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阅读背景下的城市和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视角狭窄,语言无趣;内容贫乏,缺乏真情实感;表达模式雷同,习作相似度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强化阅读,促进语言积累;开阔视野,丰富习作素材;多措并举,改进习作方法;多向合作,创新评改形式等途径,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关键词:大阅读背景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策略
泰州市教育局从2015年起,组织全市4万教师、50万学生、100万家长开展读书活动。“大阅读”的核心是“师生家长同参与,学科门类全覆盖”。教育局针对不同对象开出覆盖所有学科门类的书目,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品书香”的良好阅读氛围,以助力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但即使如此,农村和城市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推进农村习作教学,是农村语文教师不断研究的问题。
相对于城市小学生,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视角狭窄,语言无趣。农村小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不多,且很多图书馆书籍也比较陈旧,致使他们的习作普遍存在素材单一、词汇匮乏的问题,语言大多干瘪无趣。二是内容贫乏,缺乏真情实感。因为缺乏积淀,所以习作内容比较空洞,在表达上缺乏思考;有的照搬课本语句,没有个人情感和观点;有的还存在遣词造句能力较弱、语句不通、语言表达歧义甚至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较多等问题。三是表达模式雷同,习作相似度高。很多习作往往都是不读上文便知下文的模式,如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很多学生都会写父母冒着大雨送自己去医院的场景。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在习作教学中需观照如下四点——
一、强化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好词佳句是作文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优美词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习作时灵活运用。做到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聚焦课文语言
基于很多农村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匮乏、阅读量得不到保障的现状,教师要用好、用足语文教材,让学生熟悉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并能活学活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家名篇,語言或生动有趣,或含蓄有味,都值得反复玩味。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就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句子,其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扒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句的语言描述就很准确。教学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找出其中用得精妙的动词,尝试仿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在找句子、找词语的过程中,学生深切感悟到:恰当使用动词,可为文章添色,使其更生动、更具体。因此,随后的仿写练习中,他们就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取材,并抓取细节进行描写,效果很不错。
(二)深化阅读活动
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书目相对有限的现状,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多读书,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开卷有益的道理。教师可以定期围绕某本书,在班级举行读书会活动,让学生将这本书读透、读深,并积累好词好句,畅谈读书心得。也要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佳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进一步强化理解,培养语感。时间久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语感提升了,习作基本功也就会逐渐扎实起来,表达也会逐渐流畅起来。
二、开阔视野,丰富习作素材
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习作才会有源头活水。相对于城市,农村生活的天地更为宽广。以习作的形式“网络”农村奇景奇观、奇闻趣事,能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课堂上进行巧妙拓展,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素材。
(一)课外走进自然
课外带领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体验农村的质朴和自然,是丰富习作素材的捷径。初春泥土的清香、盛夏花丛的烂漫、金秋收获的丰盈、寒冬蜡梅的高洁;到田间体验“粒粒皆辛苦”的艰难,到河边聆听流水潺潺的灵动,到田野里感受放风筝的畅快,到草坪树林间享受结伴踏青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体验乡土文化的本真,追寻民间奇闻的踪迹,听述农村游戏的独特淳朴……都是农村学生开展习作的好素材。
(二)课堂巧妙拓展
习作的一大障碍就是思路闭塞,没有内容可写。除了课外走进自然,教师还需在课堂上巧妙拓展习作素材。
如写“精彩的瞬间”时,很多学生都停留于课间活动玩某个游戏。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教师进教室后故作慌张,告诉学生自己刚买的咳嗽药不见了,但医生叮嘱自己今天必须要服用这个药。学生见状,有的紧张,立马要帮老师出主意;有的镇定,告诉老师不要着急,慢慢找;有的比教师还急,嚷嚷着说赶紧再去买一盒……之后,教师突然从口袋里拿出了咳嗽药,学生这才恍然大悟。教师鼓励学生选定一个角度,把刚才的情形写下来,可以侧重心理描写,可以侧重神态描写,可以设想自己要是真的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帮助别人。描写的内容活灵活现。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开拓习作素材,鼓励他们写村里的事,写自己见过、听过的事,写国家大事,不断丰盈大脑,提升对习作素材的敏感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多读报纸,捕捉鲜活、及时的信息资讯;并定期举行“新闻热点我来评”等活动,借助分组讨论、个人陈述等形式,让学生集中讨论某个热点话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以打开习作视野。最后,让学生写一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当然,小学生的辨识能力较弱,信息接触面有限,教师仍然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他们筛选一些有较高讨论价值的话题,还要帮助学生更广泛地搜集资料,进而让他们能全面、立体地看问题,呈现独到的见解。
三、多措并举,改进习作方法
习作是输出的过程,也是点滴积累的过程。教师要立足学情,全方位、多角度地梳理甚至创新习作方法,帮助学生有方向地提升习作能力。 (一)起步模仿
每个人开始接触习作,基本上都是从模仿开始。小学生的习作题材里一般有写人、写景、寫事、写感想几类。针对每个题材,可以让学生熟练背诵一些优美的作文范文,然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细细剖析这些范文的亮点、语言使用的妙处、段落起承转合的精到之处,让学生明确佳作完成的过程;也要给学生讲讲文章的构思,分析作者选材的角度和方法,获悉针对不同的主题作者选材的诀窍,以及各类文章选材的区别。如此,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让学生逐步明确写出好文章的路径,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仿写。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一课的开头是这样的:“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在体会了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写法后,很快就有学生在写“我的家乡”的时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的家乡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美称。溱湖,就是镶嵌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明珠。”
(二)巧妙改进
习作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说得精彩但就是写不清楚、写不生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巧妙改进。
首先,关于题目。要鼓励学生先想出有吸引力的题目,以吸引读者带着好奇和兴趣阅读,如写四季的景物,取“秋日的私语”“春日的怀念”等题目,就比“美丽的秋天”“美丽的春天”更有吸引力;如写难忘的一个人或难忘的一件事,取“我与爸爸换角色”“爷爷泡的那杯茶”等题目,就比“我的爸爸”“我的爷爷”更有吸引力。
其次,关于开头。有吸引力的开头和标题一样,往往能先入为主地抓住读者眼球,使其有兴趣读下去。习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写开头,然后不断修改,直到开头能吸引同伴为止。如有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人”,初稿时是这么开头的:“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我最喜欢的人。这个人是我的妈妈。” 后来听了很多同学的开头后,觉得雷同,便对自己的开头进行了修改:“每当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的妈妈。”这样的开头,语言简练,直接点题。
再次,关于行文。教师应给学生灌输这样的信息:习作绝不是瞎编,而应该是真情流露。如写人时,就要选取让自己难以忘怀的细节,以更为立体地烘托人物形象;如写一件难忘的事情,就要突出“为何难忘”这个点。有学生别出心裁,写了自己与老师相遇打招呼,可老师却没有在意,自己很尴尬的一幕——这的确难忘,有真实、生动的细节,有真情实感的流露,颇具可读性。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某类体裁,逐步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小事,学会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另外,行文中的语言也是应当重点关注的细节。以修辞的使用为例,很多佳作都少不了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这类句子不仅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说服力,还能为整篇文章增色。如写友谊时,“长在心中的绿叶是不败的,开在心中的鲜花是不谢的,我们的友谊是长青的绿叶,是永不凋谢的鲜花”,这样的句子肯定比“我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有吸引力。当然,给人留有悬念、赋予想象空间、值得细细品味的结尾,也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值得教师做更深入的探究。
四、多向合作,创新评改形式
习作评改是连接习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的桥梁。批改学生习作时,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打分形式,因为面对冰冷的分数,不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文章哪些地方出彩,哪些地方还需要提升。笔者以为,可采用学生自主批改和生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
(一)自主批改
自主批改习作,就是让学生自己点评自己的习作:可以谈谈习作时的构思,可以指出文中的亮点;可以说说文中的不足,还可以吐露写习作时的困惑。针对这些自主批改内容,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让学生有额外的收获。
如有位学生写“发现语文书中的故事”的习作时,这样开头:“语文书中隐藏着不少的故事,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篇文章了。”后来自主批改时,她这样评价:“文章开头部分的文字较为简洁,开门见山地向别人介绍了自己所要写作的对象。但对于一些不熟悉课文的读者,没有交代清楚此文的出处是不太合理的。因此,如果能将文章进行引用式呈现,效果就更好了。”有了这样的自评,二稿的开头就明确清晰了。
(二)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互评,是为了让学生扬长避短。此种做法符合小学生容易接受同龄人语言的认知心理。而且,让学生担任“小教师”,有助于他们转换看待习作的视角,从而以更客观、更严谨的态度完成这项工作,更能提升其对习作认识的高度。学生互评时,教师可以担任组织者的角色,教给学生批改习作的方法,并适时给予对症下药的引导,以使其批改更有指向性。
如在进行人物形象习作训练时,有学生这样描写一位老人:“一个身穿破衣、头发凌乱、面色乌黑的老妇人上了车。她的眼眶里含着泪水,脸颊依稀可以看见泪水划过的痕迹……我也嫌弃地瞟了她一眼就望向窗外了……”习作互评时,小组成员这样评价:“此文抓住了老人的外貌特征展开叙述,关注到了细节,为下文‘我’对老人态度的转变做了铺垫,这值得我们学习。”总评时,小组的总体评价是:“本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公交车上一个小女孩关爱一位老人,使作者心灵深受感动的事件,让我们也深受触动。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用词恰当,结尾再次点题,都是亮点。美中不足的是,文中有一些错别字,希望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引起注意。”还有学生这样评价:“本文以具体的事例写出了由买花事件引出的‘美’的事件,文字生动形象,人物形象性格分明,各种修辞手法运用恰当,为全文增添了活力。另外,有错别字影响了整体的美好,要引起注意哦!”有了这样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式的生生互评,再次修改后的作品有了明显进步。
持续提升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除了不断促进语言积累、丰富习作素材、改进习作方法、创新评改形式外,还有很多途径值得做更为深入的探索。农村语文教师,要持续做孜孜不倦的掘渠人,引来涓涓细流,让学生尽情编织心中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 侯治金.习作教学“十步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3] 杨敏.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J].考试周刊,2012(4).
[4] 王娟.浅谈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J].作文教学研究,2012(6).
[5] 常彩丽. 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才智,2016(10).
关键词:大阅读背景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策略
泰州市教育局从2015年起,组织全市4万教师、50万学生、100万家长开展读书活动。“大阅读”的核心是“师生家长同参与,学科门类全覆盖”。教育局针对不同对象开出覆盖所有学科门类的书目,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品书香”的良好阅读氛围,以助力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但即使如此,农村和城市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推进农村习作教学,是农村语文教师不断研究的问题。
相对于城市小学生,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视角狭窄,语言无趣。农村小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不多,且很多图书馆书籍也比较陈旧,致使他们的习作普遍存在素材单一、词汇匮乏的问题,语言大多干瘪无趣。二是内容贫乏,缺乏真情实感。因为缺乏积淀,所以习作内容比较空洞,在表达上缺乏思考;有的照搬课本语句,没有个人情感和观点;有的还存在遣词造句能力较弱、语句不通、语言表达歧义甚至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较多等问题。三是表达模式雷同,习作相似度高。很多习作往往都是不读上文便知下文的模式,如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很多学生都会写父母冒着大雨送自己去医院的场景。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在习作教学中需观照如下四点——
一、强化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好词佳句是作文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优美词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习作时灵活运用。做到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聚焦课文语言
基于很多农村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匮乏、阅读量得不到保障的现状,教师要用好、用足语文教材,让学生熟悉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并能活学活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家名篇,語言或生动有趣,或含蓄有味,都值得反复玩味。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就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句子,其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扒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句的语言描述就很准确。教学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找出其中用得精妙的动词,尝试仿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在找句子、找词语的过程中,学生深切感悟到:恰当使用动词,可为文章添色,使其更生动、更具体。因此,随后的仿写练习中,他们就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取材,并抓取细节进行描写,效果很不错。
(二)深化阅读活动
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书目相对有限的现状,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多读书,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开卷有益的道理。教师可以定期围绕某本书,在班级举行读书会活动,让学生将这本书读透、读深,并积累好词好句,畅谈读书心得。也要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佳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进一步强化理解,培养语感。时间久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语感提升了,习作基本功也就会逐渐扎实起来,表达也会逐渐流畅起来。
二、开阔视野,丰富习作素材
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习作才会有源头活水。相对于城市,农村生活的天地更为宽广。以习作的形式“网络”农村奇景奇观、奇闻趣事,能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课堂上进行巧妙拓展,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素材。
(一)课外走进自然
课外带领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体验农村的质朴和自然,是丰富习作素材的捷径。初春泥土的清香、盛夏花丛的烂漫、金秋收获的丰盈、寒冬蜡梅的高洁;到田间体验“粒粒皆辛苦”的艰难,到河边聆听流水潺潺的灵动,到田野里感受放风筝的畅快,到草坪树林间享受结伴踏青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体验乡土文化的本真,追寻民间奇闻的踪迹,听述农村游戏的独特淳朴……都是农村学生开展习作的好素材。
(二)课堂巧妙拓展
习作的一大障碍就是思路闭塞,没有内容可写。除了课外走进自然,教师还需在课堂上巧妙拓展习作素材。
如写“精彩的瞬间”时,很多学生都停留于课间活动玩某个游戏。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教师进教室后故作慌张,告诉学生自己刚买的咳嗽药不见了,但医生叮嘱自己今天必须要服用这个药。学生见状,有的紧张,立马要帮老师出主意;有的镇定,告诉老师不要着急,慢慢找;有的比教师还急,嚷嚷着说赶紧再去买一盒……之后,教师突然从口袋里拿出了咳嗽药,学生这才恍然大悟。教师鼓励学生选定一个角度,把刚才的情形写下来,可以侧重心理描写,可以侧重神态描写,可以设想自己要是真的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帮助别人。描写的内容活灵活现。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开拓习作素材,鼓励他们写村里的事,写自己见过、听过的事,写国家大事,不断丰盈大脑,提升对习作素材的敏感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多读报纸,捕捉鲜活、及时的信息资讯;并定期举行“新闻热点我来评”等活动,借助分组讨论、个人陈述等形式,让学生集中讨论某个热点话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以打开习作视野。最后,让学生写一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当然,小学生的辨识能力较弱,信息接触面有限,教师仍然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他们筛选一些有较高讨论价值的话题,还要帮助学生更广泛地搜集资料,进而让他们能全面、立体地看问题,呈现独到的见解。
三、多措并举,改进习作方法
习作是输出的过程,也是点滴积累的过程。教师要立足学情,全方位、多角度地梳理甚至创新习作方法,帮助学生有方向地提升习作能力。 (一)起步模仿
每个人开始接触习作,基本上都是从模仿开始。小学生的习作题材里一般有写人、写景、寫事、写感想几类。针对每个题材,可以让学生熟练背诵一些优美的作文范文,然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细细剖析这些范文的亮点、语言使用的妙处、段落起承转合的精到之处,让学生明确佳作完成的过程;也要给学生讲讲文章的构思,分析作者选材的角度和方法,获悉针对不同的主题作者选材的诀窍,以及各类文章选材的区别。如此,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让学生逐步明确写出好文章的路径,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仿写。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一课的开头是这样的:“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在体会了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写法后,很快就有学生在写“我的家乡”的时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的家乡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美称。溱湖,就是镶嵌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明珠。”
(二)巧妙改进
习作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说得精彩但就是写不清楚、写不生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巧妙改进。
首先,关于题目。要鼓励学生先想出有吸引力的题目,以吸引读者带着好奇和兴趣阅读,如写四季的景物,取“秋日的私语”“春日的怀念”等题目,就比“美丽的秋天”“美丽的春天”更有吸引力;如写难忘的一个人或难忘的一件事,取“我与爸爸换角色”“爷爷泡的那杯茶”等题目,就比“我的爸爸”“我的爷爷”更有吸引力。
其次,关于开头。有吸引力的开头和标题一样,往往能先入为主地抓住读者眼球,使其有兴趣读下去。习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写开头,然后不断修改,直到开头能吸引同伴为止。如有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人”,初稿时是这么开头的:“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我最喜欢的人。这个人是我的妈妈。” 后来听了很多同学的开头后,觉得雷同,便对自己的开头进行了修改:“每当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的妈妈。”这样的开头,语言简练,直接点题。
再次,关于行文。教师应给学生灌输这样的信息:习作绝不是瞎编,而应该是真情流露。如写人时,就要选取让自己难以忘怀的细节,以更为立体地烘托人物形象;如写一件难忘的事情,就要突出“为何难忘”这个点。有学生别出心裁,写了自己与老师相遇打招呼,可老师却没有在意,自己很尴尬的一幕——这的确难忘,有真实、生动的细节,有真情实感的流露,颇具可读性。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某类体裁,逐步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小事,学会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另外,行文中的语言也是应当重点关注的细节。以修辞的使用为例,很多佳作都少不了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这类句子不仅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说服力,还能为整篇文章增色。如写友谊时,“长在心中的绿叶是不败的,开在心中的鲜花是不谢的,我们的友谊是长青的绿叶,是永不凋谢的鲜花”,这样的句子肯定比“我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有吸引力。当然,给人留有悬念、赋予想象空间、值得细细品味的结尾,也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值得教师做更深入的探究。
四、多向合作,创新评改形式
习作评改是连接习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的桥梁。批改学生习作时,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打分形式,因为面对冰冷的分数,不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文章哪些地方出彩,哪些地方还需要提升。笔者以为,可采用学生自主批改和生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
(一)自主批改
自主批改习作,就是让学生自己点评自己的习作:可以谈谈习作时的构思,可以指出文中的亮点;可以说说文中的不足,还可以吐露写习作时的困惑。针对这些自主批改内容,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让学生有额外的收获。
如有位学生写“发现语文书中的故事”的习作时,这样开头:“语文书中隐藏着不少的故事,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篇文章了。”后来自主批改时,她这样评价:“文章开头部分的文字较为简洁,开门见山地向别人介绍了自己所要写作的对象。但对于一些不熟悉课文的读者,没有交代清楚此文的出处是不太合理的。因此,如果能将文章进行引用式呈现,效果就更好了。”有了这样的自评,二稿的开头就明确清晰了。
(二)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互评,是为了让学生扬长避短。此种做法符合小学生容易接受同龄人语言的认知心理。而且,让学生担任“小教师”,有助于他们转换看待习作的视角,从而以更客观、更严谨的态度完成这项工作,更能提升其对习作认识的高度。学生互评时,教师可以担任组织者的角色,教给学生批改习作的方法,并适时给予对症下药的引导,以使其批改更有指向性。
如在进行人物形象习作训练时,有学生这样描写一位老人:“一个身穿破衣、头发凌乱、面色乌黑的老妇人上了车。她的眼眶里含着泪水,脸颊依稀可以看见泪水划过的痕迹……我也嫌弃地瞟了她一眼就望向窗外了……”习作互评时,小组成员这样评价:“此文抓住了老人的外貌特征展开叙述,关注到了细节,为下文‘我’对老人态度的转变做了铺垫,这值得我们学习。”总评时,小组的总体评价是:“本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公交车上一个小女孩关爱一位老人,使作者心灵深受感动的事件,让我们也深受触动。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用词恰当,结尾再次点题,都是亮点。美中不足的是,文中有一些错别字,希望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引起注意。”还有学生这样评价:“本文以具体的事例写出了由买花事件引出的‘美’的事件,文字生动形象,人物形象性格分明,各种修辞手法运用恰当,为全文增添了活力。另外,有错别字影响了整体的美好,要引起注意哦!”有了这样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式的生生互评,再次修改后的作品有了明显进步。
持续提升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除了不断促进语言积累、丰富习作素材、改进习作方法、创新评改形式外,还有很多途径值得做更为深入的探索。农村语文教师,要持续做孜孜不倦的掘渠人,引来涓涓细流,让学生尽情编织心中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 侯治金.习作教学“十步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3] 杨敏.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J].考试周刊,2012(4).
[4] 王娟.浅谈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J].作文教学研究,2012(6).
[5] 常彩丽. 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才智,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