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如何管理好班级,对于发展儿童个性、减少儿童心理冲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高素质的小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小学班级管理应重视下面几个问题:
一、所谓的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正常的、健康的集体必须不断地向前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否则,集体就是会丧失其生命力”。这是集体的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前景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集体指出未来的美好前途,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吸引整个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这个任务而努力学习。目标是集体的航向,是集体前进的动力,是理想的王国,是学生团结的基础,它可以激励学生行为高度的自觉和统一。班集体在确立远景目标的同时,还要确立阶段性的可以逐步实现的近期目标。每一个近期目标的实现,就是不断地想远景目标跨进。这样随着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自己力量的信心,提高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和毅力,鼓舞学生追求新的理想,攀登新的高峰,从而使整个集体生气蓬勃和日益巩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使学生看到明天比今天一定更好一些,看到明天的快乐。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能看到快乐的前景,他在世界上活得就有精神,学习起来就有劲头。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剂事是未来的快乐。
一个集体追求的目标越高,集体成员的潜能就发挥的越快,对推动集体的健康发展越有力,
对良好的校风建设就越有益。
二、积极健康的舆论是个人道德品质的源泉
学生生活的外部环境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决定因素。学生的生活环境就是班集体。班集体中形成的积极、健康的舆论对学生意识倾向、信念、理想、兴趣和能力等个性特点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活动中先进的社会思想展现得越清楚,作为社会小细胞的集体的作用就越大,那么他的教育力量也就越大。积极、健康的舆论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集体的精神支柱,它是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源泉。它一但形成,就能有效地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它对集体具有很大的统摄力量,对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在集体活动中,潜移默化,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个人,凝聚着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它具有一定的向导和暗示作用,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迅速的定向作用。
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注重抓好集体教育,重视和发挥积极、健康舆论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特殊作用。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伸手十指,各有长短”学生也是参差不齐的,因而就应采取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实际,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好胜心也都在发展变化,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受到这种自尊、好胜所驱使,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一特点我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按智力与非智力以及其他因素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掌握学生在平时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情况,尤其是对期中、期末考试认真的把关。其中对基础差、能力差的学生,我采用“借一还三”的方法,鼓励他们不断进步,促使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但有个别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进步不明显,对这类学生我采取了“一帮二”、“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办法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进步。而且,这样好生跟差生结成互助互学小组,好生和差生同桌,这样“好差搭配”,同时在好生帮差生取得明显进步时就及时给于奖励并视他为学科带头人,在学期结束时把这一项作为评三好生的优先条件。这样好生尝到了助认为乐的甜头,差生又能不断的进步。班级中就形成了好帮差、差虚心、好耐心、互帮互助,互相竞争的良好学风。通过等级划分和互帮互助活动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对于个别学生的成绩不满意时,通过讲评,分析,讨论等方法找出原因经过认真学习后重新再考一次;对那些成绩突出、进步明显的学生多给他们鼓励,随时奖给他们小纪念品,促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尝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通过这样等级划分,使他们上升下降、下降再上升的等级交换的方法,以鼓励学生不断的进步,这种方法即能通盘考虑全班学生的成绩,又能督促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树立起进取向上的信心。
四、宽恕优于惩罚,惩罚比先教育
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中写到“我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进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所谓“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当学生违反纪律,犯了错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对他们进行教育,甚至是惩罚。目前,教师惩罚学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惩罚是一种特殊刺人和危险的方法。在使用时很多教师都容易犯错误。学生只要不是故意作恶,一般上都不给予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恰恰是宽恕才能触及小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部分,使小学生产生一种要求改进错误的意愿和积极性,让小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进错误是有效的办法。
学生都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但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又不是与身具有的,而是要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和培养,需要通过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并臻于完善。当学生犯的错达到必须通过惩罚才能触及起灵魂时,班主任要做到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先进行教育,提高小学生的认识,然后进行惩罚。因此,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班主任要做到“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努力实践“宽恕优于惩罚,惩罚比先教育”的观点。
总之,教育工作只有干才能出成绩,只有干才能改变面貌,只有干才能出实效。
一、所谓的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正常的、健康的集体必须不断地向前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否则,集体就是会丧失其生命力”。这是集体的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前景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集体指出未来的美好前途,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吸引整个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这个任务而努力学习。目标是集体的航向,是集体前进的动力,是理想的王国,是学生团结的基础,它可以激励学生行为高度的自觉和统一。班集体在确立远景目标的同时,还要确立阶段性的可以逐步实现的近期目标。每一个近期目标的实现,就是不断地想远景目标跨进。这样随着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自己力量的信心,提高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和毅力,鼓舞学生追求新的理想,攀登新的高峰,从而使整个集体生气蓬勃和日益巩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使学生看到明天比今天一定更好一些,看到明天的快乐。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能看到快乐的前景,他在世界上活得就有精神,学习起来就有劲头。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剂事是未来的快乐。
一个集体追求的目标越高,集体成员的潜能就发挥的越快,对推动集体的健康发展越有力,
对良好的校风建设就越有益。
二、积极健康的舆论是个人道德品质的源泉
学生生活的外部环境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决定因素。学生的生活环境就是班集体。班集体中形成的积极、健康的舆论对学生意识倾向、信念、理想、兴趣和能力等个性特点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活动中先进的社会思想展现得越清楚,作为社会小细胞的集体的作用就越大,那么他的教育力量也就越大。积极、健康的舆论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集体的精神支柱,它是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源泉。它一但形成,就能有效地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它对集体具有很大的统摄力量,对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在集体活动中,潜移默化,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个人,凝聚着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它具有一定的向导和暗示作用,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迅速的定向作用。
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注重抓好集体教育,重视和发挥积极、健康舆论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特殊作用。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伸手十指,各有长短”学生也是参差不齐的,因而就应采取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实际,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好胜心也都在发展变化,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受到这种自尊、好胜所驱使,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一特点我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按智力与非智力以及其他因素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掌握学生在平时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情况,尤其是对期中、期末考试认真的把关。其中对基础差、能力差的学生,我采用“借一还三”的方法,鼓励他们不断进步,促使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但有个别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进步不明显,对这类学生我采取了“一帮二”、“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办法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进步。而且,这样好生跟差生结成互助互学小组,好生和差生同桌,这样“好差搭配”,同时在好生帮差生取得明显进步时就及时给于奖励并视他为学科带头人,在学期结束时把这一项作为评三好生的优先条件。这样好生尝到了助认为乐的甜头,差生又能不断的进步。班级中就形成了好帮差、差虚心、好耐心、互帮互助,互相竞争的良好学风。通过等级划分和互帮互助活动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对于个别学生的成绩不满意时,通过讲评,分析,讨论等方法找出原因经过认真学习后重新再考一次;对那些成绩突出、进步明显的学生多给他们鼓励,随时奖给他们小纪念品,促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尝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通过这样等级划分,使他们上升下降、下降再上升的等级交换的方法,以鼓励学生不断的进步,这种方法即能通盘考虑全班学生的成绩,又能督促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树立起进取向上的信心。
四、宽恕优于惩罚,惩罚比先教育
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中写到“我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进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所谓“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当学生违反纪律,犯了错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对他们进行教育,甚至是惩罚。目前,教师惩罚学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惩罚是一种特殊刺人和危险的方法。在使用时很多教师都容易犯错误。学生只要不是故意作恶,一般上都不给予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恰恰是宽恕才能触及小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部分,使小学生产生一种要求改进错误的意愿和积极性,让小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进错误是有效的办法。
学生都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但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又不是与身具有的,而是要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和培养,需要通过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并臻于完善。当学生犯的错达到必须通过惩罚才能触及起灵魂时,班主任要做到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先进行教育,提高小学生的认识,然后进行惩罚。因此,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班主任要做到“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努力实践“宽恕优于惩罚,惩罚比先教育”的观点。
总之,教育工作只有干才能出成绩,只有干才能改变面貌,只有干才能出实效。