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流动与反思:流动人口家庭教养实践的多重逻辑

来源 :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养置于阶层、流动和既往经历反思等多重脉络中,通过对流动人口家庭进行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考查这一群体的教养实践及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并非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其教养实践存在诸多内部分化和差异。处于或接近中产阶层的群体,有更为明显的阶层意识,在子女教养中,无论是密集准备和规划还是无规划的规划,都流露出更强的自信与笃定。劳工家庭则体现出顺其自然或被动滞后回应的模式。处于二者中间的群体,即中间阶层则表现出一种中间属性:一方面“早作打算”、规划性强,表现出参照城市“范本”、积极反思和调动潜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立足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1》的叙事风格,主要分析《风味人间2》对其的延续与改变,得出《风味人间2》在《风味人间1》的基础上,继承了凸显地方性的故事化叙事、凸显民族性的碎片化叙事和凸显世界性的全球化叙事的叙事特点;并且有着凝聚性语言的升华性叙事、具象化主题的限定性叙事和平等性增强的国际化叙事的叙事创新。  关键词:《风味人间2》;叙事风格;延续与改变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始终贯穿着“扶教育之贫”与“依靠教育扶贫”两个相互渗透、互相依存的逻辑内涵,并经历了注重普惠性和补偿性的教育支持时期、强调专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帮扶时期、重视全面性和精准性的教育发展时期三个主要变迁阶段。基于集体行动的主导性、政策网络的高密性、制度建设的复杂性三种变迁动力特性,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呈现出稳定的制度特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理念。
学科育人目标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即以培养“专业人”为取向的“学科专业育人目标”和以培养“普通人”为取向的“学科普通育人目标”.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目标偏离了应以
对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聚焦两个问题:一是从“标准建构”与“标准建设”的二维框架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二是标准化建设需要坚持何种工作方法论.基于
置身于一个层层嵌套的计划之中,学校时间表达为一个封闭的、具有固定节奏和严格秩序的循环圈.学生生活在一种被时间饥荒文化支配的时间生态中,它由精细的时间表、教师职责时
摘 要:本文以互联网所分离与重组的时空为背景,把广西环江毛南族歌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毛南歌曲对毛南文化的传播作用,进一步探究毛南歌曲文化借助传者与受者处于同一平台的互联网进入“脱域——再嵌入”的现代传播模式前后的传播特点,并具体分析其利用互联网完成再造境,从而打破地域文化传播壁垒,对毛南文化进行再传播的过程。  关键词:毛南歌曲;毛南文化;脱域与再嵌入;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03 文
摘 要:现代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流行文化也在新媒体语境下以全新的姿态蓬勃发展起来。然而,相比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传播条件下,流行文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范式,为适应这种新情况,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也必然需要转变。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新媒体流行文化研究中所主要采用的几种社会学方法的应用及其实例,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法、对照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通过具体分析这些研究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在新媒体
摘 要: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传统。作为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仁学思想就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意蕴。朱熹的生态仁学思想以“天地以生物为心”为核心原则,由“以生言仁”确立“物”的伦理地位。进而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体系。朱熹的仁学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诸多启示。进一步探求朱熹仁学思想与生态文化相关联的深厚意蕴,能够为现代中国与世
如何理解学校作为共同体?对于学校来说,共同体这一属性蕴含何种意义?分析杜威的共同体理念在教育上的应用,可帮助我们理解学校作为共同体的核心旨意.聚焦共同体在教育情境中
摘 要:在中国,舆论的实际主体在不同时期并不完全相同。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以来,中国的舆论主体呈现出从无形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多元的特征:清末及五四运动时期,“国民”是舆论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时,李大钊等人将“平民”作为舆论的主体,并关注到舆论主体中多数人与少数人权力的统一;新时期以来,舆论主体的构成进一步复杂化,管理型研究取向将“人民”作为舆论的主体;批判性研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