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互联网思维打造全媒体产品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yue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集团存续、转型的关键,要科学实施、有序推进。河南日报立足内容生产优势,以全国两会这一重大时政报道为契机,尝试打通、整合、融通不同的媒介和平台,发挥各自优势,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媒体产品,在探索媒体融合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关键词】《河南日报》;全国两会报道;互联网思维;全媒体产品
  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标志,经历了打造新媒体、建立新平台的初级阶段,党报集团的媒体融合之路将走向何方?怎样将不同的传播形态融通、整合在一起,进一步覆盖更多用户、放大主流声音,成为当下媒体融合需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河南日报》在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在清晰把握不同媒介、平台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努力打通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微视之间的界限,加大对H5、微信墙、语音播报等新技术的开发运用,着力推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全媒体新闻产品,通过纸媒报道全面创新、不同平台深度融合,尝试向融媒体集团转型,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不仅让更多的用户对两会实现了“穿越千里关注你”,也在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适应用户需要,用新媒体文风“倒灌”纸媒
  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参与传播。“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这一断语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应验。从大众传播时代演进到自媒体时代,大众媒介“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陷入尴尬境地。对传统媒体来说,如果固守传统不图创新,就意味着失语、缺位,就意味着死路一条。然而,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在传播理念上怎样实现转型升级?在文本表达上,应该向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靠拢?这些问题都需要媒体人深入思考、认真回答。
  不同形态的传统媒体,总是和特定的新闻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比如读报纸和看电视,文字和视频带给人们的观感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不尽相同,因此传统媒体在功能上无法完全替代彼此。然而,互联网媒介能将不同的新闻要素集合在一起,综合承载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而且传播更为便捷,在功能上能够完全替代传统媒体[1]。因此笔者认为,媒体融合应该本着互联网思维进行,以互联网媒介为主体融合不同的新闻生产方式,这是融合发展可以遵循的现实路径和可行选择。在两会报道中,河南日报始终用互联网思维贯穿全程,通过报道理念、内容、形式、机制的创新,吸收了互联网文本表达的特点,让新闻变得易读、悦读,适合用户的阅读需求,努力发出河南“好声音”、传播社会正能量。
  可读性报道提升亲和力。《两代汤圆“跑男”喜团圆 一个不当首富当慈父一个把汤圆Duang到好莱坞》《河南自贸区这个可以有》《让总理对他连说了三个“好” 农民政协委员老宋到底说了啥?》……今年《河南日报》上刊发的多篇全国两会“自选动作”报道,文风清新,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给读者带来不小的惊喜。此外,河南日报官方微信网友和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互动的多篇报道,如《豫米看两会》等也登上了报纸版面,大大拉近了两会报道与网友的距离。
  可视化编排突出悦读感。相较往年,今年《河南日报》更早推出全国两会专版,提前预热,营造氛围。两会版面按照不同的属性和报道重点进行规划,使报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努力给读者带来悦读感。在表现形式上,着重采用图片、图表、漫画等多种形式的图形化表达,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在一起,凸显党报庄重大气而又不失灵动活泼的风格。在对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的处理上,推出三个整版,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图表式解读,脉络清晰,关键词、关键内容一网打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对报告的主要内容了然于胸。
  海量信息营造“两会场”。今年全国两会,《河南日报》共推出40多个两会专版,刊发相关报道近300篇,图片约80幅。开设“北京连线 中原回响”“两会声音”“两会影像”“两会漫议”“今日关注”“两会话题”“两会故事”“两会短新闻”等十几个专栏,稿件体裁丰富多样。
  独家报道增强关注度。《河南日报》以往的全国两会宣传中,往往是前方来什么稿,后方组版编辑照单全收,制作出的版面相对来说比较零散,主题不够突出,编辑意图难以体现。随着新闻竞争不断加剧,话题新鲜、内容独家的新闻报道大大强化了传统媒体在专业内容生产上的优势,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抢抓独家线索,做好独家报道,对后方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要求更高,比如对线索价值的准确判断,寻找新闻事实的第二落点,对新闻资源的统筹把握与整合能力,等等。今年《河南日报》后方编辑积极主动设置话题议题,与前方记者沟通约稿,3月13日《河南日报》头版二题稿件《河南“好声音”出炉记》,就来自后方编辑的独家策划,报道刊发后,诸多网站、客户端等纷纷转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集团作战强化整体性。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河南日报夜班总值班、新闻出版部主任与全体夜班编辑一改以往的编前会老传统,一方面,变报稿会为研讨会,将版面编辑汇报当天稿件的工作,放到河南日报编辑记者微信工作群中进行。机制上的扁平化调整,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编前会上开展业务研讨,就集团内部媒体、同城媒体、全国其他省份党报三个层面的报纸,结合它们在两会报道中稿件、版面的出彩之处进行分析、讨论、点评、总结,大家充分发言讨论后形成文字,作为学习参考材料。这一工作机制大大提升了《河南日报》两会专版的出版质量。
  二、打通线上线下,全媒体报道矩阵聚焦两会
  今年的全国两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首次推出全媒体报道阵容,除了纸媒报道外,官方网站和“三微”平台悉数上阵,多平台融合、多技术创新,使两会信息发布的数量、质量、速度得到保证,大大提高了两会报道的传播力、覆盖面和宣传效果。3月3日至15日,河南日报网站共发布两会相关新闻约400条,官方微博上开设的#两会豫报#话题阅读量超过80万人次,官方微信两会报道的阅读量和点赞数总体超过30万人次。   (一)内容上,不同平台各有侧重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河南日报》在官方网站和微博上以直播形式,持续滚动发布最新新闻,同时在微信上发布深度报道,不同的平台在报道内容上各有侧重。
  官方微信推出的《释永信、二月河和豫米“对话”:告老还乡可行吗?》《二月河:反腐话题“上餐桌”“进微信”说明啥?》《为了老乡的小康,河南代表向副总理晒“农民收入账本”》《总理连说3个好 河南“农民委员”提了哪5条建议?》《河南大学校长连续8年为河南娃上大学鸣不平》等报道,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河南元素随处可见。
  (二)技术上,带网友“走进”全国两会现场
  两会期间,河南日报官方微信先后推出了多个H5大型制作。如3月5日发布的《郑州航空港私密照大曝光|两年了,她出落得这么美》,3月6日发布的《本报巨献:郑州航空港这两年》《“郑欧班列”何以引副总理关注?看它的中兴之路!》等等,画面制作精良,文字解说到位,阅读量和点赞量都很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媒体融合的一次全新尝试,今年河南日报官方微信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尝试推出了由大豫网负责技术开发、《河南日报》提供内容支持的语音版微信播报。关注河南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手指轻点,就能听到代表委员在两会现场的真人原声。语音播报3月6日首期发布的报道《Duang!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京探望咱河南北漂,原来这样唠家常》,3月7日的《“男神”科学家施一公和河南老乡“任性”对话,语音版来了》,3月8日的《张泽群“炮轰”收视率,还说要发红包!咋回事?快来听原声》等,很多人反映,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刷了屏”。
  (三)强调互动,让会场内外同频共振
  媒体融合发展如何有效推进?对于传统媒体集团来说,“内容为体、技术为翼”的思路呼声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合的大趋势下,这里的“内容”早已不局限于新闻信息,而是与时俱进,内涵更为丰富:既包括传统媒体生产出的有“专业范儿”的新闻产品,也包括来自受众的有传播价值的各种信息等。当下,传受互动作为有效提升传播力的重要手段,其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为了让网友真正参与到两会报道中来,全国两会前夕,河南日报就组建起了“豫米观察团”。两会期间,记者将观察团中大家热议、关心的问题,直接带给代表委员,请代表委员回应、发表观点。再把这种互动整理出来,发布在微博、网站、微信和报纸上。通过微信群这一平台,让网友、前方记者、参会代表委员真正互动起来,给用户带来更解渴、更接地气的新闻产品。
  三、融通不同传播形态,实现从“平面”向“平台”的转型升级
  从一张报纸“包打天下”,到涵盖平面媒体、网站、移动终端在内的全媒体阵容,传统媒体集团要向全媒体集团转型,需要在全面、清晰地把握不同传播形态性质、功能的基础上,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内容融合为基础,在信息传播上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步探索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其他方面的深度融合[2]。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借助这次全国两会报道,充分开发不同传播形态的优势和长处,互补互融、形成合力,在媒体融合发展这个时代课题面前,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微信等封闭式传播具有黏性效应,追求信息的质量
  传播机制中,封闭式传播专指传受双方关系对称的一种传播形态,通常由内容的私密性与准实名制等条件约束而成。该传播方式较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微信。
  全国两会报道中,对于每天推送的一定数量的官方微信,河南日报着重强调信息的质量,将最为独家的信源、最为得力的记者、最有经验的编辑资源,调配到优质微信内容的生产链条中,借此黏住用户。
  我们发现,无论是好友之间的信息、朋友圈传播还是公众号信息接收,微信的信息流通多是封闭区间内的点对点传播,这种传播形态会引发较为显著的黏性效应。因为封闭的区间本身就有助于“守牢”用户黏性,好友验证与订阅式关注又可以大大提升用户黏性。
  (二)微博等开放式传播具有增值效应,追求信息的时效
  开放式传播又称快捷式传播,是传播机制中较为简单的形态,以没有频率限制和范围限制著称,往往伴有不对称的传受关系和交互性。微博以时效性领跑全媒体矩阵,堪称这种传播方式的代表。
  《河南日报》前后方记者抓住全国两会现场每一场全团审议代表发言的时机,写稿、润色、审稿、编发,各个环节分工协作,流水线作业,往往一位代表发言后一两分钟,相关微博就已经发布上网,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
  微博内容的简短注定了其“轻阅读”特质,这本来就符合当下的阅读习惯。用户在接收到信息后,可以一键转发到开放的平台中去,叠加式的信息流动必将带来增值效应。
  (三)客户端等聚合式传播具有应激效应,追求信息的深度
  同一主题的信息,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段整合传播给受众,在传播机制中,这种传播形态就是聚合式传播。聚合式传播往往集纳多种媒介中的资讯,经终端加工者整合、提炼、补充后,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建构,将一个完整的形态推送给用户,当下流行的新闻客户端(APP),便是这种传播形态的翘楚。
  受众在面对单一信息时,往往无法产生更多的心理改变,但面对聚合式传播(尤其是重大主题或热点事件的聚合)时,大脑思维会受到多重心理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致使传播影响根深蒂固。可见,以新闻APP为代表的产品,应注重用好聚合式传播带来的应激效应,在内容生产时注重深度开掘、强化专题制作。
  河南日报的新闻客户端正在筹建中。跟其他传播形态相比,客户端立足于打造全媒体平台核心,集纳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强化互联网思维,融通媒介实现化学效应
  当下,各种文化思想交流交锋,舆论生态复杂多变,从根本上来说,媒体融合发展是为了提高主流媒体的引导力,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的新的主阵地。毫无疑问,媒体融合是一场改革,是包括观念、体制、机制、管理、运营等在内的系统性转型,然而,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推进的基础,与其他方面的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怎样做好内容融合,将不同形态的传播方式、不同的媒介和平台聚合在一起,实现互粉互融,从而壮大主流声音、提升传播效果,是传统媒体集团推进媒体融合的一个思路。
  从这次全国两会报道的整体情况来看,河南日报努力在发掘纸媒、“三微”、网站优势的基础上,本着互联网思维,打通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将孤立的各传播形态灵活掌握、有机结合,从而“为我所用”,将各种效应最大化,生产出广受用户喜爱的新闻产品,让全媒体形态下的新闻产品不再带有显著的媒介界限,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精确传播。
  参考文献:
  [1]赵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有效融合[N].中国经济时报,2014-09-24.
  [2]贡振国,朱琨,陈东,卢亚伟.探析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以大河报停刊不停“报”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3(4).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总编室)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门户网站的内涵与外延一直在变化,如今的门户网站是一个提供网络信息及应用服务的综合平台,在这样的前提下,门户网站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新闻报道方面转型升级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专题策划;独家内容;新技术;“新闻+”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使门户网站从以新闻为主到重视发展博客、游戏和电子商务,再到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化媒体为发展方向,并且这三个阶段不是互相取代而是彼此
期刊
【摘要】依托《时务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士人作为中国百年来新闻理论的始发声者,从政治功用性的角度提出了“耳目喉舌”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戈公振、任白涛、邵飘萍等以“第四等级”这个舶来概念为核心,从职业化、专业化角度阐述新闻理论;到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新闻理论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而此一时期的延安,则以《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全党办报”的党报核心理论观点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在
期刊
【摘要】自2015年9月新学期开学以来,随着江苏、广东、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塑胶跑道”个案接连不断被曝光,“塑胶跑道”舆情密集迸发,且逐渐扩大为全国性的话题。分析该事件舆情及其处置发现:健全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工作,跟进舆情动态,重视当下公众诉求,可以避免其负面情绪反复发作;彻查事件原委、迅速问责,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是平息舆论的釜底抽薪之法;此外,官方还应持续高度重视,借助多种
期刊
【摘要】在全球文化服务贸易中,中国图书、报刊、电影等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从整体上表现为逆差,而作为新兴文化创意服务形态的广告、宣传、游戏等产品却表现为顺差。“互联网 ”背景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急需基本价值链迁移及全球价值链拓展。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创意产品需要采取新的“走出去”策略:增加场景、关系等多种象征元素使文化产品的创意流在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更具凝聚性;融合不同平台开发创新微市场,在满足顾客的个
期刊
【摘要】网络时代,智能手机与社交软件的普及使网络表情成为网络人际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根据网络表情符号emoji在社交软件中的爆红现象,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使用者的模仿及社会认同心理、传播效果的矛盾性与模糊性。在一般人来看,网络表情符号是高科技的新产物,有人甚至认为其引起的效应可能在网络上发展为一场代替文字的革命;但在研究人员看来,它更像是一种对原始的回归。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各大卫视播出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中,不乏一些具有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抗日剧,但是由于其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抗日神剧”也频现荧屏。抗日剧再现历史,表现了中华儿女面对侵略者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精神,在国家形象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抗日神剧”解构历史,消费历史,传播文化负能量,有损国家国际形象,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  【关键词】抗日剧;国家形象;传播  一、
期刊
《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的中译本出版了。《手册》①英文版的编者在“前言”中说,该书是为学有所成的学者,同样也为新入门的研究者和对国际或文化间传播感兴趣的研究生提供的一部参考书。其实,在全球化大潮铺天盖地的今天,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征途上,每天都面临着种种文化和传播问题的新常态下,本书的读者可以是任何一位对文化和传播问题感兴趣的中国人。  《手册》的正文分四个部分:跨文化传播,文化间传播,
期刊
【摘要】2015年11月,法国首都巴黎暴恐事件发生后,各国媒体给予了极大关注。从文本和语境的角度对《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权力结构的作用下,对消息源的选择和新闻事件的解读呈现出差异化处理,两国媒体在各自政府的合力作用下完成了对客观事实的不同定义。  【关键词】话语分析;《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巴黎暴恐事件  2015年11月13日晚,法国首都巴黎遭到恐怖
期刊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新闻传播学俨然已成时代的显学。学术自身的发展与积累,已经到了需要突破局限、开创崭新局面的历史时刻。更何况互联网的崛起与发展,正在重新划分传媒业的版图,构建全新的传媒业生态,使新闻传播学术创新的时代要求更显紧迫。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董天策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学术创新应当回归中国学术研究最基本的路径,这就是:强化问题意识,尊重研究传统,讲究研究方法,发展本土学
期刊
【摘要】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校园宣传片曾在网络上被放在一起对比,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和关注,对两部宣传片的形式、内容及其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网友也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评论。可以说,两部宣传片都是以各种视觉符号和视觉文本的影视建构来宣传大学形象的,并表达了不同的视觉文化,因此从视觉文化传播理论的角度对这两个宣传片进行对比分析也是契合了当代文化“视觉转向”的趋势。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符号学;北京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