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荀子是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吸取前人的成果,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一套节用裕民的富国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节用;裕民;富国
《荀子·富国》曰:“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1 荀子认为懂得节约费用,国家的财物粮食就会有剩余,百姓富裕了,就会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去耕种田地,如此谷不可胜食。用礼制来节约用度,同时推行裕民的政策,国家的财用便会有盈余,此乃富国之道。
一、裕民以政
荀子主张推行裕民的政策。裕民即通过各种政策、改革让民众富裕。荀子认为裕民是富国的基础,百姓富裕了,国家才会拥有充足的财力和多余的粮食
在税收方面,荀子主张轻徭薄赋。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2可见,孟子主张薄税敛,取民有制。荀子关于国家税收的思想深受孟子的影响,他反对君主通过“厚刀布之敛”、“重田野之税”和“苛关市之征”来搜刮民脂民膏,因而同样提出轻徭薄赋的主张。《荀子·富国》曰:“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3 这里荀子认为应该减轻对农田和市场的税收,同时减少商贾数量、减轻百姓劳役,让更多老百姓耕耘于田野,这样国家便可以富裕。类似的说法在《荀子·王制》中也有提到:“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4荀子认为对农田应按照十分抽一的税率进行征税,而对市场和山林湖泽则不加以征税。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所提到的“相地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坏程度来进行征税,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减轻百姓负担,利于安居乐业。《管子·小匡》曰:“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也。”5管仲在齐国改革时也主张按照田地的贫瘠程度来进行征收赋税,这样百姓便不会随意迁徙。荀子的“相地衰征”思想很有可能是受到了管仲的启发。
在农业生产方面,荀子主张不误农时,谨守其时。孟子认为能够做到“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以及“斧斤以时入山林”,就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便是王道的开端了。荀子受其影响,同样认为生产活动应有严格时间限制,做到不失其时。在草木生长的时期,不能进入山林随意砍伐,在鱼鳖繁殖时期,不能恶意捕杀,这可以保证它们的生长。能够做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斩伐养长不失其时”7,百姓就会有足够的粮食、鱼鳖和木材可用。荀子这种生产不误农时、谨守其时的做法,不仅可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会使得百姓粮仓更加丰盈、国家更加富裕。
在国家财政方面,荀子主张开源节流。他认为“田野县鄙”是国家财用的根本,“垣窌仓廪”是国家财用的末梢。百姓在田野里辛勤劳作是国家财用的源头,而征收赋税则是国家财用的支流。他认为若想国家富裕就应该努力发展生产,让百姓先富裕,扩大利源,同时裁减国家的财用支出。夏禹和商汤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仍然使自己国家的百姓不饥不寒,而自然灾害后仅仅用了十年,便让国家富足,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开源节流之道。所以荀子提出:“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8相反,如果君主不懂得开源节流,不去努力发展生产,而一味去横征暴敛,挥霍享用,这是断绝了国家的根本,那么国家将会危在旦夕。
二、节用以礼
荀子主张节用以礼,即按照礼仪等级制度节约财用。《荀子·礼论》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形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9荀子认为人生来便有欲望,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去掠夺容易引发祸乱,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混乱局面的发生,古代的圣王制定了“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节制人们的欲望。“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10,礼不仅是用来节制人们的欲望的,同时也是为了对人们加以区别。《荀子·富国》提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1由此可见,礼就是用来区分贫富贵贱长幼之别的。“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12,荀子认为人们的吃穿用度应该与身份相匹配,从士人以上就应该按照礼仪等级制度节约财用,并把多余的财用储藏起来,从而为国家积攒财富。
比荀子稍早一些的墨子也主张节用,但二人的思想有着明显差异。墨子所讲的节用是减少国家无用之费,君主百姓无差别的节俭节约。荀子并不认同墨子的节用主张。《荀子·富国》说:“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13可见,荀子认为墨子的节用主张使人穿粗衣麻布,食粗茶淡饭,国家削减官职,精简机构,君主与百姓同劳,如此一来君主会失去威严,国家的奖赏刑罚会失去原有的作用,物不尽其用,人不尽其才,虽然国家崇尚节俭,节约用度,但会越来越贫困。所以,荀子主张在器物上雕刻花纹,在服饰上绣制图案,这并不是崇尚奢侈,而是为了区别贵贱等级,更好的激励治理百姓,同时各个等级的人们依礼节约用度。
战国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取代旧的奴隶制度。荀子的裕民以政和节用以礼的经济思想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发展经济,实现富国裕民,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1页。
[2]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1页。
[3]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4页。
[4] (戰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58页。
[5] 刘柯,李克和:《管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6]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7]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64页。
[8]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
[9]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3页。
[10]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5页。
[11]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3页。
[12]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3页。
[13]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作者简介:张夏(1994.11—),女,山东济宁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节用;裕民;富国
《荀子·富国》曰:“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1 荀子认为懂得节约费用,国家的财物粮食就会有剩余,百姓富裕了,就会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去耕种田地,如此谷不可胜食。用礼制来节约用度,同时推行裕民的政策,国家的财用便会有盈余,此乃富国之道。
一、裕民以政
荀子主张推行裕民的政策。裕民即通过各种政策、改革让民众富裕。荀子认为裕民是富国的基础,百姓富裕了,国家才会拥有充足的财力和多余的粮食
在税收方面,荀子主张轻徭薄赋。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2可见,孟子主张薄税敛,取民有制。荀子关于国家税收的思想深受孟子的影响,他反对君主通过“厚刀布之敛”、“重田野之税”和“苛关市之征”来搜刮民脂民膏,因而同样提出轻徭薄赋的主张。《荀子·富国》曰:“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3 这里荀子认为应该减轻对农田和市场的税收,同时减少商贾数量、减轻百姓劳役,让更多老百姓耕耘于田野,这样国家便可以富裕。类似的说法在《荀子·王制》中也有提到:“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4荀子认为对农田应按照十分抽一的税率进行征税,而对市场和山林湖泽则不加以征税。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所提到的“相地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坏程度来进行征税,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减轻百姓负担,利于安居乐业。《管子·小匡》曰:“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也。”5管仲在齐国改革时也主张按照田地的贫瘠程度来进行征收赋税,这样百姓便不会随意迁徙。荀子的“相地衰征”思想很有可能是受到了管仲的启发。
在农业生产方面,荀子主张不误农时,谨守其时。孟子认为能够做到“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以及“斧斤以时入山林”,就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便是王道的开端了。荀子受其影响,同样认为生产活动应有严格时间限制,做到不失其时。在草木生长的时期,不能进入山林随意砍伐,在鱼鳖繁殖时期,不能恶意捕杀,这可以保证它们的生长。能够做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斩伐养长不失其时”7,百姓就会有足够的粮食、鱼鳖和木材可用。荀子这种生产不误农时、谨守其时的做法,不仅可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会使得百姓粮仓更加丰盈、国家更加富裕。
在国家财政方面,荀子主张开源节流。他认为“田野县鄙”是国家财用的根本,“垣窌仓廪”是国家财用的末梢。百姓在田野里辛勤劳作是国家财用的源头,而征收赋税则是国家财用的支流。他认为若想国家富裕就应该努力发展生产,让百姓先富裕,扩大利源,同时裁减国家的财用支出。夏禹和商汤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仍然使自己国家的百姓不饥不寒,而自然灾害后仅仅用了十年,便让国家富足,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开源节流之道。所以荀子提出:“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8相反,如果君主不懂得开源节流,不去努力发展生产,而一味去横征暴敛,挥霍享用,这是断绝了国家的根本,那么国家将会危在旦夕。
二、节用以礼
荀子主张节用以礼,即按照礼仪等级制度节约财用。《荀子·礼论》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形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9荀子认为人生来便有欲望,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去掠夺容易引发祸乱,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混乱局面的发生,古代的圣王制定了“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节制人们的欲望。“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10,礼不仅是用来节制人们的欲望的,同时也是为了对人们加以区别。《荀子·富国》提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1由此可见,礼就是用来区分贫富贵贱长幼之别的。“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12,荀子认为人们的吃穿用度应该与身份相匹配,从士人以上就应该按照礼仪等级制度节约财用,并把多余的财用储藏起来,从而为国家积攒财富。
比荀子稍早一些的墨子也主张节用,但二人的思想有着明显差异。墨子所讲的节用是减少国家无用之费,君主百姓无差别的节俭节约。荀子并不认同墨子的节用主张。《荀子·富国》说:“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13可见,荀子认为墨子的节用主张使人穿粗衣麻布,食粗茶淡饭,国家削减官职,精简机构,君主与百姓同劳,如此一来君主会失去威严,国家的奖赏刑罚会失去原有的作用,物不尽其用,人不尽其才,虽然国家崇尚节俭,节约用度,但会越来越贫困。所以,荀子主张在器物上雕刻花纹,在服饰上绣制图案,这并不是崇尚奢侈,而是为了区别贵贱等级,更好的激励治理百姓,同时各个等级的人们依礼节约用度。
战国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取代旧的奴隶制度。荀子的裕民以政和节用以礼的经济思想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发展经济,实现富国裕民,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1页。
[2]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1页。
[3]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4页。
[4] (戰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58页。
[5] 刘柯,李克和:《管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6]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7]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64页。
[8]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
[9]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3页。
[10]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5页。
[11]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3页。
[12]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3页。
[13] (战国)荀况著,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作者简介:张夏(1994.11—),女,山东济宁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