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里,把课堂学习与人的“生活世界”隔裂开来,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关注生活,拓宽语文的天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尚且知道“活水”的道理,我们语文教学又怎能只忠实于一本教科书呢?徜徉于语文课堂,可聆听天地万籁,交流思想感情,丰富生命世界,传承人类文明,缔造全新生活。生活是语文生生不息的土壤。没有了泥土,可爱的小草就要枯萎;没有了海水,活泼的鱼儿就要死亡;没有了空气,人类将无法生存。没有了生活,语文将何以生存呢?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关注生活。而“固定的黑板、讲台,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教师,端坐如钟的学生……”这是我们常见的传统的课堂,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和宽松的人际氛围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创造的惟一源泉。”现在的中学生们,比较缺乏生活实践,他们对周围事物缺乏观察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地引导他们投身到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去,使他们对周围的人物事景发生兴趣,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写到人物,我们的学生都用“浓眉大眼”、“高大魁梧”来形容男士;都用“细长柳眉”、“亭亭玉立”来形容女士;这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情况,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学生不会观察,不懂观察,缺乏社会生活实践,写的文章只是鹦鹉学舌似的照着别人乱写乱编而已。在这时,我们教师应居高临下,为学生指引一条光明之道,让他们走出这块写作的“沼泽地”。在学校,让他们观察同桌、同组、同班的同学,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在家里,观察家庭成员、亲戚邻居;乘车旅游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把这些观察到的人的外貌穿着、性格、爱好,让学生们写成日记,这样写出的人物可谓就仪态万千、各领风骚了。学生们对小动物特别喜欢,老师只要一指点,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观察,甚至与小动物一起玩,自然而然写出的作文贴近生活,生动有趣了。而對睁眼就能看到的植物,学生们就无所适从了。因为他们对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不清楚,还因为思维的狭隘幼稚,还揭示不了植物内在的魅力。但如果老师及时点拨,他们也会恍然大悟而写得活灵活现的。
语文课是开启学生智慧的课,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植下慧根,促成慧果。学生身处语文课堂,不应是端端正正坐着,木木然然听着,小心翼翼说着,装腔作势读着,匆匆忙忙写着,而应该在教室的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点燃情感,流淌自己的情感,甚至放纵自己的情感。一个能够在语文课堂上随了学习内容的差异而或喜或悲、或嗔或怨、或扼腕长叹、或拍案而起的学生,也一定是触及语文精髓的学生。
二、感悟生活,抒写真情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没意思”。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如何写作文,师生往往是望而生畏。叶圣陶先生曾言:“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我们试着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盆盆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希冀,有得失;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讨厌乃至憎恨;学校的环境、纪律、校风、校训及教师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碰撞每个幼小的心灵,迸出种种火花。如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性格、工作、讲课如何,对学生怎样,衣着是否考究,何其丰富。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琐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学生自身的苦乐喜忧,爱恨歌泣,娓娓诉来,一部洋洋洒洒的感情历程。
有了素材,学生的文章似乎已经不成问题。但立意如何却是成功的关键,因为立意是文章的“魂”。这样,在文章点评的时候,侧重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最后我借用《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话来告诫:“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作为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植根于肥沃的土壤之中,让语文之花开的更加灿烂、辉煌。
一、关注生活,拓宽语文的天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尚且知道“活水”的道理,我们语文教学又怎能只忠实于一本教科书呢?徜徉于语文课堂,可聆听天地万籁,交流思想感情,丰富生命世界,传承人类文明,缔造全新生活。生活是语文生生不息的土壤。没有了泥土,可爱的小草就要枯萎;没有了海水,活泼的鱼儿就要死亡;没有了空气,人类将无法生存。没有了生活,语文将何以生存呢?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关注生活。而“固定的黑板、讲台,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教师,端坐如钟的学生……”这是我们常见的传统的课堂,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和宽松的人际氛围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创造的惟一源泉。”现在的中学生们,比较缺乏生活实践,他们对周围事物缺乏观察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地引导他们投身到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去,使他们对周围的人物事景发生兴趣,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写到人物,我们的学生都用“浓眉大眼”、“高大魁梧”来形容男士;都用“细长柳眉”、“亭亭玉立”来形容女士;这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情况,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学生不会观察,不懂观察,缺乏社会生活实践,写的文章只是鹦鹉学舌似的照着别人乱写乱编而已。在这时,我们教师应居高临下,为学生指引一条光明之道,让他们走出这块写作的“沼泽地”。在学校,让他们观察同桌、同组、同班的同学,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在家里,观察家庭成员、亲戚邻居;乘车旅游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把这些观察到的人的外貌穿着、性格、爱好,让学生们写成日记,这样写出的人物可谓就仪态万千、各领风骚了。学生们对小动物特别喜欢,老师只要一指点,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观察,甚至与小动物一起玩,自然而然写出的作文贴近生活,生动有趣了。而對睁眼就能看到的植物,学生们就无所适从了。因为他们对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不清楚,还因为思维的狭隘幼稚,还揭示不了植物内在的魅力。但如果老师及时点拨,他们也会恍然大悟而写得活灵活现的。
语文课是开启学生智慧的课,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植下慧根,促成慧果。学生身处语文课堂,不应是端端正正坐着,木木然然听着,小心翼翼说着,装腔作势读着,匆匆忙忙写着,而应该在教室的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点燃情感,流淌自己的情感,甚至放纵自己的情感。一个能够在语文课堂上随了学习内容的差异而或喜或悲、或嗔或怨、或扼腕长叹、或拍案而起的学生,也一定是触及语文精髓的学生。
二、感悟生活,抒写真情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没意思”。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如何写作文,师生往往是望而生畏。叶圣陶先生曾言:“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我们试着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盆盆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希冀,有得失;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讨厌乃至憎恨;学校的环境、纪律、校风、校训及教师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碰撞每个幼小的心灵,迸出种种火花。如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性格、工作、讲课如何,对学生怎样,衣着是否考究,何其丰富。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琐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学生自身的苦乐喜忧,爱恨歌泣,娓娓诉来,一部洋洋洒洒的感情历程。
有了素材,学生的文章似乎已经不成问题。但立意如何却是成功的关键,因为立意是文章的“魂”。这样,在文章点评的时候,侧重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最后我借用《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话来告诫:“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作为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植根于肥沃的土壤之中,让语文之花开的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