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i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村出酒鬼。
  村口沿公路排列着几家小店。小店一律有个酒缸子,缸里装的是土蒸米酒。在乡下,矿泉水和饮料喝完了瓶子是不丢的,早晚看到有拿了这些空瓶子的,那便是酒鬼打酒来了。这些酒鬼一律黑瘦,小眼瞇缝,想睁却睁不开,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一斤酒两块二,小瓶子打满三块,大瓶子打满五块。小瓶子要天天打,大瓶子三天打两回。打酒也是一桩开心事,想着回家去了,满了酒碗,嗞——的一声,一口酒下肚,那滋味,爽啊!写到这儿,口水就出来了。
  乡下的酒鬼,饮酒不用杯子,用碗盛。一碗酒倒满,足有半斤。酒下肚一碗,话就上来了。他们对着鸡狗哼哼,跟猫和老鼠唧唧,类似自言自语,谁会喜欢听一个酒鬼说酒话呢?但一点也不影响酒鬼的酒兴。
  酒爷排名第九,本叫九爷,因嗜酒成痴被人称为酒爷。酒爷人高马大,酒量也跟着水涨船高。他从不用矿泉水饮料瓶子打酒,他有个大酒瓶子,一次能装二十斤酒。酒爷直接到邻村酿酒的人家里打酒。酒家也照顾他这个常客,按批发价卖酒给酒爷,每斤米酒便宜三毛钱。不过,这个价格也是酒爷应当享受的,酒爷打酒的量比一些小店的量还要多。他的肚子就是一个酒厂,不过,这个厂子只吃酒,不生产酒。有人遇到酒爷,问一声:饮没?酒爷答:你问哪餐?再问:一天几餐?酒爷答:得空饮一餐,不得空饮三餐。那人不解,旁边人解析道:得空从早饮到晚,一天不离桌,不得空一日分三餐饮。那人听完恍然大悟。
  满叔也爱酒,但怕老婆。满叔每餐饮酒只能饮一碗,这是满婶规定的。不按规定行事,禁酒三天。三天没酒,估计满叔非得疯掉不可,所以满叔谨遵一碗之约。满叔有个专门吃酒的粗瓷碗,一碗酒保守估算也有四两半。碗边儿上磕了个小口,过新年前买了新碗,满婶要换下粗瓷碗,满叔坚决不肯。满婶买的碗顶多只能装三两酒,这不是克扣斤两嘛,满叔清醒时可不蒙。每次倒满一碗酒,满婶便把酒壶拿开。一餐只能倒一次酒,满叔特别珍惜倒酒的机会。粗瓷碗端正了放面前桌子上,桌子也绝没有倾斜了的。满叔不急着一口气把酒猛倒出来,那种倒法没有半点的技术含量,他小心地把壶嘴对着碗沿儿,手略往上提,让酒下滴成线,沿着碗壁缓缓漫到碗里,待酒要平了碗沿,满叔把酒壶嘴挪到碗中央,让酒壶里的酒细成一丝线,慢慢让酒注入到碗里。满叔一边倒一边想,这酒怎么不像糨糊那么稠呢,要是那样,就可以像晒场上的谷子一样,倒得堆起一座小山来了,那喝起来才叫一个爽啊!满叔还真能把酒倒得比碗沿儿高,使酒在碗里摇摇欲溢。这碗酒要是端了起来喝,想必是要洒一桌子的。满叔没那么笨,他俯下身子,伸长了脖子,一啜嘴,“嗞”一声,一口把高出碗沿儿上的酒喝了,滴酒不掉,这一口估计有半两。第二口开始便可放心端起来喝个痛快了。满叔倒酒这门技术,至今还无人能敌。
  “一壶”不是酒,是一个人的绰号。一壶也许指的是他的酒量,也许指他爱酒如命,每天活在一壶酒里。饮酒适量可强身健体,过量则于身体无益了。于是,一壶每年总要住院三五次,当几回“院长”。酒总比人命长,老婆劝他少饮些酒。一壶说:四个棺材角进去了三个半,此时不饮,等清明上香时才饮?那还饮得下吗?以为我傻么?那是活人骗死人的把戏。逼急了,他端起酒壶往老婆嘴里灌酒,老婆连声求饶。一壶说,知道饮酒的滋味了吧,这猫尿(酒)又苦又辣,你以为我愿意喝啊?我是犯了这种“瘾”,没法子!一次,一壶患了眼疾,眼睛红肿,像只兔子眼,视力模糊,眼前全是雾霾,只能看到酒壶的轮廓了。眼疾虽不影响嘴巴饮酒,却影响了饮酒的心情。一壶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诊断后说,得戒酒,否则眼睛不保。一壶想了想,对医生说:医生啊,眼睛是我的眼睛,酒是我的命。命都没了,我还要眼睛有何用?一壶狠狠幽了医生一默,差点没把医生当场雷倒。
  酒鬼爱酒,酒也爱酒鬼,两不相离,这就是酒鬼的世界。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每当我月下清闲独享之时,便不自觉地想起了那个月下夜晚,那也许就是我心中那幅画的开端吧!  那是我到县城上学的前一天夜晚,那快满的月不知什么时候已跳到了高空,我默默地望着那明晃晃的月,妈妈说:“去吧!放心去吧!八月十五让你爹把月饼给你送去。”想着八月十五,我便想起了以往我们几个伙伴在月下啃着月饼跑着玩的情景,便想起了到外地孤独的心情,我心里多不情愿,为什么要我去那么远上学,我默默地望着那快满的月,想
期刊
雪后的耒阳,连日晴好,阳光暖暖。正值春运高峰期,耒阳火车站,高铁西站,不堪重负的列车,牵动一节节乡愁,喘着粗气,呼啸而来。城区各汽车站,人流涌动,潮水般淹没了一个“年”字。行色匆匆的游子,目光如思念的箭,射向故乡的方向。  今年春晚,主题是“回家过大年”。而卫计部门和计生协,正在开展“把健康带回家”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行动。春节,一个浓缩着团聚和欢庆的节日,望断了多少慈母的眼眸,又剥离了多少游子的仰
期刊
村里的孩子总喜欢将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姑娘喊作姑姑。我也有一个姑姑,名叫小芳,就住在我家的西屋。  从外观看,三间土房房脊高大规整挺拔,一扇房门立中间,两侧窗户擦得锃明瓦亮。我家住东屋,芳姑姑家和宝叔家住西屋,芳姑姑家在北炕,宝叔家住南炕。两家,不,三家共用中间的灶房。灶房两侧共四个灶台,我家用东侧的两个灶台,西侧两个灶台一个宝叔家用,一个芳姑姑家用。自打被划作富农成分没收家产后,芳姑姑的父亲就上吊自
期刊
我家屋后,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不到一年就成了一道让鸡鸭过不去,野狗进不来的篱笆,很得娘的欢心,娘每次浇菜时,总会留几勺肥水与它。  春天的头茬阳光,嫩生生地洒遍了村庄,娘去菜园子摘菜了。我忙找来耙松针的长柄耙子,勾了一根桃枝下来,一簇桃花扑在我的脸上,馥郁柔和,我贪心顿起,想要整个枝条。于是踮起脚尖,伸长胳膊,用尽力气,准备倾力折枝。  “四丫,在干什么?”娘的断喝,在身后响起。  我只好松了
期刊
有人说,少年的长成就如同北京的春天,是突然来到的,当你意识到他给你带来的惊异与喜悦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相伴而来的可怕的雾霾。  “忽如一夜春风来”,用这句诗来形容儿子成长的速度一点也不为过,儿子的思维、思想发展的速度让我应接不暇。昨天还是奶声奶气向你报告一切的儿子,今天他就对你的看法有了质疑,甚至不屑;昨天还稚气满满的脸蛋,今天一回头你就看见了一个嘴角略带细细的绒毛大小伙子。才刚刚十四岁,他的身高
期刊
起初,你只是人家的儿子。  你不管地里的五谷杂粮,不操心秋天的收成。你只埋头在你的书本里,沉思苦读,然后年年捧回年级第一名的奖状给父母看。父母把奖状贴在草房里的土坯墙上,眉开眼笑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像看整个庄稼地里长得最高、最茁壮的那株苞米。你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在背起简陋但整洁的行李包远行的那一天,父亲沿着庄稼地间湿漉漉的小路一直把你送到了河的那一边。而母亲那时候腰已经有些驼了,她就站在自己家
期刊
生活在深圳路,就不能不想起特色的美食。  早晨,天还没亮,各种包子早餐铺刚开始拉闸开门,那个甩胳膊的老伯就会准时从他们门前经过,他冬春寒暑几乎都是光着膀子,沿着有白千层的路边走。他会在李三包子铺前的白千层树上挨着树干依靠摩擦,似乎那树皮就是他自己的皮。因为常年的摩擦,白千层变成了光溜的白里泛黄。也不用打招呼,包子铺的老板只要看见他摩擦树皮,包子和豆浆就准备好了。  “黄叔,你慢走!”包子铺甩出一句
期刊
朗朗晴空,屹立在阳光下祁连山第二大主峰素珠链,洁白的冰川真如仙女颈项上的珠宝玉链。这冰川雪峰也是山南沃野千里的酒泉绿洲的生命之源。沿着山脚下,有着三个乡镇。依水系划分,被称作洪水片,洪水是一条河的名称。  每当在城市里觉得喧闹与烦闷时,常去祁连山下,在大山宁静广阔的胸怀里,仰望雪山,顶礼膜拜,从雪山顶上吹来的有点儿冰冷的风,总能让人发晕的头脑再次清新。祁连山是我疗伤与栖息的地方。因河西充足的光照,
期刊
我是从小跟祖母长大的。  祖母个子不高,面容从来都是温暖而和善的,眼睛不大,但总是闪着光亮。像民国时出生的妇女一样,她裹着小脚,黑裤,打着裹腿,就是用一块黑布在裤脚上方缠裹起来,以利于保暖。蓝色大襟儿上衣,在腋下扣盘扣。她不识字,没文化,哺育了六个子女,仅工作了很短很短的一段时间,是在街道居委会当调解主任,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徐州本地家庭妇女。  我姑父是徐州某大局局长,家里条件好,祖母晚年有几年曾
期刊
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翻过无数座山,是不是就可以看到大海?  小时候,我经常呆呆地望着门前的大山这样想。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对大海的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可那时候,我连县城都没去过,怎么知道大海在哪里?村里的老人也从来没见过大海,但他们会用异常肯定的语气说:“大海,当然在很远的地方,当然是很美的,精卫鸟能飞到。”  听到这句话时,我就会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尽头,不动声色地想,长大后一定要去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