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不易掌握。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概念的“引入——理解——应用”三个基本环节出发,谈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性策略。
一、引入概念
1.直观引入。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可先用让学生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
2.计算引入。有的概念不便直观引入,但通过计算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时就要采取计算引入的方法。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通过除法计算引出“商不变的规律”。
3.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整除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教学时,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二、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和“两条直线”这些关键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平行线的三个基本条件,加深对平行线意义的理解。
2.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我教梯形时,在按教材讲了梯形认识后,出示不同形态、不同面积、不同方位的梯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我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他们对梯形的认识,以及对它的底和高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
3.正反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数學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比如出示: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通过正反两面的分析,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理解更为透彻。
4.对比辨析。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如数位与位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互质数,比与比例,等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如我教学了“质数”与“互质数”这两个概念后,就让学生比较“质数”与“互质数”的区别。先出现两组数:5;5和8 , 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质数是针对一个数而言,而互质数是针对两个数而言。
三、运用概念
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途径有:
1.自举实例。这是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让他们自举例证,把概念具体化。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例如,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可设计一组操作题;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画一个顶角60度的等腰三角形;画一个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
一、引入概念
1.直观引入。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可先用让学生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
2.计算引入。有的概念不便直观引入,但通过计算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时就要采取计算引入的方法。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通过除法计算引出“商不变的规律”。
3.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整除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教学时,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二、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和“两条直线”这些关键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平行线的三个基本条件,加深对平行线意义的理解。
2.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我教梯形时,在按教材讲了梯形认识后,出示不同形态、不同面积、不同方位的梯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我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他们对梯形的认识,以及对它的底和高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
3.正反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数學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比如出示: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通过正反两面的分析,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理解更为透彻。
4.对比辨析。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如数位与位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互质数,比与比例,等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如我教学了“质数”与“互质数”这两个概念后,就让学生比较“质数”与“互质数”的区别。先出现两组数:5;5和8 , 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质数是针对一个数而言,而互质数是针对两个数而言。
三、运用概念
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途径有:
1.自举实例。这是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让他们自举例证,把概念具体化。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例如,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可设计一组操作题;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画一个顶角60度的等腰三角形;画一个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