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了一位特级教师教育学生的动人事迹。故事是这样的:一段时间以来,这位教师的自行车轮胎老是被别人放气,使她天天不能按时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经过周密的布线调查,“作案人”终于被“抓”住了,竟然是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
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而将这个小学一年级新生送上“道德法庭”。她坚信孩子“作案”行动背后另有原因。一场亲切的对话之后,教师了解到:孩子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父爱母爱的缺乏使她敏感、内向。入学前报名时,孩子在这位教师的热情接待中找回了母爱的感觉,但却未能如愿分到这位教师所教的班级中。孩子想向她表明自己的心迹,却又几度迟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崇敬的老师蹬车匆匆而去。她恨车,她强烈希望能留住老师。一次次放气后,看着老师着急的样子,她更鼓不起勇气述说,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强烈动机与挫折感使她不自觉地陷入固执行为的心理陷阱。
老师以充分的理解对待孩子,满足了孩子转入她班的正当愿望。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孩子从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中突围,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案例,给我们很多启发。
一、心理偏差不同于品德低下
这位教师之所以能将一个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问题儿童”的孩子的成长潜能引导出来,使她成为优秀学生,在于她深刻的洞察能力。她排除了表面行为的“迷雾”,以爱心为“探照灯”,挖掘出孩子过失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她没有把孩子的行为作为品德处理,而是在满足孩子正当需要的前提下,让孩子在信任的班级氛围中,学会了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法。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
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绝大部分学生犯的错误,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如果学校教育把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德育化,碰到心理健康问题扣上品德的大帽子,那么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非但不能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很显然,这位教师较好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规律,以理解和尊重学生为前提,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调动了学生自我改变的积极性。当然,如果错把品德问题归为心理健康问题,则就会纵容学生的错误,使学生逃避责任和惩罚,其错误也得不到纠正。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品德问题:有意破坏纪律;故意伤害同学;损人利己;欺负弱小;漫骂教师;作弊等。心理健康大致包括:智力正常;善于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自我意识客观;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生态度积极等。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处处防备别人,易被激怒,产生攻击状态;总误认为别人在嘲笑自己;在性格上有不良倾向,或自卑,或冷漠,苛求完美;在认知上看问题偏激,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一遇到挫折就想自杀等。教师要能认真地分析和鉴别学生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的性质,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二、心理偏差有别于智力低下
心理偏差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真正的智力障碍是个别现象。智力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智力的来源;二是抽象概括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三是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心理素质是个体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涵盖社会认知技能、情感能力、意志品质、人格健康、自我意识等多方面机智状态,外显为适应力、应激力、承受力、控制力、感悟力、表现力、自慰力等。心理素质是一种平衡冲突、协调矛盾的心理机能,是人体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因此心理偏差不等于智力低下。但心理偏差若不及时矫正,会影响智力的发展。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能促成智力的表现和发展,使人获取成功。儿童随着心理水平的不断发育,他的智力水平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想孩子智力超群,从小就得给他们提供有效的环境刺激,促进其心理健康发育。案例中的小女孩是幸运的,她的心理偏差在老师温馨抚慰和精心引导下得到矫正,健康成长,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智力得到较充分开发,成为了一个优秀学生。
三、爱心无价得力于施爱有度
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爱心无价。试想,如果这位教师简单地根据孩子的“破坏”行为而给予批评,那么这位学生将失去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自觉学习新行为方式的宽松环境,更可怕的,可能还是她幼小心灵中唯一能寄托母爱的偶像被彻底打碎。她潜在的火花会在有意无意中被抿灭,一个潜在的好学生就会变成“问题儿童”。出于这位教师的爱心,她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孩子从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中突围,健康成长。爱促成了这位教师教育的成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爱心和事业心为条件,以挖掘需要为起点,以系统思维为核心方法,以改善人际情景为基础的助人成长的教育活动。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工作有关的人都可以努力争取做到的。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老师爱学生是天职,教育不能没有爱!爱包括关怀、温暖、理解,更强调了对孩子的尊重与爱的真诚。爱是有尺度的,偏爱、溺爱对孩子是害多利少。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把握爱的尺度非常关键!我们必须要用发展、进步的观念来审视学习生活中的每个细小问题,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上进心、责任感。同时要重视多留时间和孩子交流、沟通,心甘情愿地和孩子交朋友,从中体会彼此间的尊重与理解,达到心灵的共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繁琐、平凡、服务性强、责任心重的工作。教师不仅要在时间精力上付出很多,还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教师必须有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之情、体贴之感、同情之心、献身之志。
四、心育渗透如同细雨润物
前述案例中,教师承认、接纳过错学生对母爱的渴求,让过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放气”这类危害他人的行为方式,在老师所提供的理解气氛中,通过具有安全感的交谈,学会在不良家庭气氛中从未有机会学习过的有效自我表达。继而,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融洽的班级气氛中将学来的交往态度和有效自我表达方式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获得了成功。成功的经验增强了她的自信和信念,使她成长为大家尊重的优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显山露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孩子的心理可塑性很强,同时也很脆弱,健康教育是对心灵的关怀与爱。关怀要得体;爱,还要会爱,以防止教育伤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在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团队活动中,渗透在真诚相待、彼此信任的师生交往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431900湖北钟祥市胡集二中)
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而将这个小学一年级新生送上“道德法庭”。她坚信孩子“作案”行动背后另有原因。一场亲切的对话之后,教师了解到:孩子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父爱母爱的缺乏使她敏感、内向。入学前报名时,孩子在这位教师的热情接待中找回了母爱的感觉,但却未能如愿分到这位教师所教的班级中。孩子想向她表明自己的心迹,却又几度迟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崇敬的老师蹬车匆匆而去。她恨车,她强烈希望能留住老师。一次次放气后,看着老师着急的样子,她更鼓不起勇气述说,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强烈动机与挫折感使她不自觉地陷入固执行为的心理陷阱。
老师以充分的理解对待孩子,满足了孩子转入她班的正当愿望。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孩子从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中突围,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案例,给我们很多启发。
一、心理偏差不同于品德低下
这位教师之所以能将一个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问题儿童”的孩子的成长潜能引导出来,使她成为优秀学生,在于她深刻的洞察能力。她排除了表面行为的“迷雾”,以爱心为“探照灯”,挖掘出孩子过失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她没有把孩子的行为作为品德处理,而是在满足孩子正当需要的前提下,让孩子在信任的班级氛围中,学会了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法。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
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绝大部分学生犯的错误,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如果学校教育把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德育化,碰到心理健康问题扣上品德的大帽子,那么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非但不能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很显然,这位教师较好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规律,以理解和尊重学生为前提,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调动了学生自我改变的积极性。当然,如果错把品德问题归为心理健康问题,则就会纵容学生的错误,使学生逃避责任和惩罚,其错误也得不到纠正。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品德问题:有意破坏纪律;故意伤害同学;损人利己;欺负弱小;漫骂教师;作弊等。心理健康大致包括:智力正常;善于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自我意识客观;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生态度积极等。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处处防备别人,易被激怒,产生攻击状态;总误认为别人在嘲笑自己;在性格上有不良倾向,或自卑,或冷漠,苛求完美;在认知上看问题偏激,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一遇到挫折就想自杀等。教师要能认真地分析和鉴别学生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的性质,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二、心理偏差有别于智力低下
心理偏差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真正的智力障碍是个别现象。智力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智力的来源;二是抽象概括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三是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心理素质是个体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涵盖社会认知技能、情感能力、意志品质、人格健康、自我意识等多方面机智状态,外显为适应力、应激力、承受力、控制力、感悟力、表现力、自慰力等。心理素质是一种平衡冲突、协调矛盾的心理机能,是人体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因此心理偏差不等于智力低下。但心理偏差若不及时矫正,会影响智力的发展。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能促成智力的表现和发展,使人获取成功。儿童随着心理水平的不断发育,他的智力水平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想孩子智力超群,从小就得给他们提供有效的环境刺激,促进其心理健康发育。案例中的小女孩是幸运的,她的心理偏差在老师温馨抚慰和精心引导下得到矫正,健康成长,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智力得到较充分开发,成为了一个优秀学生。
三、爱心无价得力于施爱有度
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爱心无价。试想,如果这位教师简单地根据孩子的“破坏”行为而给予批评,那么这位学生将失去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自觉学习新行为方式的宽松环境,更可怕的,可能还是她幼小心灵中唯一能寄托母爱的偶像被彻底打碎。她潜在的火花会在有意无意中被抿灭,一个潜在的好学生就会变成“问题儿童”。出于这位教师的爱心,她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孩子从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中突围,健康成长。爱促成了这位教师教育的成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爱心和事业心为条件,以挖掘需要为起点,以系统思维为核心方法,以改善人际情景为基础的助人成长的教育活动。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工作有关的人都可以努力争取做到的。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老师爱学生是天职,教育不能没有爱!爱包括关怀、温暖、理解,更强调了对孩子的尊重与爱的真诚。爱是有尺度的,偏爱、溺爱对孩子是害多利少。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把握爱的尺度非常关键!我们必须要用发展、进步的观念来审视学习生活中的每个细小问题,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上进心、责任感。同时要重视多留时间和孩子交流、沟通,心甘情愿地和孩子交朋友,从中体会彼此间的尊重与理解,达到心灵的共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繁琐、平凡、服务性强、责任心重的工作。教师不仅要在时间精力上付出很多,还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教师必须有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之情、体贴之感、同情之心、献身之志。
四、心育渗透如同细雨润物
前述案例中,教师承认、接纳过错学生对母爱的渴求,让过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放气”这类危害他人的行为方式,在老师所提供的理解气氛中,通过具有安全感的交谈,学会在不良家庭气氛中从未有机会学习过的有效自我表达。继而,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融洽的班级气氛中将学来的交往态度和有效自我表达方式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获得了成功。成功的经验增强了她的自信和信念,使她成长为大家尊重的优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显山露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孩子的心理可塑性很强,同时也很脆弱,健康教育是对心灵的关怀与爱。关怀要得体;爱,还要会爱,以防止教育伤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在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团队活动中,渗透在真诚相待、彼此信任的师生交往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431900湖北钟祥市胡集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