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集团存续、转型的关键,要科学实施、有序推进。河南日报立足内容生产优势,以全国两会这一重大时政报道为契机,尝试打通、整合、融通不同的媒介和平台,发挥各自优势,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媒体产品,在探索媒体融合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关键词】《河南日报》;全国两会报道;互联网思维;全媒体产品
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标志,经历了打造新媒体、建立新平台的初级阶段,党报集团的媒体融合之路将走向何方?怎样将不同的传播形态融通、整合在一起,进一步覆盖更多用户、放大主流声音,成为当下媒体融合需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河南日报》在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在清晰把握不同媒介、平台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努力打通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微视之间的界限,加大对H5、微信墙、语音播报等新技术的开发运用,着力推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全媒体新闻产品,通过纸媒报道全面创新、不同平台深度融合,尝试向融媒体集团转型,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不仅让更多的用户对两会实现了“穿越千里关注你”,也在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适应用户需要,用新媒体文风“倒灌”纸媒
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参与传播。“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这一断语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应验。从大众传播时代演进到自媒体时代,大众媒介“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陷入尴尬境地。对传统媒体来说,如果固守传统不图创新,就意味着失语、缺位,就意味着死路一条。然而,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在传播理念上怎样实现转型升级?在文本表达上,应该向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靠拢?这些问题都需要媒体人深入思考、认真回答。
不同形态的传统媒体,总是和特定的新闻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比如读报纸和看电视,文字和视频带给人们的观感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不尽相同,因此传统媒体在功能上无法完全替代彼此。然而,互联网媒介能将不同的新闻要素集合在一起,综合承载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而且传播更为便捷,在功能上能够完全替代传统媒体[1]。因此笔者认为,媒体融合应该本着互联网思维进行,以互联网媒介为主体融合不同的新闻生产方式,这是融合发展可以遵循的现实路径和可行选择。在两会报道中,河南日报始终用互联网思维贯穿全程,通过报道理念、内容、形式、机制的创新,吸收了互联网文本表达的特点,让新闻变得易读、悦读,适合用户的阅读需求,努力发出河南“好声音”、传播社会正能量。
可读性报道提升亲和力。《两代汤圆“跑男”喜团圆 一个不当首富当慈父一个把汤圆Duang到好莱坞》《河南自贸区这个可以有》《让总理对他连说了三个“好” 农民政协委员老宋到底说了啥?》……今年《河南日报》上刊发的多篇全国两会“自选动作”报道,文风清新,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给读者带来不小的惊喜。此外,河南日报官方微信网友和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互动的多篇报道,如《豫米看两会》等也登上了报纸版面,大大拉近了两会报道与网友的距离。
可视化编排突出悦读感。相较往年,今年《河南日报》更早推出全国两会专版,提前预热,营造氛围。两会版面按照不同的属性和报道重点进行规划,使报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努力给读者带来悦读感。在表现形式上,着重采用图片、图表、漫画等多种形式的图形化表达,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在一起,凸显党报庄重大气而又不失灵动活泼的风格。在对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的处理上,推出三个整版,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图表式解读,脉络清晰,关键词、关键内容一网打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对报告的主要内容了然于胸。
海量信息营造“两会场”。今年全国两会,《河南日报》共推出40多个两会专版,刊发相关报道近300篇,图片约80幅。开设“北京连线 中原回响”“两会声音”“两会影像”“两会漫议”“今日关注”“两会话题”“两会故事”“两会短新闻”等十几个专栏,稿件体裁丰富多样。
独家报道增强关注度。《河南日报》以往的全国两会宣传中,往往是前方来什么稿,后方组版编辑照单全收,制作出的版面相对来说比较零散,主题不够突出,编辑意图难以体现。随着新闻竞争不断加剧,话题新鲜、内容独家的新闻报道大大强化了传统媒体在专业内容生产上的优势,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抢抓独家线索,做好独家报道,对后方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要求更高,比如对线索价值的准确判断,寻找新闻事实的第二落点,对新闻资源的统筹把握与整合能力,等等。今年《河南日报》后方编辑积极主动设置话题议题,与前方记者沟通约稿,3月13日《河南日报》头版二题稿件《河南“好声音”出炉记》,就来自后方编辑的独家策划,报道刊发后,诸多网站、客户端等纷纷转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集团作战强化整体性。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河南日报夜班总值班、新闻出版部主任与全体夜班编辑一改以往的编前会老传统,一方面,变报稿会为研讨会,将版面编辑汇报当天稿件的工作,放到河南日报编辑记者微信工作群中进行。机制上的扁平化调整,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编前会上开展业务研讨,就集团内部媒体、同城媒体、全国其他省份党报三个层面的报纸,结合它们在两会报道中稿件、版面的出彩之处进行分析、讨论、点评、总结,大家充分发言讨论后形成文字,作为学习参考材料。这一工作机制大大提升了《河南日报》两会专版的出版质量。
二、打通线上线下,全媒体报道矩阵聚焦两会
今年的全国两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首次推出全媒体报道阵容,除了纸媒报道外,官方网站和“三微”平台悉数上阵,多平台融合、多技术创新,使两会信息发布的数量、质量、速度得到保证,大大提高了两会报道的传播力、覆盖面和宣传效果。3月3日至15日,河南日报网站共发布两会相关新闻约400条,官方微博上开设的#两会豫报#话题阅读量超过80万人次,官方微信两会报道的阅读量和点赞数总体超过30万人次。 (一)内容上,不同平台各有侧重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河南日报》在官方网站和微博上以直播形式,持续滚动发布最新新闻,同时在微信上发布深度报道,不同的平台在报道内容上各有侧重。
官方微信推出的《释永信、二月河和豫米“对话”:告老还乡可行吗?》《二月河:反腐话题“上餐桌”“进微信”说明啥?》《为了老乡的小康,河南代表向副总理晒“农民收入账本”》《总理连说3个好 河南“农民委员”提了哪5条建议?》《河南大学校长连续8年为河南娃上大学鸣不平》等报道,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河南元素随处可见。
(二)技术上,带网友“走进”全国两会现场
两会期间,河南日报官方微信先后推出了多个H5大型制作。如3月5日发布的《郑州航空港私密照大曝光|两年了,她出落得这么美》,3月6日发布的《本报巨献:郑州航空港这两年》《“郑欧班列”何以引副总理关注?看它的中兴之路!》等等,画面制作精良,文字解说到位,阅读量和点赞量都很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媒体融合的一次全新尝试,今年河南日报官方微信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尝试推出了由大豫网负责技术开发、《河南日报》提供内容支持的语音版微信播报。关注河南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手指轻点,就能听到代表委员在两会现场的真人原声。语音播报3月6日首期发布的报道《Duang!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京探望咱河南北漂,原来这样唠家常》,3月7日的《“男神”科学家施一公和河南老乡“任性”对话,语音版来了》,3月8日的《张泽群“炮轰”收视率,还说要发红包!咋回事?快来听原声》等,很多人反映,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刷了屏”。
(三)强调互动,让会场内外同频共振
媒体融合发展如何有效推进?对于传统媒体集团来说,“内容为体、技术为翼”的思路呼声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合的大趋势下,这里的“内容”早已不局限于新闻信息,而是与时俱进,内涵更为丰富:既包括传统媒体生产出的有“专业范儿”的新闻产品,也包括来自受众的有传播价值的各种信息等。当下,传受互动作为有效提升传播力的重要手段,其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为了让网友真正参与到两会报道中来,全国两会前夕,河南日报就组建起了“豫米观察团”。两会期间,记者将观察团中大家热议、关心的问题,直接带给代表委员,请代表委员回应、发表观点。再把这种互动整理出来,发布在微博、网站、微信和报纸上。通过微信群这一平台,让网友、前方记者、参会代表委员真正互动起来,给用户带来更解渴、更接地气的新闻产品。
三、融通不同传播形态,实现从“平面”向“平台”的转型升级
从一张报纸“包打天下”,到涵盖平面媒体、网站、移动终端在内的全媒体阵容,传统媒体集团要向全媒体集团转型,需要在全面、清晰地把握不同传播形态性质、功能的基础上,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内容融合为基础,在信息传播上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步探索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其他方面的深度融合[2]。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借助这次全国两会报道,充分开发不同传播形态的优势和长处,互补互融、形成合力,在媒体融合发展这个时代课题面前,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微信等封闭式传播具有黏性效应,追求信息的质量
传播机制中,封闭式传播专指传受双方关系对称的一种传播形态,通常由内容的私密性与准实名制等条件约束而成。该传播方式较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微信。
全国两会报道中,对于每天推送的一定数量的官方微信,河南日报着重强调信息的质量,将最为独家的信源、最为得力的记者、最有经验的编辑资源,调配到优质微信内容的生产链条中,借此黏住用户。
我们发现,无论是好友之间的信息、朋友圈传播还是公众号信息接收,微信的信息流通多是封闭区间内的点对点传播,这种传播形态会引发较为显著的黏性效应。因为封闭的区间本身就有助于“守牢”用户黏性,好友验证与订阅式关注又可以大大提升用户黏性。
(二)微博等开放式传播具有增值效应,追求信息的时效
开放式传播又称快捷式传播,是传播机制中较为简单的形态,以没有频率限制和范围限制著称,往往伴有不对称的传受关系和交互性。微博以时效性领跑全媒体矩阵,堪称这种传播方式的代表。
《河南日报》前后方记者抓住全国两会现场每一场全团审议代表发言的时机,写稿、润色、审稿、编发,各个环节分工协作,流水线作业,往往一位代表发言后一两分钟,相关微博就已经发布上网,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
微博内容的简短注定了其“轻阅读”特质,这本来就符合当下的阅读习惯。用户在接收到信息后,可以一键转发到开放的平台中去,叠加式的信息流动必将带来增值效应。
(三)客户端等聚合式传播具有应激效应,追求信息的深度
同一主题的信息,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段整合传播给受众,在传播机制中,这种传播形态就是聚合式传播。聚合式传播往往集纳多种媒介中的资讯,经终端加工者整合、提炼、补充后,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建构,将一个完整的形态推送给用户,当下流行的新闻客户端(APP),便是这种传播形态的翘楚。
受众在面对单一信息时,往往无法产生更多的心理改变,但面对聚合式传播(尤其是重大主题或热点事件的聚合)时,大脑思维会受到多重心理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致使传播影响根深蒂固。可见,以新闻APP为代表的产品,应注重用好聚合式传播带来的应激效应,在内容生产时注重深度开掘、强化专题制作。
河南日报的新闻客户端正在筹建中。跟其他传播形态相比,客户端立足于打造全媒体平台核心,集纳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强化互联网思维,融通媒介实现化学效应
当下,各种文化思想交流交锋,舆论生态复杂多变,从根本上来说,媒体融合发展是为了提高主流媒体的引导力,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的新的主阵地。毫无疑问,媒体融合是一场改革,是包括观念、体制、机制、管理、运营等在内的系统性转型,然而,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推进的基础,与其他方面的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怎样做好内容融合,将不同形态的传播方式、不同的媒介和平台聚合在一起,实现互粉互融,从而壮大主流声音、提升传播效果,是传统媒体集团推进媒体融合的一个思路。
从这次全国两会报道的整体情况来看,河南日报努力在发掘纸媒、“三微”、网站优势的基础上,本着互联网思维,打通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将孤立的各传播形态灵活掌握、有机结合,从而“为我所用”,将各种效应最大化,生产出广受用户喜爱的新闻产品,让全媒体形态下的新闻产品不再带有显著的媒介界限,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精确传播。
参考文献:
[1]赵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有效融合[N].中国经济时报,2014-09-24.
[2]贡振国,朱琨,陈东,卢亚伟.探析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以大河报停刊不停“报”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3(4).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总编室)
编校:郑 艳
【关键词】《河南日报》;全国两会报道;互联网思维;全媒体产品
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标志,经历了打造新媒体、建立新平台的初级阶段,党报集团的媒体融合之路将走向何方?怎样将不同的传播形态融通、整合在一起,进一步覆盖更多用户、放大主流声音,成为当下媒体融合需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河南日报》在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在清晰把握不同媒介、平台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努力打通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微视之间的界限,加大对H5、微信墙、语音播报等新技术的开发运用,着力推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全媒体新闻产品,通过纸媒报道全面创新、不同平台深度融合,尝试向融媒体集团转型,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不仅让更多的用户对两会实现了“穿越千里关注你”,也在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适应用户需要,用新媒体文风“倒灌”纸媒
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参与传播。“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这一断语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应验。从大众传播时代演进到自媒体时代,大众媒介“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陷入尴尬境地。对传统媒体来说,如果固守传统不图创新,就意味着失语、缺位,就意味着死路一条。然而,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在传播理念上怎样实现转型升级?在文本表达上,应该向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靠拢?这些问题都需要媒体人深入思考、认真回答。
不同形态的传统媒体,总是和特定的新闻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比如读报纸和看电视,文字和视频带给人们的观感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不尽相同,因此传统媒体在功能上无法完全替代彼此。然而,互联网媒介能将不同的新闻要素集合在一起,综合承载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而且传播更为便捷,在功能上能够完全替代传统媒体[1]。因此笔者认为,媒体融合应该本着互联网思维进行,以互联网媒介为主体融合不同的新闻生产方式,这是融合发展可以遵循的现实路径和可行选择。在两会报道中,河南日报始终用互联网思维贯穿全程,通过报道理念、内容、形式、机制的创新,吸收了互联网文本表达的特点,让新闻变得易读、悦读,适合用户的阅读需求,努力发出河南“好声音”、传播社会正能量。
可读性报道提升亲和力。《两代汤圆“跑男”喜团圆 一个不当首富当慈父一个把汤圆Duang到好莱坞》《河南自贸区这个可以有》《让总理对他连说了三个“好” 农民政协委员老宋到底说了啥?》……今年《河南日报》上刊发的多篇全国两会“自选动作”报道,文风清新,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给读者带来不小的惊喜。此外,河南日报官方微信网友和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互动的多篇报道,如《豫米看两会》等也登上了报纸版面,大大拉近了两会报道与网友的距离。
可视化编排突出悦读感。相较往年,今年《河南日报》更早推出全国两会专版,提前预热,营造氛围。两会版面按照不同的属性和报道重点进行规划,使报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努力给读者带来悦读感。在表现形式上,着重采用图片、图表、漫画等多种形式的图形化表达,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在一起,凸显党报庄重大气而又不失灵动活泼的风格。在对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的处理上,推出三个整版,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图表式解读,脉络清晰,关键词、关键内容一网打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对报告的主要内容了然于胸。
海量信息营造“两会场”。今年全国两会,《河南日报》共推出40多个两会专版,刊发相关报道近300篇,图片约80幅。开设“北京连线 中原回响”“两会声音”“两会影像”“两会漫议”“今日关注”“两会话题”“两会故事”“两会短新闻”等十几个专栏,稿件体裁丰富多样。
独家报道增强关注度。《河南日报》以往的全国两会宣传中,往往是前方来什么稿,后方组版编辑照单全收,制作出的版面相对来说比较零散,主题不够突出,编辑意图难以体现。随着新闻竞争不断加剧,话题新鲜、内容独家的新闻报道大大强化了传统媒体在专业内容生产上的优势,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抢抓独家线索,做好独家报道,对后方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要求更高,比如对线索价值的准确判断,寻找新闻事实的第二落点,对新闻资源的统筹把握与整合能力,等等。今年《河南日报》后方编辑积极主动设置话题议题,与前方记者沟通约稿,3月13日《河南日报》头版二题稿件《河南“好声音”出炉记》,就来自后方编辑的独家策划,报道刊发后,诸多网站、客户端等纷纷转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集团作战强化整体性。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河南日报夜班总值班、新闻出版部主任与全体夜班编辑一改以往的编前会老传统,一方面,变报稿会为研讨会,将版面编辑汇报当天稿件的工作,放到河南日报编辑记者微信工作群中进行。机制上的扁平化调整,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编前会上开展业务研讨,就集团内部媒体、同城媒体、全国其他省份党报三个层面的报纸,结合它们在两会报道中稿件、版面的出彩之处进行分析、讨论、点评、总结,大家充分发言讨论后形成文字,作为学习参考材料。这一工作机制大大提升了《河南日报》两会专版的出版质量。
二、打通线上线下,全媒体报道矩阵聚焦两会
今年的全国两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首次推出全媒体报道阵容,除了纸媒报道外,官方网站和“三微”平台悉数上阵,多平台融合、多技术创新,使两会信息发布的数量、质量、速度得到保证,大大提高了两会报道的传播力、覆盖面和宣传效果。3月3日至15日,河南日报网站共发布两会相关新闻约400条,官方微博上开设的#两会豫报#话题阅读量超过80万人次,官方微信两会报道的阅读量和点赞数总体超过30万人次。 (一)内容上,不同平台各有侧重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河南日报》在官方网站和微博上以直播形式,持续滚动发布最新新闻,同时在微信上发布深度报道,不同的平台在报道内容上各有侧重。
官方微信推出的《释永信、二月河和豫米“对话”:告老还乡可行吗?》《二月河:反腐话题“上餐桌”“进微信”说明啥?》《为了老乡的小康,河南代表向副总理晒“农民收入账本”》《总理连说3个好 河南“农民委员”提了哪5条建议?》《河南大学校长连续8年为河南娃上大学鸣不平》等报道,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河南元素随处可见。
(二)技术上,带网友“走进”全国两会现场
两会期间,河南日报官方微信先后推出了多个H5大型制作。如3月5日发布的《郑州航空港私密照大曝光|两年了,她出落得这么美》,3月6日发布的《本报巨献:郑州航空港这两年》《“郑欧班列”何以引副总理关注?看它的中兴之路!》等等,画面制作精良,文字解说到位,阅读量和点赞量都很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媒体融合的一次全新尝试,今年河南日报官方微信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尝试推出了由大豫网负责技术开发、《河南日报》提供内容支持的语音版微信播报。关注河南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手指轻点,就能听到代表委员在两会现场的真人原声。语音播报3月6日首期发布的报道《Duang!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京探望咱河南北漂,原来这样唠家常》,3月7日的《“男神”科学家施一公和河南老乡“任性”对话,语音版来了》,3月8日的《张泽群“炮轰”收视率,还说要发红包!咋回事?快来听原声》等,很多人反映,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刷了屏”。
(三)强调互动,让会场内外同频共振
媒体融合发展如何有效推进?对于传统媒体集团来说,“内容为体、技术为翼”的思路呼声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合的大趋势下,这里的“内容”早已不局限于新闻信息,而是与时俱进,内涵更为丰富:既包括传统媒体生产出的有“专业范儿”的新闻产品,也包括来自受众的有传播价值的各种信息等。当下,传受互动作为有效提升传播力的重要手段,其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为了让网友真正参与到两会报道中来,全国两会前夕,河南日报就组建起了“豫米观察团”。两会期间,记者将观察团中大家热议、关心的问题,直接带给代表委员,请代表委员回应、发表观点。再把这种互动整理出来,发布在微博、网站、微信和报纸上。通过微信群这一平台,让网友、前方记者、参会代表委员真正互动起来,给用户带来更解渴、更接地气的新闻产品。
三、融通不同传播形态,实现从“平面”向“平台”的转型升级
从一张报纸“包打天下”,到涵盖平面媒体、网站、移动终端在内的全媒体阵容,传统媒体集团要向全媒体集团转型,需要在全面、清晰地把握不同传播形态性质、功能的基础上,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内容融合为基础,在信息传播上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步探索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其他方面的深度融合[2]。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借助这次全国两会报道,充分开发不同传播形态的优势和长处,互补互融、形成合力,在媒体融合发展这个时代课题面前,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微信等封闭式传播具有黏性效应,追求信息的质量
传播机制中,封闭式传播专指传受双方关系对称的一种传播形态,通常由内容的私密性与准实名制等条件约束而成。该传播方式较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微信。
全国两会报道中,对于每天推送的一定数量的官方微信,河南日报着重强调信息的质量,将最为独家的信源、最为得力的记者、最有经验的编辑资源,调配到优质微信内容的生产链条中,借此黏住用户。
我们发现,无论是好友之间的信息、朋友圈传播还是公众号信息接收,微信的信息流通多是封闭区间内的点对点传播,这种传播形态会引发较为显著的黏性效应。因为封闭的区间本身就有助于“守牢”用户黏性,好友验证与订阅式关注又可以大大提升用户黏性。
(二)微博等开放式传播具有增值效应,追求信息的时效
开放式传播又称快捷式传播,是传播机制中较为简单的形态,以没有频率限制和范围限制著称,往往伴有不对称的传受关系和交互性。微博以时效性领跑全媒体矩阵,堪称这种传播方式的代表。
《河南日报》前后方记者抓住全国两会现场每一场全团审议代表发言的时机,写稿、润色、审稿、编发,各个环节分工协作,流水线作业,往往一位代表发言后一两分钟,相关微博就已经发布上网,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
微博内容的简短注定了其“轻阅读”特质,这本来就符合当下的阅读习惯。用户在接收到信息后,可以一键转发到开放的平台中去,叠加式的信息流动必将带来增值效应。
(三)客户端等聚合式传播具有应激效应,追求信息的深度
同一主题的信息,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段整合传播给受众,在传播机制中,这种传播形态就是聚合式传播。聚合式传播往往集纳多种媒介中的资讯,经终端加工者整合、提炼、补充后,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建构,将一个完整的形态推送给用户,当下流行的新闻客户端(APP),便是这种传播形态的翘楚。
受众在面对单一信息时,往往无法产生更多的心理改变,但面对聚合式传播(尤其是重大主题或热点事件的聚合)时,大脑思维会受到多重心理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致使传播影响根深蒂固。可见,以新闻APP为代表的产品,应注重用好聚合式传播带来的应激效应,在内容生产时注重深度开掘、强化专题制作。
河南日报的新闻客户端正在筹建中。跟其他传播形态相比,客户端立足于打造全媒体平台核心,集纳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强化互联网思维,融通媒介实现化学效应
当下,各种文化思想交流交锋,舆论生态复杂多变,从根本上来说,媒体融合发展是为了提高主流媒体的引导力,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的新的主阵地。毫无疑问,媒体融合是一场改革,是包括观念、体制、机制、管理、运营等在内的系统性转型,然而,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推进的基础,与其他方面的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怎样做好内容融合,将不同形态的传播方式、不同的媒介和平台聚合在一起,实现互粉互融,从而壮大主流声音、提升传播效果,是传统媒体集团推进媒体融合的一个思路。
从这次全国两会报道的整体情况来看,河南日报努力在发掘纸媒、“三微”、网站优势的基础上,本着互联网思维,打通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将孤立的各传播形态灵活掌握、有机结合,从而“为我所用”,将各种效应最大化,生产出广受用户喜爱的新闻产品,让全媒体形态下的新闻产品不再带有显著的媒介界限,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精确传播。
参考文献:
[1]赵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有效融合[N].中国经济时报,2014-09-24.
[2]贡振国,朱琨,陈东,卢亚伟.探析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以大河报停刊不停“报”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3(4).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总编室)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