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实习:硬着头皮去折腾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_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醒来刷微信,睡前看手机,这不是“手机党”,这是一枚在新媒体战线上接受培训、不断成长的新兵。自此,我便开始与它见证彼此的成长。
  第一次面试,我还是比较忐忑的,毕竟之前面试经验不多。但面试我的陈总非常亲切,就像跟我聊天一样,还纠正了我的一些思维误区。同时期有另一家公司给我发了实习offer,想了一夜,从去那家公司面试的过程就能感觉出来他们的不走心,现在实习的这家网站虽然选拔严格一点,但也说明是真的能学到东西的。
  试用期一周内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刚开始我就懵了,因为第一天,我就要学习微信照片拍摄方式和角度选择、微信的编排美化风格(包括字体、行间距、行列数以及何时加粗、用框)等等,这对我这样一个用电脑做的最多的就是娱乐的人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中途还有很多杂事打断我的工作,导致效率特别低,第一天我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畏难也没有用,还是得硬着头皮做下去。我梳理了一下思路,觉得还是先找教程来看。看了教程之后,心里就有了点底,再去看这些任务要求,好像就没有那么难了。按照任务列表一个个做下去,遇到不会的就搜索,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终于把第一天的任务搞定了。
  有了第一天的经验,第二天的任务做起来就相对没有那么多心理负担,轻松了一些。后来,我越做越顺手,而且由于在试用期查了大量关于内容营销、社群运营的资料,我觉得就算最后没有通过试用期考核选拔,我也学到了很多。
  幸运的是最后通过了选拔,正式成为上海嘉定及周边区域全平台矩阵式新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中的一名实习生。后来跟领导聊天的时候,他说我的实习经历都不算是应聘者里最好的,但态度挺好。看来我硬着头皮去折腾的心态是帮助我通过考核的重要因素。
  之后每天实习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后台看大家的留言和分享,每一次分享和点赞都能给我带来极大的喜悦和动力;每周第一项工作,就是和团队一起讨论本周的推送主题,用心计划着怎样能给大家分享更多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每一次提前准备好的主题被更重要更值得分享的内容替换时,都二话不说干劲十足地重新准备……
  记得第一次在“责任编辑”后打下自己的名字,瞬间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记得当公众号的阅读量数次突破十万大关时,整个办公室都欢呼了起来;记得那天正准备推送时,突然发现开通了留言功能可以和大家更多互动了,高兴得我们赶紧修改编辑好的内容,赶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人……
  起步时可谓跌跌撞撞,每次领导和同事们温和的提醒、耐心的包容,都让我不断进步。新媒体工作的严谨,新媒体人员的认真,我在慢慢接触,努力学习。万事不难,贵在用心。
  编辑好的文章在推送之前一遍遍地预览,查找不通顺的语句和错别字,这里是不是多一个空行,那里是不是少一个标点,仔细核对,反复确认。
  有时为了找一张满意的配图,翻遍好几个素材库;为了一个视频审核,耐心等上好几个小时;为了能收集更特色更丰富的资料,与各位同事反复沟通。
  自己手头的工作,绝不敷衍了事。作为公司新媒体运营团队的一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定位的平衡点、受众的兴奋点,既要大方得体又要活泼新颖。即使是同一个主题,每天在排版格式的编辑上都认真构思搭配,力争让文章更具可读性、视觉上更富于变化。
  我还利用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学习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运营;拉着身边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讨论自媒体的受众心理;关注各地做得好的都市生活资讯公众号,研究他们的主题、文风、运营模式等等。边学边做,学以致用,这些激励我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這三个月的实习,对我来说真的是个挑战。因为我接触了从没用过的工具、从没学过的知识,真的是从一无所有成为了一个至少懂一点新媒体运营的新人。如果要问我有什么最大的收获,那我一定会说:做是最好的学。我查过的资料、用过的工具、写过的文章、做过的设计、踩过的坑……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到了自己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想做什么有趣的事。这也是新媒体实习生工作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
  我查过的资料、用过的工具、写过的文章、做过的设计、踩过的坑……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到了自己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想做什么有趣的事。
其他文献
那些未见光的地方  墙上,那朵茉莉开了  静谧的露珠终于滚落  泥土,开始变得柔软  像突然爱上一个人  从内部深陷  一阵雨吹散了所有的透彻和深情  每一片空荡的脚印背后  是更為寒冷的洼地  经脉般分布于僵硬的泥土上  光线,大雾,追着树影  月亮的一只脚  立在那条悠远的长堤上  剩下那些未见光的地方  停着越来越多的“原住民”  等待奇迹  在裂声与噪声的对话中  舒缓的只有幻觉  我用一
1.写诗首先基于诚实——诚实地感受、诚实地写。诗的虚构更需要诚实。  2.诗人的感受来自对生存的感受、对宗教和哲学的感受,对语言和诗的感受。只有当你感受到,思考才成为可能。思考首先是对感受的思考。当然,思考也会触发感受。可只有当感受开始感受自身,此种感受才来到自觉。  3.感受的深度决定一切。  4.诗意是相对的。此刻你觉得一个隐喻、一首诗有诗意,或许明天会觉得它仍然只是表象。或许,十年后才会有此
7月末,正值学生们紧张的期末备考中,中国药科大学举办了一场生化歌曲大賽,即把生物化学繁杂的知识点改编进耳熟能详的歌曲中。大家并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就轻视这个活动,而是将它作为一个学习生物化学的契机,认认真真地准备了起来。  中国药科大学,有“四大名补”课程,这四门课学科,因为课程难度较大、不易掌握、补考率高,被调侃为“四大名补”,生物化学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称这次生化歌曲大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
似鹰一样展翅、采食、彼此搏斗,  千个玩伴抓紧线条,  我们便是黑夜里冥想的五线谱。  聆听大雪勾销黄蒿的绿  与马兰菊的白瓣——  眺望枯叶叼在柳枝间,  它时常思索 我,一个生灵;  还能为这片田园留下什么?  秋分将至,意味着骄阳短促;  同僚随即低至几十。  对于一只挺过两个冬季的麻雀,  正在忧虑:生存怎奈何这般低微。  划过的燕群,她的高冷,  只因不去窃食谷物吗?  迁向南方的候鸟,
人偶  多数时候它们面对面  不确定有交流  也许只是在消化长久以来  积压胸中的石块  有时被风吹成了背对背  但形态相似,没有违和感  天气阴晴或路灯明暗  并不影响观看小区翠竹林中  悬挂着的两个白色人偶  因为太过醒目  乍一看有些惊悚  她怀疑过人的身体和灵魂  每时每刻重合在一起  就像每天下班回家  高跟鞋踩着两小团阴影经过一楼院落  那对租户已经搬走很久  但是留下的人偶  时常还
“乡村是神圣的:哦,居住在亲切的乡村”  托马斯的乡村不是我的乡村 我只是  在细雨中 路过一个个陌生的乡村  这山野峻岭间的村庄 都被二月的冷雨  淋湿了 我可以远远地打量几眼  也可以停下车 在小巷里走上几步  在农家院子的门口 往里面探望  或者与那些世居的村民聊上几句  但这样亲切的乡村 我无法居住下来  在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间隙  我选择一条乡村公路 慢慢地  用更多几倍的时间赶路 
出门散步,去哪举棋不定,  犹豫中我开始牙痛。  暮色渐浓,我用手捂住嘴,  庆幸自己不能说话。  习惯走盲道,常常感觉自己  也是一个盲人,  害怕被绊倒,手中无形的  导盲棍,像上帝。  身影在盲道上警惕地跟着,  曾经走过的路  又再次来到我的脚下,  痛风的脚踝和夜晚一起红肿。  还是手提鞋子光着脚走路,  “我们都要从原路返回。”  路灯下,乌黑的爆米花机  在炉火上滚动……  空巢  
我的眼睛里,为你准备了足够多的晨曦  每个晨曦都是一座時光的悬崖  你只要稍微一瞥,就会制造出一场风暴  四目相对,我们同时被挟带到空中  风暴迭起的漩涡,有一万多丈高  我们置身其中,已经找不到下去的梯子  此刻,除了我们,没有谁能拯救我们  整座天空都在旋转,只有云彩幸免于难  ——在我们身后,悄然长出毛茸茸的翅膀  倾斜  我时刻都在想:  在七夕,得囤积些爱情  以便在兵荒马乱时  有饥可
全家福  我是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大三的学生,专业是国画。2019年2月,学校举办了“一方锦书”首届录取通知书设计大赛。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跃跃欲试。一方面它与我的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  北语的吉祥物“宝贝鱼”以及北语“小联合国”的校园文化特点,这两个元素必须体现出来。我首先从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寻找灵感。通知书里作为“宝贝鱼”底图的《水图》出自我非常喜欢的一组画。《水图》
主持人语  布罗茨基在评论曼德里施塔姆时称其为“文明的孩子”,认为诗是重构的时间,并以保存记忆为目标。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诗人西渡进一步把诗称为“文明之光”,认为诗人不仅是“文明之子”,也是“文明之父”,因为诗不仅塑造和传承已有的文明,同时“某种程度上,未来人们的心灵,是由诗塑造的。”那么,诗传承与塑造文明的力量何来?西渡告诉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诗是最具综合性的艺术,“它既是感性的、直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