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想真是命运弄人,100年前,同是海边不起眼的小渔港,100年后,一个成了繁华都市,一个却还是海边落寞的小城。这是两个咫尺相连的地方,一个叫大连,一个叫旅顺。
旅顺现在是大连的一个区,依偎在大连狭长版图的最东边。但是,它和大连又是那么格格不入,仿佛下决心要把萧瑟进行到底,不管对岸的大连如何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它都静静地保持自己的铁血本色。
铁血旅顺。
明洪武四年,大将马云为收复辽东半岛,从山东半岛渡海抵达这里。为纪念此行,将原来的狮子口改名为旅顺,取“旅途顺利”之意。可是马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预祝“旅途顺利”的地方,后来每一寸土地都鲜血横流。
这个原本寂静的山边小岛,到处都是日本和沙俄留下的战壕、大炮和监狱。所以,当我从繁华的大连乘车来看它的时候,满目都是荒凉。旅顺人似乎宁愿这个天然良港继续以军事化的面目出现,也不愿意用所谓的现代化繁华,去破坏历史的厚重。在这一点上,旅顺存在的意义类似于同样残破的圆明园,只要我们站在它的面前,就能想起那些屈辱的过去,就能热血沸腾。
最先去的地方叫“万忠墓”。冬天的阳光很刺眼,然而,更刺眼的是背后的历史。1894年,甲午战争开战。也是在这样的冬天里,日本人开进旅顺口,四天时间,血洗海岛,两万多中国人成了刀下鬼。36个幸免一死的旅顺人,被侵略者组成一个扛尸队。两万多人的尸首被集体火化,一直烧了十几天,直到今天港口附近的海水仿佛都像在呜咽。
两年以后,日本人走了。大清国派了个叫顾元勋的官员在掩埋骨灰的地方树立了第—块碑石,亲书“万忠墓”三个大字,以示祭奠。可是,在这些屈死者最无助的时候,朝廷哪里去了?背靠着这样的朝廷,忠诚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在百年的征战之中,死在这片土地上的外国人也是不计其数。
现在,我们能看到自最大的外籍陵园就在旅顺。这里曾经是沙俄公墓,1955年以后,为了纪念中苏友谊,被改名为苏军烈士陵园。陵园分成两部分,可以清晰地从这里看到历史的痕迹。东边的那些人,死在1945年到1955年,他们是二战以及二战以后阵亡的;而西边的那些人则死于混乱的日俄战争中,他们是旧时代的牺牲品。
死者死矣。斜阳下,那些墓碑拉长了影子,似乎是某个人站在那里,在风里,无言地诉说、集体地诉说。
这里还有臭名昭著的东方“奥斯维辛”。这座监狱是沙俄i902年建立的,曾经是沙俄的马队兵营和野战医院。所以,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旧俄风情:灰黄的底色,坚实的轮廓。然而,当我们回顾它的历史时,不寒而栗。1907年,日本人接手了旅顺,也接手了俄国人的一切遗产。日本人把牢房从85问增加到253间,在墙外增设了窑场和菜地,还在院内修建了15座工场,强迫犯人为其生产军需品和日用品。究竟有多少人在这里被害,已经无法计算。
在旅顺,最不能错过的还有炮台。
近看时,炮台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威武。它们大多站在山冈之上,笼罩着四方的山峦,遥望着对面的军港。这时,它们是安静的,斑斑锈迹,老态龙钟。但如果我们查看一下当时的资料,便知道他们曾经在旅顺的土地上留下过多少无法愈合的伤口。
电岩炮台就站在旅顺港口东侧,在黄金山南面临海的山崖上。它是沙俄强租旅顺后,为加强旅顺口要塞海上防御体系,在原清军海岸炮台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一座重要军事工程,是守卫旅顺港口的主要炮台。炮台东西两端各安装一盏远射程的探照灯,用于夜间监视海面。这里的灯光反射到峭壁岩石上,闪闪发光,“电岩炮台”因此而得名。
如今,站在炮台上朝四面看去,旅顺港在荒凉中显得有些肃穆。其实,炮台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但是,曾经的伤口是那样的触目惊心,即使战争已经过去百年,美丽的海港似乎也只好这样荒凉着,只有冬日的阳光,一如既往,坦坦荡荡。
也许,旅顺就该是这样肃穆的样子,原色的山峦,干净的大街,阳光下无言的战争遗迹。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拒绝改动,因为,本色的旅顺曾经血染山河,因为,本色的旅顺,要在肃穆中让人们铭记历史中。
旅顺现在是大连的一个区,依偎在大连狭长版图的最东边。但是,它和大连又是那么格格不入,仿佛下决心要把萧瑟进行到底,不管对岸的大连如何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它都静静地保持自己的铁血本色。
铁血旅顺。
明洪武四年,大将马云为收复辽东半岛,从山东半岛渡海抵达这里。为纪念此行,将原来的狮子口改名为旅顺,取“旅途顺利”之意。可是马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预祝“旅途顺利”的地方,后来每一寸土地都鲜血横流。
这个原本寂静的山边小岛,到处都是日本和沙俄留下的战壕、大炮和监狱。所以,当我从繁华的大连乘车来看它的时候,满目都是荒凉。旅顺人似乎宁愿这个天然良港继续以军事化的面目出现,也不愿意用所谓的现代化繁华,去破坏历史的厚重。在这一点上,旅顺存在的意义类似于同样残破的圆明园,只要我们站在它的面前,就能想起那些屈辱的过去,就能热血沸腾。
最先去的地方叫“万忠墓”。冬天的阳光很刺眼,然而,更刺眼的是背后的历史。1894年,甲午战争开战。也是在这样的冬天里,日本人开进旅顺口,四天时间,血洗海岛,两万多中国人成了刀下鬼。36个幸免一死的旅顺人,被侵略者组成一个扛尸队。两万多人的尸首被集体火化,一直烧了十几天,直到今天港口附近的海水仿佛都像在呜咽。
两年以后,日本人走了。大清国派了个叫顾元勋的官员在掩埋骨灰的地方树立了第—块碑石,亲书“万忠墓”三个大字,以示祭奠。可是,在这些屈死者最无助的时候,朝廷哪里去了?背靠着这样的朝廷,忠诚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在百年的征战之中,死在这片土地上的外国人也是不计其数。
现在,我们能看到自最大的外籍陵园就在旅顺。这里曾经是沙俄公墓,1955年以后,为了纪念中苏友谊,被改名为苏军烈士陵园。陵园分成两部分,可以清晰地从这里看到历史的痕迹。东边的那些人,死在1945年到1955年,他们是二战以及二战以后阵亡的;而西边的那些人则死于混乱的日俄战争中,他们是旧时代的牺牲品。
死者死矣。斜阳下,那些墓碑拉长了影子,似乎是某个人站在那里,在风里,无言地诉说、集体地诉说。
这里还有臭名昭著的东方“奥斯维辛”。这座监狱是沙俄i902年建立的,曾经是沙俄的马队兵营和野战医院。所以,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旧俄风情:灰黄的底色,坚实的轮廓。然而,当我们回顾它的历史时,不寒而栗。1907年,日本人接手了旅顺,也接手了俄国人的一切遗产。日本人把牢房从85问增加到253间,在墙外增设了窑场和菜地,还在院内修建了15座工场,强迫犯人为其生产军需品和日用品。究竟有多少人在这里被害,已经无法计算。
在旅顺,最不能错过的还有炮台。
近看时,炮台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威武。它们大多站在山冈之上,笼罩着四方的山峦,遥望着对面的军港。这时,它们是安静的,斑斑锈迹,老态龙钟。但如果我们查看一下当时的资料,便知道他们曾经在旅顺的土地上留下过多少无法愈合的伤口。
电岩炮台就站在旅顺港口东侧,在黄金山南面临海的山崖上。它是沙俄强租旅顺后,为加强旅顺口要塞海上防御体系,在原清军海岸炮台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一座重要军事工程,是守卫旅顺港口的主要炮台。炮台东西两端各安装一盏远射程的探照灯,用于夜间监视海面。这里的灯光反射到峭壁岩石上,闪闪发光,“电岩炮台”因此而得名。
如今,站在炮台上朝四面看去,旅顺港在荒凉中显得有些肃穆。其实,炮台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但是,曾经的伤口是那样的触目惊心,即使战争已经过去百年,美丽的海港似乎也只好这样荒凉着,只有冬日的阳光,一如既往,坦坦荡荡。
也许,旅顺就该是这样肃穆的样子,原色的山峦,干净的大街,阳光下无言的战争遗迹。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拒绝改动,因为,本色的旅顺曾经血染山河,因为,本色的旅顺,要在肃穆中让人们铭记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