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经济和教育政策两大因素,并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中西部农村 体育教学 存在问题 课程改革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0%以上的中小学生生活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做不好,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农村中小学在“提高全民素质,走科学兴国之路”中的地位及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搞好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过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给予了很大关注,多次就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召开研讨会、制定相关措施并下发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讲,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农村的种种历史原因,再加上一些教育政策上的偏差,一些改革措施在农村学校并没有得到实施,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学校体育工作者,农村学校体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边远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现状还是很令人担忧:开课不足、领导不重视、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体育师资不足且流动性大等。
1.1 体育教师地位低、待遇低,缺乏工作积极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部分学校生存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唯有升学率才是提升学校影响的唯一途径。体育教师的劳动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承认和尊重,且人们没有将作为操作性知识的体育当作一个知识种类来看待,认为这种工作是比较低“智商”的,只要是“四肢发达”的人都能胜任该项工作,而学校给予的待遇比其它学科的教师要低,甚至某些应该享受的待遇也很难落实。这些都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由于一些地区体育教师的地位偏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积极性,个别教师懒散懈怠,贪图安逸,不钻研业务,得过且过,致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
1.2 师资严重不足,学历参差不齐。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和引导者,这支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某地区抽样调查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334,所有体育教师中,有24.3%在高等学校所学专业不是体育教育,有18.7%为兼职教师。而大部分高学历的集中在条件稍好的中学,小学的专职教师基本上是中专和高中学历,甚至没有专职教师。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是这一部分人,为适应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要求,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1.3 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没有充足的体育器材,就很难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目前很多学校就是一栋教学楼和一块坪,甚至没有篮球架,学生每次体育课就只能在坪里嬉戏,这在某一程度上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器材的缺乏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需要,学生对每项活动的兴趣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学校备有充足的活动器械,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贯彻与实施。
2 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问题之缘由
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两种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
2.1 经济因素
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问题的诸多缘由中,首先是农村落后的经济和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农村经济远远落后城市是由来已久的事情,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下放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建立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负担,尤其是县乡政府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经济发达地区对教育进行大手笔投入,学校体育也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城市的重点学校,条件好的小学还具备了室内综合性体育馆。可是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县乡政府财政支出中,极其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大多给了城镇学校,县里的优秀教师也大多被召集到了重点学校,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好几所重点中小学。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政府投入的教育资金明显低于城镇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连日常教学经费都无法保证,与升学关系不大的学校体育更是不受重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能开设体育课。据资料显示:“我国尚有13%左右的农村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18%左右的农村初级中学和乡村小学尚未开设体育课。”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学校体育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学校体育已有较大差距,而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与之相比较就更是天壤之别。再加上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体育教师微薄且时常被拖欠的薪水也很难使他们扎根于农村。种种经济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问题越发突出。
2.2 教育政策的“城市取向”
经济因素是农村学校体育问题的直接表现,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通过国家经济发展逐步加以解决。但是从更深层次上看,农村学校体育的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调整加以改善的。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而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村的现代化。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以农民问题为主的“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不解决中国农民的教育问题,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就难以有质的飞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难以向前推进。“全国86万6千多所普通中小学中,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千9百多万,农村约占74%”。因而,对于一个以“三农”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适宜的农村学校教育模式及相关政策倾斜,只能是一种遗憾。但我们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而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本已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学校体育来说,“城市取向”的学校体育政策,使得本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最为丰富的农村,遗弃和背离了他们原本有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们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悲哀。
3 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校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路
《全民健身纲要》颁布以来,城市体育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虽经过多年的改革,却举步维艰。怎样做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3.1 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和实质,毛泽东同志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健身的根本途径就是体育锻炼。同时,体育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学校应该明白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应该达成共识并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
3.2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丰富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经济在飞速地发展,但农村经济仍然很落后,特别是中西部山区,这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在政府拨款杯水车薪,甚至不能专款专用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要想发展,只能自谋生路。场地、器材紧缺,可以动员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自制简易器材来开展体育活动。
3.2.1 定向越野是一种组织方法比较简便、开展比较广泛的运动。
它能发展个体识图用图、野外定向和奔跑能力,适宜于各种年龄和性别的人参加。据国外资料记载,运动员最小的只有八岁,最大的有八十岁,可谓老少皆宜。边远农村学校附近有广阔的教学与训练场地,只需要几张图纸就可一劳永逸。把它归为教学内容,大可组织去校外,小则可在校园内。比如小时玩的“捉迷藏”游戏就可发展为校园定向,即在操场或教室里进行。
3.2.2 将拓展训练的部分内容引入体育教学中。
拓展训练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是设计特定的场景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得到一种体验,这种方式与体育教学的模仿练习和教学比赛极为相似。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设施要求不高,成本很低。比如,断桥和空中单杠两个项目,只需在两个大树上用木头做成平台即可,有些项目所需器材完全可以自制,如背摔台,缅甸桥所需的轮胎、木板等。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优势,开设相应的训练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拓展训练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在选取项目时应选取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运动能力和发挥团队作用的项目。
3.2.3 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引入体育教学中。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丰富并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体中剥离与凸显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而这种独特文化的弘扬,更多地要靠学校这一担负着繁衍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系统,对学生从小就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使他们认识到祖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保持较好的地方,这农村人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显然要比接受西方现代体育更容易些。农村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并且乡村地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农村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合理体育文化因素,有着对农村体育活动非常珍贵的价值成分,我们应该去挖掘这些有价值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加以充分认识、珍惜和利用,引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可以用中西部农村自身有优势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来弥补经济上的劣势,弥补农村中小学现代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足,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农村体育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3 师资建设应该从自身解决问题。
市场经济状况下,高学历的毕业生基本上不会去边远山区任教。那么,就只能从本校现任教师做起,其实,有很多教师不是“不会”,而是“不愿”。
3.3.1 解决体育教师的“不会”就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并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其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改革的精神实质,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掌握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和技能。
培训和继续教育是解决教师“不会”最基本的方法,但不少培训单位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方式和手段呆板单一。这主要体现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和培训过程缺乏清晰的思路。对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培训应该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3.3.2 解决教师的“不愿”就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其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建立评价课改的新机制、奖惩要分明,教师的工作量和待遇应该有明确的文件规定,对体育课上得好、在课改中做出成绩的教师要进行表彰和鼓励,如果教学工作好坏一个样,教师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社会上陈旧的观念也就很难转变。要培养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只有具备了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能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激励教师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义无反顾地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同时要让教师自己动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制作开发各种体育器材,并积极争取学校和各级领导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肖谋文,邓卫东.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2003,(10).
[2]胡艳.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3]阳媛媛,黄承.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4.
[4]黄晓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西安教育学报,2001-9.
[5]张新安.定向运动一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时尚运动[J].体育科学,2003.
[6]王振涛.农村学校体育改革思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3):79.
[7]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9-24.
[8]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98.
关键词:中西部农村 体育教学 存在问题 课程改革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0%以上的中小学生生活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做不好,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农村中小学在“提高全民素质,走科学兴国之路”中的地位及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搞好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过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给予了很大关注,多次就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召开研讨会、制定相关措施并下发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讲,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农村的种种历史原因,再加上一些教育政策上的偏差,一些改革措施在农村学校并没有得到实施,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学校体育工作者,农村学校体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边远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现状还是很令人担忧:开课不足、领导不重视、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体育师资不足且流动性大等。
1.1 体育教师地位低、待遇低,缺乏工作积极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部分学校生存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唯有升学率才是提升学校影响的唯一途径。体育教师的劳动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承认和尊重,且人们没有将作为操作性知识的体育当作一个知识种类来看待,认为这种工作是比较低“智商”的,只要是“四肢发达”的人都能胜任该项工作,而学校给予的待遇比其它学科的教师要低,甚至某些应该享受的待遇也很难落实。这些都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由于一些地区体育教师的地位偏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积极性,个别教师懒散懈怠,贪图安逸,不钻研业务,得过且过,致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
1.2 师资严重不足,学历参差不齐。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和引导者,这支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某地区抽样调查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334,所有体育教师中,有24.3%在高等学校所学专业不是体育教育,有18.7%为兼职教师。而大部分高学历的集中在条件稍好的中学,小学的专职教师基本上是中专和高中学历,甚至没有专职教师。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是这一部分人,为适应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要求,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1.3 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没有充足的体育器材,就很难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目前很多学校就是一栋教学楼和一块坪,甚至没有篮球架,学生每次体育课就只能在坪里嬉戏,这在某一程度上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器材的缺乏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需要,学生对每项活动的兴趣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学校备有充足的活动器械,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贯彻与实施。
2 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问题之缘由
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两种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
2.1 经济因素
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问题的诸多缘由中,首先是农村落后的经济和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农村经济远远落后城市是由来已久的事情,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下放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建立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负担,尤其是县乡政府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经济发达地区对教育进行大手笔投入,学校体育也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城市的重点学校,条件好的小学还具备了室内综合性体育馆。可是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县乡政府财政支出中,极其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大多给了城镇学校,县里的优秀教师也大多被召集到了重点学校,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好几所重点中小学。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政府投入的教育资金明显低于城镇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连日常教学经费都无法保证,与升学关系不大的学校体育更是不受重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能开设体育课。据资料显示:“我国尚有13%左右的农村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18%左右的农村初级中学和乡村小学尚未开设体育课。”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学校体育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学校体育已有较大差距,而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与之相比较就更是天壤之别。再加上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体育教师微薄且时常被拖欠的薪水也很难使他们扎根于农村。种种经济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问题越发突出。
2.2 教育政策的“城市取向”
经济因素是农村学校体育问题的直接表现,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通过国家经济发展逐步加以解决。但是从更深层次上看,农村学校体育的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调整加以改善的。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而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村的现代化。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以农民问题为主的“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不解决中国农民的教育问题,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就难以有质的飞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难以向前推进。“全国86万6千多所普通中小学中,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千9百多万,农村约占74%”。因而,对于一个以“三农”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适宜的农村学校教育模式及相关政策倾斜,只能是一种遗憾。但我们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而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本已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学校体育来说,“城市取向”的学校体育政策,使得本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最为丰富的农村,遗弃和背离了他们原本有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们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悲哀。
3 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校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路
《全民健身纲要》颁布以来,城市体育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虽经过多年的改革,却举步维艰。怎样做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3.1 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和实质,毛泽东同志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健身的根本途径就是体育锻炼。同时,体育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学校应该明白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应该达成共识并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
3.2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丰富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经济在飞速地发展,但农村经济仍然很落后,特别是中西部山区,这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在政府拨款杯水车薪,甚至不能专款专用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要想发展,只能自谋生路。场地、器材紧缺,可以动员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自制简易器材来开展体育活动。
3.2.1 定向越野是一种组织方法比较简便、开展比较广泛的运动。
它能发展个体识图用图、野外定向和奔跑能力,适宜于各种年龄和性别的人参加。据国外资料记载,运动员最小的只有八岁,最大的有八十岁,可谓老少皆宜。边远农村学校附近有广阔的教学与训练场地,只需要几张图纸就可一劳永逸。把它归为教学内容,大可组织去校外,小则可在校园内。比如小时玩的“捉迷藏”游戏就可发展为校园定向,即在操场或教室里进行。
3.2.2 将拓展训练的部分内容引入体育教学中。
拓展训练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是设计特定的场景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得到一种体验,这种方式与体育教学的模仿练习和教学比赛极为相似。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设施要求不高,成本很低。比如,断桥和空中单杠两个项目,只需在两个大树上用木头做成平台即可,有些项目所需器材完全可以自制,如背摔台,缅甸桥所需的轮胎、木板等。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优势,开设相应的训练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拓展训练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在选取项目时应选取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运动能力和发挥团队作用的项目。
3.2.3 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引入体育教学中。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丰富并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体中剥离与凸显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而这种独特文化的弘扬,更多地要靠学校这一担负着繁衍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系统,对学生从小就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使他们认识到祖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保持较好的地方,这农村人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显然要比接受西方现代体育更容易些。农村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并且乡村地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农村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合理体育文化因素,有着对农村体育活动非常珍贵的价值成分,我们应该去挖掘这些有价值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加以充分认识、珍惜和利用,引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可以用中西部农村自身有优势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来弥补经济上的劣势,弥补农村中小学现代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足,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农村体育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3 师资建设应该从自身解决问题。
市场经济状况下,高学历的毕业生基本上不会去边远山区任教。那么,就只能从本校现任教师做起,其实,有很多教师不是“不会”,而是“不愿”。
3.3.1 解决体育教师的“不会”就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并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其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改革的精神实质,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掌握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和技能。
培训和继续教育是解决教师“不会”最基本的方法,但不少培训单位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方式和手段呆板单一。这主要体现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和培训过程缺乏清晰的思路。对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培训应该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3.3.2 解决教师的“不愿”就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其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建立评价课改的新机制、奖惩要分明,教师的工作量和待遇应该有明确的文件规定,对体育课上得好、在课改中做出成绩的教师要进行表彰和鼓励,如果教学工作好坏一个样,教师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社会上陈旧的观念也就很难转变。要培养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只有具备了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能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激励教师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义无反顾地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同时要让教师自己动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制作开发各种体育器材,并积极争取学校和各级领导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肖谋文,邓卫东.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2003,(10).
[2]胡艳.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3]阳媛媛,黄承.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4.
[4]黄晓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西安教育学报,2001-9.
[5]张新安.定向运动一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时尚运动[J].体育科学,2003.
[6]王振涛.农村学校体育改革思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3):79.
[7]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9-24.
[8]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