解了运算定律的意义后,引导学生围绕“李叔叔骑车旅行”这一事例展开交流讨论:为什么不驾车旅行?骑车旅行有哪些好处?通过交流学习,让学生明白“骑车旅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
再如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單元的主题图:世界文化遗产“金字塔”和现代建筑“斜拉桥”。教学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三角形,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特性,体会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气息,并渗透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等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激发学习欲望。
二、运用“数学材料”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数学教材要体现的一个重要思想。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你知道吗”“数学史料”“生活中的数学”“阅读资料”等材料,目的就在于这一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数学材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你知道吗”,在学习“四则运算”知识后,教材以“你知道吗”的形式,分别介绍了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产生的时间,谁先使用等知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的数学”也是教材的亮点,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材介绍了中国赵州桥、英国塔桥、法国埃菲尔铁塔等轴对称图形。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找,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对称的建筑物,使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编排中,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中“运算定律”的总结概括,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总结规律,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最后得出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运算定律,可以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并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和c可以是哪些数,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这样,既体现了数学的符号化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让学生通过“剪、拼、看”等实践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先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度。再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观察到三角形三个内角能拼成一个平角,即: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误差”的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王光明、范文贵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2]《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吕世虎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