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中国英语持续多年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在对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很少有学者从英语本族语者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英语,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研究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显得尤为重要。该项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中国英语的推广和传播,但研究结果也暴露了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尤其传统文化词汇和表达方面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
[关键词]:本族语者 中国英语 认同度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英语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语言现象成为许多外语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当年葛传槼先生撰文指出,“无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有的东西要表达……所有这些英译文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中式英语’),而是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1]然而要给中国英语下一个准确而又完整的定义却很难,这些定义虽不尽相同但存在以下共识:
(1)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使用者是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中国人。
(2)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的,用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和文化的一种方式,能够对中国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3) 中国英语可以用于交际,虽然有时需要解释才能被对方充分理解。[2]
二、调查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认同度。调查组在与外教的交流过程中发现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部分词汇和短语表达了解较少。另外,翻阅近几年的期刊杂志,调查者发现以本族语者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甚少。基于上述两点原因,以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认同度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如果英语本族语者可以普遍认同中国英语,那么这对于习惯了中国英语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英语逐渐走向国际化。反之,则可以为中国英语的发展提供参照,使之更趋规范与完善。
另外,国内的窗口单位在双语警示标志中英语表达不规范程度也极其严重。因此,提高中国英语的使用度迫在眉睫。本调查旨在帮助中国人了解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态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中国英语的发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大踏步融入国际社会,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和谐世界的愿望。
三、调查过程
1.内容确定
调查组借助新乡市丰富的教育资源,邀请各大高校的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明确研究方向与内容。经过一系列的材料征集和结果论证,最终确定了研究内容。
2.调查途径
本调查是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展开的,选择这一途径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问卷调查是一种规范且客观的手段。其次,收集数据和信息相对快捷,这些调查问卷主要分发给新乡市各个高校的外教和留学生。最后,调查对象可以直接通过问卷形式反馈其对中国英语的认同度。
3.调查方式
调查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两种方式。把抽样调查的样本数据作为数据处理分析的主要依据,将典型调查的样本数据作为辅助参考依据。
4.调查时间
网络抽样调查于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对英语本族语者进行问卷式调查;
高校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于2012年6月至2012年7月,对新乡所在地的五大高校外教及留学生进行访问调查研究;
城市抽样调查于2012年6月至7月,同样以新乡为主要调查区域,向英语本族语者发放调查问卷。
四、调查内容
本问卷主要通过四个模块来了解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认同度。模块一,调查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高频词汇,让本族语者进行辨认,并确认这些英语词汇的认同度。这些词汇涉及面广,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思想(eg,Daoism),社会政治(eg,one country,two systems)等。模块二,针对调查对象对所选词汇的认同度,该模块提供了获取上述词汇的途径选项分为日常生活、媒体、学校,字典,其他等,供调查对象进行选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日常生活部分又细分成了调查对象的本土生活和现居地生活。在模块一二的基础上,模块三创造性设问,不以简单的认知和认可的问题为主要立足点,而是通过英语解释与图画展示相结合进行调查。考虑到调查对象可能对一些较晦涩的中国英语表达难以理解,该调查只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图画内容也只包括中国传统服装旗袍和日常娱乐性活动麻将,从侧面考究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了解情况和使用频率。模块四,模块四给本族语者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问题增设请本族语者列举出三到五个熟知的中国英语的表达,具体探究本族语者所了解的中国英语的侧重点。
五、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调查显示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认知度整体较低,对中国英语的了解相对较少,只有36%的调查者完全认可调查内容中的中国英语词汇。但在本族语者日常生活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如“mahjong, kungfu,”等,认同度较高。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英语通过音译等方式所表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已成为英语外来语,对英语本族语者文化,社会生活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调查中诸如“Harmonious society, One country, two system”此类通过译借而来的词汇符合规范英语表达,反映政治层级的词汇在调查对象中理解度相对较高,被较大多数调查对象所认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得到较多英语本族语者关注和认可。然而调查中诸如“xiu cai,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Hutong”此类中国历史文化部分的的词汇由于包含的传统文化和背景知识较为深厚,与本族语者交流中出现的频率低,且本族语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较少,不能为调查者理解,认同度很低,从而影响了对中国英语的整体认同度,使此次调查中,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认同度整体偏低。
六、结语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人类文化即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尽管有种种表面的个性差异,但文化间的共性确是普遍的原则,正因为如此,不同文化的交流才成为可能。[3]那么发展中国英语,就要把握住语言的共性,使不同民族间能真正交流,文化之间相互渗透。中国英语作为语言在跨国文化交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英语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千百年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其底蕴之深令人叹为观止,这也就决定了中国英语表述内容的特殊性,制约着英语本族语者对其认同度。因此在对外交流中,需要提高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争取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对外传播和输出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中国英语能够忠实反映中国文化所独具的形态,是世界了解中国的载体。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与中国英语总体认同度较低的现实,决定中国英语仍需要多方面努力成为一个影响较大的英语变体。
参考文献:
[1]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翻译通讯》1980年第二期
[2]姜彩霞:《中国英语语中国式英语辨析》 ,外语论坛,2010年第五期
[3]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马文丽:《解析中国媒体中的“中国英语”》载《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四期
[关键词]:本族语者 中国英语 认同度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英语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语言现象成为许多外语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当年葛传槼先生撰文指出,“无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有的东西要表达……所有这些英译文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中式英语’),而是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1]然而要给中国英语下一个准确而又完整的定义却很难,这些定义虽不尽相同但存在以下共识:
(1)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使用者是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中国人。
(2)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的,用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和文化的一种方式,能够对中国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3) 中国英语可以用于交际,虽然有时需要解释才能被对方充分理解。[2]
二、调查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认同度。调查组在与外教的交流过程中发现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部分词汇和短语表达了解较少。另外,翻阅近几年的期刊杂志,调查者发现以本族语者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甚少。基于上述两点原因,以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认同度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如果英语本族语者可以普遍认同中国英语,那么这对于习惯了中国英语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英语逐渐走向国际化。反之,则可以为中国英语的发展提供参照,使之更趋规范与完善。
另外,国内的窗口单位在双语警示标志中英语表达不规范程度也极其严重。因此,提高中国英语的使用度迫在眉睫。本调查旨在帮助中国人了解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态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中国英语的发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大踏步融入国际社会,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和谐世界的愿望。
三、调查过程
1.内容确定
调查组借助新乡市丰富的教育资源,邀请各大高校的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明确研究方向与内容。经过一系列的材料征集和结果论证,最终确定了研究内容。
2.调查途径
本调查是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展开的,选择这一途径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问卷调查是一种规范且客观的手段。其次,收集数据和信息相对快捷,这些调查问卷主要分发给新乡市各个高校的外教和留学生。最后,调查对象可以直接通过问卷形式反馈其对中国英语的认同度。
3.调查方式
调查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两种方式。把抽样调查的样本数据作为数据处理分析的主要依据,将典型调查的样本数据作为辅助参考依据。
4.调查时间
网络抽样调查于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对英语本族语者进行问卷式调查;
高校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于2012年6月至2012年7月,对新乡所在地的五大高校外教及留学生进行访问调查研究;
城市抽样调查于2012年6月至7月,同样以新乡为主要调查区域,向英语本族语者发放调查问卷。
四、调查内容
本问卷主要通过四个模块来了解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认同度。模块一,调查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高频词汇,让本族语者进行辨认,并确认这些英语词汇的认同度。这些词汇涉及面广,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思想(eg,Daoism),社会政治(eg,one country,two systems)等。模块二,针对调查对象对所选词汇的认同度,该模块提供了获取上述词汇的途径选项分为日常生活、媒体、学校,字典,其他等,供调查对象进行选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日常生活部分又细分成了调查对象的本土生活和现居地生活。在模块一二的基础上,模块三创造性设问,不以简单的认知和认可的问题为主要立足点,而是通过英语解释与图画展示相结合进行调查。考虑到调查对象可能对一些较晦涩的中国英语表达难以理解,该调查只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图画内容也只包括中国传统服装旗袍和日常娱乐性活动麻将,从侧面考究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了解情况和使用频率。模块四,模块四给本族语者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问题增设请本族语者列举出三到五个熟知的中国英语的表达,具体探究本族语者所了解的中国英语的侧重点。
五、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调查显示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认知度整体较低,对中国英语的了解相对较少,只有36%的调查者完全认可调查内容中的中国英语词汇。但在本族语者日常生活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如“mahjong, kungfu,”等,认同度较高。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英语通过音译等方式所表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已成为英语外来语,对英语本族语者文化,社会生活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调查中诸如“Harmonious society, One country, two system”此类通过译借而来的词汇符合规范英语表达,反映政治层级的词汇在调查对象中理解度相对较高,被较大多数调查对象所认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得到较多英语本族语者关注和认可。然而调查中诸如“xiu cai,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Hutong”此类中国历史文化部分的的词汇由于包含的传统文化和背景知识较为深厚,与本族语者交流中出现的频率低,且本族语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较少,不能为调查者理解,认同度很低,从而影响了对中国英语的整体认同度,使此次调查中,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认同度整体偏低。
六、结语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人类文化即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尽管有种种表面的个性差异,但文化间的共性确是普遍的原则,正因为如此,不同文化的交流才成为可能。[3]那么发展中国英语,就要把握住语言的共性,使不同民族间能真正交流,文化之间相互渗透。中国英语作为语言在跨国文化交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英语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千百年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其底蕴之深令人叹为观止,这也就决定了中国英语表述内容的特殊性,制约着英语本族语者对其认同度。因此在对外交流中,需要提高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争取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对外传播和输出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中国英语能够忠实反映中国文化所独具的形态,是世界了解中国的载体。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与中国英语总体认同度较低的现实,决定中国英语仍需要多方面努力成为一个影响较大的英语变体。
参考文献:
[1]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翻译通讯》1980年第二期
[2]姜彩霞:《中国英语语中国式英语辨析》 ,外语论坛,2010年第五期
[3]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马文丽:《解析中国媒体中的“中国英语”》载《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