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辅导活动课是“辅导”不是“上课”。“上课”和“辅导”最大的差别是:“上课”是以知识或观点为核心,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或接受观点;“辅导”是以组织学生活动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感受或体验,从而有自己的感悟。“上课”与“辅导”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设计思路不同、课堂组织形式不同、课堂中教师“回应”不同、学生的课堂感受不同。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上课;辅导;区别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4-0048-02
【作者简介】周杨经,浙江省长兴县金陵高级中学(浙江长兴,313100)教师,高级教师。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质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辅导”而不是“上课”,Gumaer(1986)认为以发展行为导向的班级辅导是经由系统的、持续计划的人性教育方案,以提供一个完整情感与认知学习经验的环境,其目的在于提供资讯以预防产生发展性问题,在团体领导者带领下,通过班级团体互动,协助学生探索和发展与需求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从专家的观点来看,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是一种“辅导”,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上课”。但是纵观现实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大部分教师依然是在“上课”而不是在“辅导”。究其原因,不是教师不愿意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开展辅导,而是他们没有接受过团体辅导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没有开展团体辅导的经验,只有上课的经验。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明白心理辅导活动课过程中“上课”与“辅导”的区别。
“上课”是以知识或观点为核心,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或接受观点;“辅导”是以组织学生活动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感受或体验,从而有自己的感悟,这个感悟就是上课教师希望学生理解的知识或接受的观点。也许有人说二者不是殊途同归吗?“上课”和“辅导”只是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差别。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上课”和“辅导”在过程和结果上都有本质上的差别。从过程上看,“上课”是逻辑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大脑的思考来理解或接受;而“辅导”是参与体验的过程,学生用身体、情感去感受。从结果上看,“上课”让学生在理智层面理解了知识或接受了观点,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而辅导是在感受和体验层面上有了新的经验。从对未来的影响来看,与上课获得的知识或观点相比较,辅导获得的经验更容易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二、“上课”与“辅导”区别的具体体现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是“上课”还是“辅导”,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区分。
1.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设计不同。
“上课”的方案设计往往是从教师希望学生学习的“知识、技巧或者要贯彻的观点”(上课的内容)出发,来思考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或观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在设计方案中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选择的活动或题材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上课的内容。“辅导”的方案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它的设计体现的是“辅导”的思想。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辅导”特指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设计思想是从辅导对象目前的情况出发,依据团体动力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课堂活动和选择素材。有可能这两种教师选择了同样的活动或题材来设计同样的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但是由于它们的指导思想不同,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过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上课”教师的设计会更多地体现如何利用活动或设计的题材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前预设的内容,而“辅导”教师的设计更多体现如何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或讨论题材产生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再通过分享自己的体验或感受产生新的经验。
2.课堂组织形式不同。
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生位置分布来看,两种课堂学生的座位安排是不同的。“上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往往是“秧田式”的座位,当然也有小组围圈坐的形式,但小组在教室内仍然是呈“秧田式”分布。这样的座位组织形式利于教师掌控学生,但不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往往是全班在教室内围圈或呈马蹄形而坐,或者先分小组围圈坐,各小组再呈马蹄形分布。这样的座位分布形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交流,同时也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小组间的相互交流。
从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的组织形式来看,两种形式的课堂或许都会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在落实原则的侧重点上是完全不同的。“上课”往往侧重于教师为主导,他们认为师生之间的经历、阅历、能力水平是不对等的,所谓师生平等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键在于教师合理地引导、指导和辅导。因此“上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更多是教师的讲解,或者以要讲解内容的讨论为主。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更多地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他们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班级学生团体的发展过程,通过班级团体活动的动力推动课堂发展进程,教师只是通过适当的方式积蓄团体动力,推动团体动力向既定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更加注重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分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分享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经验。
3.课堂中教师回应不同。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是在“上课”还是在“辅导”,从教师对学生回答或分享的回应中可以看出来。“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常常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要“传授的知识或要贯彻的观点”是否一致来决定自己的回应内容,因此常常以判断、解释、补充为主要形式,还有在肯定基础上的表扬、称赞等。“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回应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如何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发言学生的讲述内容,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因此回应的形式更多的是具体化、归纳总结、联结、追问等团体辅导技术。
另外,“上课”教师在回应学生时会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或否定。而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辅导”的教师常常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他们很少对学生的回答给以“对”“错”的评判,即使发现学生的发言中有与主流价值观判断存在明显差异的观点,也会先接纳学生的观点,再用联结技术引发其他学生的不同观点,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呈现自己对事情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思考。
4.学生的课堂感受不同。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在“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感受的区别是最明显的。“上课”带给学生的感受是自己在用大脑活动,需要不斷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不断去寻找标准答案是什么。学生常常在思考回答是“对”还是“错”,有时他们也会感觉到很有收获,因为他们从教师那里懂得了一个新道理或者学会了一个新方法,他们也有去课外尝试的想法,却很少真正地去采取行动。
“辅导”课堂带给学生的感受是,他们没有明确感到教师需要他们学会什么,只是在积极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和同学交流,在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或领悟产生。他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领悟,与同学交流,从而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在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境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就运用新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上课;辅导;区别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4-0048-02
【作者简介】周杨经,浙江省长兴县金陵高级中学(浙江长兴,313100)教师,高级教师。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质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辅导”而不是“上课”,Gumaer(1986)认为以发展行为导向的班级辅导是经由系统的、持续计划的人性教育方案,以提供一个完整情感与认知学习经验的环境,其目的在于提供资讯以预防产生发展性问题,在团体领导者带领下,通过班级团体互动,协助学生探索和发展与需求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从专家的观点来看,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是一种“辅导”,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上课”。但是纵观现实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大部分教师依然是在“上课”而不是在“辅导”。究其原因,不是教师不愿意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开展辅导,而是他们没有接受过团体辅导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没有开展团体辅导的经验,只有上课的经验。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明白心理辅导活动课过程中“上课”与“辅导”的区别。
“上课”是以知识或观点为核心,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或接受观点;“辅导”是以组织学生活动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感受或体验,从而有自己的感悟,这个感悟就是上课教师希望学生理解的知识或接受的观点。也许有人说二者不是殊途同归吗?“上课”和“辅导”只是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差别。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上课”和“辅导”在过程和结果上都有本质上的差别。从过程上看,“上课”是逻辑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大脑的思考来理解或接受;而“辅导”是参与体验的过程,学生用身体、情感去感受。从结果上看,“上课”让学生在理智层面理解了知识或接受了观点,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而辅导是在感受和体验层面上有了新的经验。从对未来的影响来看,与上课获得的知识或观点相比较,辅导获得的经验更容易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二、“上课”与“辅导”区别的具体体现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是“上课”还是“辅导”,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区分。
1.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设计不同。
“上课”的方案设计往往是从教师希望学生学习的“知识、技巧或者要贯彻的观点”(上课的内容)出发,来思考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或观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在设计方案中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选择的活动或题材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上课的内容。“辅导”的方案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它的设计体现的是“辅导”的思想。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辅导”特指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设计思想是从辅导对象目前的情况出发,依据团体动力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课堂活动和选择素材。有可能这两种教师选择了同样的活动或题材来设计同样的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但是由于它们的指导思想不同,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过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上课”教师的设计会更多地体现如何利用活动或设计的题材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前预设的内容,而“辅导”教师的设计更多体现如何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或讨论题材产生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再通过分享自己的体验或感受产生新的经验。
2.课堂组织形式不同。
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生位置分布来看,两种课堂学生的座位安排是不同的。“上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往往是“秧田式”的座位,当然也有小组围圈坐的形式,但小组在教室内仍然是呈“秧田式”分布。这样的座位组织形式利于教师掌控学生,但不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往往是全班在教室内围圈或呈马蹄形而坐,或者先分小组围圈坐,各小组再呈马蹄形分布。这样的座位分布形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交流,同时也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小组间的相互交流。
从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的组织形式来看,两种形式的课堂或许都会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在落实原则的侧重点上是完全不同的。“上课”往往侧重于教师为主导,他们认为师生之间的经历、阅历、能力水平是不对等的,所谓师生平等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键在于教师合理地引导、指导和辅导。因此“上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更多是教师的讲解,或者以要讲解内容的讨论为主。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更多地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他们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班级学生团体的发展过程,通过班级团体活动的动力推动课堂发展进程,教师只是通过适当的方式积蓄团体动力,推动团体动力向既定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更加注重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分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分享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经验。
3.课堂中教师回应不同。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是在“上课”还是在“辅导”,从教师对学生回答或分享的回应中可以看出来。“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常常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要“传授的知识或要贯彻的观点”是否一致来决定自己的回应内容,因此常常以判断、解释、补充为主要形式,还有在肯定基础上的表扬、称赞等。“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回应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如何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发言学生的讲述内容,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因此回应的形式更多的是具体化、归纳总结、联结、追问等团体辅导技术。
另外,“上课”教师在回应学生时会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或否定。而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辅导”的教师常常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他们很少对学生的回答给以“对”“错”的评判,即使发现学生的发言中有与主流价值观判断存在明显差异的观点,也会先接纳学生的观点,再用联结技术引发其他学生的不同观点,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呈现自己对事情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思考。
4.学生的课堂感受不同。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在“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感受的区别是最明显的。“上课”带给学生的感受是自己在用大脑活动,需要不斷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不断去寻找标准答案是什么。学生常常在思考回答是“对”还是“错”,有时他们也会感觉到很有收获,因为他们从教师那里懂得了一个新道理或者学会了一个新方法,他们也有去课外尝试的想法,却很少真正地去采取行动。
“辅导”课堂带给学生的感受是,他们没有明确感到教师需要他们学会什么,只是在积极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和同学交流,在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或领悟产生。他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领悟,与同学交流,从而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在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境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就运用新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